特殊兒童教育心得體會(精選3篇)
特殊兒童教育心得體會 篇1
6歲的男孩明明語言發育遲緩,至今仍不會張口說話,他從不與爸爸媽媽交流,只專注于自己的世界,對遙控器、鐘表等東西尤其感興趣,喜歡看廣告,樂意在地上轉圈兒;他在某些方面記憶力特別好,但理解能力甚為低下,常常詞不達意。
“目前,哈爾濱市兒童孤獨癥發病率已呈明顯上升趨勢,像明明這樣的患兒,每萬人中大約就有18.8例。”哈醫大公共衛生學院兒童發育行為研究中心主任、黑龍江省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會長武麗杰教授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們應該對孤獨癥有所認識與警覺,提高早期篩查、康復矯治和干預水平,盡早把這群孤獨癥兒童從封閉的世界中領出來。
孤獨癥被納入精神殘疾。
據武麗杰介紹,孤獨癥也稱自閉癥,是一種起始于嬰幼兒時期、以人際交往障礙、溝通交流異常、言語發育遲滯、興趣和活動內容局限,以及刻板與重復的行為方式為基本特征的廣泛而嚴重的兒童發育障礙性疾病。此病一般在3歲前就會表現出來,并會對患者造成終生影響。
武麗杰指出,目前孤獨癥的病因仍不明了,推測與遺傳、感染、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兒童孤獨癥現已超過腦癱及唐氏綜合癥的患病率,由以往罕見的疾病發展為較為常見的發育障礙性疾病。由于其發病情況的特異性和嚴重性,孤獨癥兒童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中殘聯已于20__ 年初將孤獨癥明確納入精神殘疾。
及早發現孩子異常現象。
武麗杰提醒,孤獨癥兒童有幾點表現十分明顯,家長和老師應引起注意,及早發現這些孩子的異常現象。
社會交流障礙:孤獨癥兒童喜歡獨自玩耍,不愿意或不懂得如何與小朋友一起玩,也不能參加合作性游戲。對父母的多數要求常常充耳不聞,但會愉快地執行某些他所感興趣的指令,例如上街、丟垃圾、吃餅干等。他們目光對視差,通常不怕陌生人。有需要時常常拉著父母親的`手到某一地方,但很少主動尋求父母的關愛或安慰等。
語言障礙:這是大多數自閉癥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患兒語言發育落后,通常在兩至三歲時仍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后出現語言倒退;部分患兒具備語言能力,甚至語言過多,但是語言缺乏交流性質,表現為無意義、重復刻板的語言,或是自言自語,模仿言語和“鸚鵡語言”很常見,不能正確運用“你、我、他”等人稱代詞。
狹隘的興趣和重復刻板行為:自閉癥兒童可能對多數孩子喜愛的活動和東西不感興趣,但對某些特別的物件或活動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并因此顯現出這樣、那樣的重復刻板行為或刻板動作,例如轉圈、嗅味、玩弄開關、來回奔走及排列玩具和積木、雙手舞動等。他們還特別依戀某一種東西,如反復觀看電視廣告或天氣預報、愛聽某一首或幾首特別的音樂,而對動畫片通常不感興趣。
其他:70%左右的自閉癥兒童智力落后,20%智力在正常范圍,約有10%智力超常。部分自閉癥患兒可在某些方面顯得能力較強,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數字、路線、車牌、年代等。多動和注意力分散行為在大多數自閉癥兒童中較明顯,常常成為被家長和醫生關注的主要問題,也因此經常被誤診為兒童多動癥。此外,發脾氣、攻擊、自傷等行為在自閉癥孩子中均較常見,這類行為可能與父母教育方式不正確有一定關系。
家長怎樣幫助孤獨癥孩子。
“對于孤獨癥患兒來說,5歲前治療、訓練是關鍵。早期干預能使約半數的孩子恢復正常。”武麗杰說,目前,臨床多采用特殊教育和訓練為主,藥物為輔的辦法。
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孤獨癥的孩子該做些什么呢?武麗杰建議:
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不要事事包辦,可給予思考、表達的時間,否則只會強化其不良行為;多向孩子表達感情,可用哭臉、笑臉等不同表情教孩子識別和觀察,讓他逐漸學習體會別人的情緒;患有孤獨癥的孩子,一般很難接受新事物、新環境的改變,在一定階段,不妨采取實物獎勵的做法;對于患兒不合理的要求,再哭鬧也不要妥協,時間一長,他發現自己這種行為沒有意義,會自行糾正;多帶孩子進行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戲,這對減少孤獨癥兒童的多動行為、增加語言和交流等,有較好效果。
特殊兒童教育心得體會 篇2
