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讀書體會手抄報(通用3篇)
成語典故讀書體會手抄報 篇1
成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含義的一種短語。成語非常豐富,每個成語背后都會有一個故事。有的成語來子古代寓言故事;有的來自神話故事;有的來自歷史故事或歷史事件。
我從小愛成語典故,對成語背后的典故充滿濃厚的興趣。
“鐵杵成針”這個故事是媽媽講給我聽的。相傳唐代詩人李白讀書之時,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老婦人在磨棒槌,(他感到奇怪)李白上前問緣故,老婦人說:“我在磨杵成針。”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很受感動。由此而奮發,終有大成就。由此故事我知道了,做事只要有恒心,肯下功夫,就一定會成功。我們學習不也是這樣嗎!遇到一道難題,只要你有恒心,肯鉆研,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前我作事總怕麻煩,愛有頭無尾。爸爸經常告訴我,“做事要學學小水滴,水滴雖小,但堅持不懈,終有一日‘水滴石穿’。”
每個成語典故教給我們一個道理。“愚公移山”告訴我們要堅持不懈;“鑿壁借光”告訴我們怎樣刻苦學習; “舍本逐末”告訴我們做事要先抓主要的。
成語典故有的充滿中華民族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有的來自歷史故事,比如“臥薪嘗膽”“四面楚歌”。它讓我們更加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讓枯燥`乏味的歷史變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一個個成語典故縈繞在我耳畔。啊!我知道了,這是“聞雞起舞”;這是“草木皆兵”;這是“胸有成竹”;這是……
成語典故,它的魅力是我無法抵擋的。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愛經典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讀書體會手抄報 篇2
高爾基好像有過三部曲《大學》、《童年》、《在人間》。而,今天我也想寫一篇小文,在人間。我沒看過高爾基的三部曲。確切地說是看了一點點。只是每次翻開童年,都看不下去。這是我這么大一本我想看卻總是看不到最后的書。
說起人間,我經常想到的就是民間故事,傳奇一類的書。可是要拿自己看到的與經歷的來講的話。在人間,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你要在童年的時候讀書,慢慢積累在這個社會安身立命的技能。在大一點的時候,要學會做家務,適當地接觸社會,還有要學會照顧父母。當這些對你來說都沒什么感覺的時候,恭喜你。你長大的路要不十分順利,要不就是額外艱難。而,我,在十九歲之前不知愁為何物的我,很不幸地成為了后者里面的人。
在人間,實在是十分艱苦的一件事情。從朋友來說,好多已經不再聯系,慢慢放下。從親人來說,可能要忍受別離。而,更多的是對父母的責任。從家庭來說,有個孩子操和已是非常幸運。我連為孩子操和的機會都還沒有。原因不細述。最要命地是家庭與工作。這被稱為安身立命于世最重要的兩個因素通常是不健全的。有太多的束縛和不盡如人意。這萌發了對于在人間這一狀態的感受,辛苦。十為辛苦。如果有來生,我可能會選擇站成一棵樹。如果的話,我會要來生嗎?人活于世本就十分辛苦。還要面臨工作上的不如意。要養生,我必須要生活,必須要努力地找份合適自己的工作。可是,工作已屬不易,還要合適。難,真的很難。這樣,我發現難于有使自己支撐下去的東西。已經不在乎體面。只求心安。
在人間,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好在我已經發現自己在人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已經無心到如此地步。我真要好好地感謝這個社會。
在人間,不管怎樣,我都要努力。就算不為己。
成語典故讀書體會手抄報 篇3
從_年到_年,余華在不斷的自序中完整著自己。寫下的《活著》在_年后的今天看來,跨越了時間的障礙,頑強地活著。
深夜讀來,數次忍不住淚流。明明是作者精心的擺布,但讀來卻穿越了每個文字的阻隔,直逼人心。相較于時下輕飄飄的煽情、赤__的炫技,余華的文字是讓人感覺不到技巧的,命運的厚度與沉重已足夠撐起整個故事。情感本就重得摧人心肝,還何須再去“煽”?
我們能做的已經不是旁觀與審視,而是站在福貴一家人的茅屋里,和他們一起笑,一起哭。這是很奇妙的視角,你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誰,但在閱讀的每個瞬間卻又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渾然忘我。正如余華在_年的自序中所言,當他以旁觀者的視角來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困難重重,可是當有一天突然以第一人稱來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突然順暢無礙。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仿佛也是一個奇特的隱喻,這個故事必須讓我們進入、替代。
福貴的一生絕不是他自己的一生,《活著》是每個人活著的象征。盡管我們可能沒有福貴的苦痛、沒有福貴的歡樂,但是,每個人只要活著,就必然要經歷他(她)自己的悲歡。
徐福貴的前半生可以說是自己造的,本來是地主家的少爺,賭嫖俱全,傾家蕩產。可是從敗家之后的每一步,似乎就走進了命運的魔掌。福貴的后半生可以說真是無奈。去給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后來又經歷三反五反,大躍進的窮困難捱。兒子死于人禍,妻子死于疾病,女兒難產殞命,女婿事故身亡,的孫子也意外送命。
在死亡面前,人的渺小無助就像福貴面對醫院那個小房子時的恐懼和無奈,這就是命運,或者說叫宿命。在這樣龐大的力量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福貴仍然要樂樂呵呵地活下去。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福貴和老牛相依為命,一樣黝黑,一樣衰老,但是,老人依然用“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唱著歌謠,自鳴得意。故事的開篇,老人吆喝著“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老人這時候“黝黑的臉在陽光里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游動著”,這時我們尚不知情。到了故事結尾的時候,當老人再數出這一個個名字的時候,悲喜在那一刻洶涌而來,不可斷絕。
余華說:“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福貴的一生抑或每個人的一生,是窄如手掌,還是寬若大地,冷暖自知,無人得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