特殊學生,一般無外乎以下幾種:學習成績差、不遵守校紀校規、家庭情況特殊。他們一般都有很強的自卑心理,為了不讓別人瞧不起他們,他們往往采取極端的方式,有意無意地制造點兒小麻煩送給你。針對這些特殊學生的特點,我覺得對這些特殊的孩子,作為老師應在思想上、生活上和學習上給予他們特殊的關心和愛護,以激起他們的生活學習熱情。對于特殊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本著聽之任之、置之不理的態度,也不能采用強硬的教育方法,要用愛心去接近他們,用耐心去感化他們,要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和點滴進步,對他們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使他們早日脫離人生的陰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給學生以真誠的關心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學校注重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都得到進一步發揮。作為老師,應該關心護愛每一個學生使全班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即"鼓勵優秀生冒尖,促進中間狀況學生爭先,幫助后進生過關"有人說,教師要做到“一切為了學生”不易,而要做到“為了一切學生”則更難,此言不無道理。我國有位教育家曾在中學生中舉行過一次《假如我是老師》征文調查活動,結果發現,在征文中,絕大多數的學生提到,假如自己是老師,一定平等地對待班里的每一個學生。有位中學生寫道:“假如我是老師,我就要像太陽,把自己的光和熱平等地灑向每一個學生,溫暖所有學生的心房。”毫無疑問,這是發自學生心靈深處的呼喚。教師熱愛學生,就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陶行知曾語重心長的講:“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首先要擺正自己與學生的位置,要認識到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同時教師又是以學生為服務對象的,即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知識,講道理,更是為促使學生成才,成人而創造條件。要讓學生相信你,愿意你為他服務,你就必須堅持一個"誠"字,以誠待人,以誠取信。
有的時候我們也發現有些孩子可能在溝通上與你有些障礙,比如說:你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他卻也只是呆呆地望著你,并不作答。在這個時候,教師往往容易心急,而沒有辦法心平氣和的讓談話繼續下去,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碰到這樣的學生一定要多表揚,多鼓勵,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真正地關心他,他才能對你說說他的心里話,我們才能解決問題。
2、幫助學生找回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每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而我們關注的特殊學生往往嚴重缺乏自信,甚至有嚴重的自卑,他們的心靈極其敏感,可能在你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做的一個動作就已經傷害了他們。因此,老師要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消除這種自卑,多一點表揚,少一點責罵。我們班有這樣一個學生,一直很自卑,平常都是低著頭不說話,甚至連吃飯的時候都是把頭低得不能再低。但是在一次班隊課上我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重重地夸獎他平常認真,不調皮后,我發現他有了一定的改變,做事情更加積極了,而且平常的學習生活也變得活潑起來了,對于學習也有了信心。再通過與家長的及時聯系,讓老師與家長一起,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充滿自信的學習氛圍。
自信有了,對于學習更有了一定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因此學習成績也會跟著有所提高,良好的學習習慣才可能養成,這樣才可以真正幫助特殊學生。
3、把愛灑向學生
從許多優秀教師的實踐經驗看,讀活這本書主要表現在對自己每個學生都能做到觀其言行而察其心靈,摸透他們的性格特征、志趣愛好、氣質性格,以及形成個性特征的內部環境和外在因素,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及時預見到某些正要發生而尚未出現的現象,以自己創造性的勞動來影響教育的過程。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是高尚的,這是教師一切行為的內在動力。但一般說來,教師的愛的“甘露”灑向那些聰明伶俐成績好的學生比較多,灑向那些學習成績差、行為規范差的學生則比較少。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便采取了與此不同的做法,我認為“特殊生”更需要“愛”;較之于好生,“特殊生”更需要關心,需要老師的愛的滋潤。往往你的一句不經意的表揚,可以讓這些學生高興很久;而你可能簡單的批評,也有可能讓學生記憶很久,難過不已。因此老師一定要從自己平時的言行出發,時時提醒自己,要關注這些特殊學生,經常地給予表揚,多關注。
“特殊學生”的教育在于找到其“特殊”之處。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由童年到成人的“過渡期”,將為一個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這一方面看,這是一段“黃金時期”,但這又是一段問題成堆的“危險期”。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尤其要重視特殊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引導,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黃金時期”。每當看到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尤其是“特殊學生”的轉變,我的心里總會感到莫大的欣慰與快樂。
特殊兒童教育心得體會 篇3
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中獲得個體行為經驗的過程。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習”是指人類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教師的組織領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因此,與學生學習有關的各個環節:教師、學生、家庭、社會環境等都對學習及其過程有影響。就學生本人而言,主要是學習能力問題,即對知識的理解、組織、貯存及回憶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當兒童在獲得知識上發生困難時,統稱為“學習問題”,其原因包括教授方法、學習方法、興趣、動力、情緒紊亂、環境條件不利、智力水平差等。學習不能(1earning disability)(有人稱之為“學習困難”)一般分為二類:一類為普遍無能,即精神發育遲緩引起者;二類指特殊性學習不能(special 1earning disability),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兒童在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學習成績與其智力水平所能期望的成績相比顯著落后。主要表現在聽、說、讀、寫、思維、拼音、數學運算能力差等諸方面。目前比較統一的看法是將“特殊性學習不能”作為“學習不能”論,因此,普遍無能即被排除在外,本章也不予贅述。但“學習不能”這一名詞的應用似有不妥之處,“特殊學習障礙”一詞似乎更接近于實際,值得今后探討。
[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腦功能異常
根據近代研究,特殊學習不能多為先天性腦發育上的異常所致。另外,一些病人屬家族性的。
1、遺傳因素:小兒的個性、智力均受遺傳的影響,部分學習不能兒也有家族傾向。另外,某些染色體病、遺傳代謝病也與學習不能有關。例如部分Ducheme肌營養不良,__Y綜合征和__X綜合征患兒,智商雖可大于70分,但通常有言語障礙,特別是閱讀和拼寫功能;Turner綜合征患兒智力一般正常,但操作性智商多偏低,畫人試驗、數學計算、左右分辨多有困難。
2、妊娠因素:胎兒慢性低氧血癥,宮內發育遲緩,分娩前出血,妊娠毒血癥時,小兒長大后可能與其多動、學習障礙、注意力分散、視覺—空間障礙等有關。妊娠期間感染、理化因素、特別是酒精、煙及其他成癮性藥物可導致小兒學習不能。
3、疾病:小兒早期患營養不良時,可能引起識別力和注意力方面的缺陷;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貧血等都會使小兒學習成績下降,記憶力、視覺—空間運動功能、動手能力以及手眼協調等發生障礙。
(二)藥物
巴比妥鹽類、三環類抗抑郁藥、茶鹼、苯妥英鈉、安定、利眠寧等可引起多動。常用的食品添加劑及著色劑酒石黃偶可引起多動。被動吸煙認為是多動,學習成績不良及某些軀體問題的一個原因。
(三)心理因素
父母及學校對兒童要求過高或相互矛盾可造成小兒心理上的沖突。兒童學習上的緊張情緒、怕失敗以及完成學業的強迫性愿望等可使兒童在心理上產生焦慮、緊張、阻滯、不感興趣等。各種心理因素可破壞兒童主動學習的企圖,影響了選擇性注意、記憶及認識活動,從而招致學習問題。
(四)環境因素
父母對兒童學習漠不關心;或因暫時學習成績不好受歧視,打罵;或性別歧視;或父母酗酒、家庭磨擦、父母離異;或父母的其它不良榜樣等都可造成小兒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及缺乏安全感。父母的教育水平及其對子女的教育方法也直接影響著小兒的精神狀態。以上諸多因素影響著兒童學習潛力的發揮,從而造成學習問題。
[臨床表現]本癥是學齡兒童的一種常見問題,其病發率達5%—10%,以小學2—3年級病發率最高,男孩多于女孩(6—10:1)。
特殊性學習不能,根據美國教育部門及公共法所給予的定義主要指兒童在有關理解或應用語言(口語或書寫文字)的基本心理方面存在一種或多種障礙,其可表現在傾聽,思考、講述、誦讀、書寫、拼音及數學演算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因而學習不能的基本類型主要有:
①語言表達困難(聽、說困難);
①語言書寫困難(讀寫困難);
⑧數學學習困難;
④推理困難(思維和概括困難)。
不包括由于視力、聽力或運動障礙、智力遲緩、情緒紊亂或環境不利等引起的學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