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煉黨性與作風(通用3篇)
錘煉黨性與作風 篇1
一個合格的優秀黨員必須不斷加強自身黨性修養,但當時并不清楚黨性修養的真正含義,經過這次黨課的學習,深深地體會到黨性修養對黨員的重要性以和明白應該如何加強自己的黨性修養。
老師用幽默、生動又不失嚴謹的語言為我們講解了什么是黨性修養、為什么要加強黨性修養、要加強哪些方面的黨性修養和如何加強黨性修養四個方面的問題。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黨性修養是共產黨員通過黨組織的幫助、教育和自己的不斷學習,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方面,按照黨性原則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中國共產黨一直很強調黨員個人的黨性修養,因為黨員黨性修養的高低直接關乎黨員個人素質的高低和黨員同志為人民服務能力的高低。現如今,中國和世界形勢復雜多變,要想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發展,堅決打擊反對腐敗現象的發生,完成新時期的歷史重任,反對和平演變等,都需要我們黨員不斷地加強自身的黨性修養。認真加強黨性修養,做一個合格的、讓人民滿意的黨員是每個黨員的一項長期的必修課。如何為社會的發展和完成國家歷史重任貢獻一份力,如何在眾多誘惑面前坐懷不亂,這都取決于黨員自身的黨性修養。
黨性修養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包括理論、政治、思想、道德、紀律、作風、科技文化和心理八個方面的修養。要加強黨性修養,就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就我看來,把加強理論學習作為自己的政治責任和終生任務,培養對黨的深厚感情,把理論知識結合到實踐中去,是我們黨員加強黨性修養的首要任務。要像雷鋒那樣,把學習理論看成“陽光、空氣和水”一樣重要;像魯迅那樣,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到工作上一樣,擠時間學習理論,克服自己思想懶惰的問題,養成堅持學習的好習慣。只有用先進的思想來武裝自己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實踐中。同時要培養對黨的深厚感情,能大公無私,真正做到想群眾所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要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在實踐吸取教訓,繼承和發展傳統美德,與時俱進,不斷加強黨性修養,爭做合格黨員。
錘煉黨性與作風 篇2
每到周六,丹東市振興區臨江街道錦繡社區就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186名在社區居住的在職黨員紛紛走出家門,擺上桌椅板凳,義務為居民提供諸如政策咨詢、家電維修、眼鏡清洗、手機業務代辦等服務。
每逢節假日,本溪市明山區明東社區,住在這個社區的在職黨員陳俊穎開辦的“社區大講堂”就會如約開講,聽眾就是社區居民,內容多是健康、教育、安全等大家伙關心的。
同樣,在沈陽市大東區珠林街道善鄰社區,誰家里鬧矛盾或者遇到了煩心事需要幫助,只要把一個紅飄帶掛在窗外,過不了多久,居住在社區內的在職黨員就會上門幫忙。
眼下,和這些黨員一樣,遼寧省有73.6萬名在職黨員積極參加“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通過參與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進一步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活動中,這些黨員猶如一面面鮮紅的黨旗飄揚在社區,把真情和關愛送到群眾的心坎上。
走進社區 服務群眾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社會管理的重要陣地。增進與社區居民的聯系,守住這塊陣地,是每個黨員不可推卸的責任。
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參加社區黨組織的有關活動,參與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對于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對于加強和改進在職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對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文明和諧幸福社區建設,都具有深遠意義。
基于此,遼寧省委按照“探索建立黨員在居住地發揮作用機制”的要求,以“在職黨員受教育、居民群眾得實惠、社區工作上水平”為目標,組織開展了“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鼓勵在職黨員在居住地樹形象、亮身份、作表率。全省在社區居住、黨的組織關系隸屬其所在單位黨組織的在職黨員全部參加活動,以居住地社區為主,就近就便,根據自身興趣、特長、能力、條件,按照所在單位黨組織的統一安排,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居住地社區黨組織開展的活動,重點圍繞政策宣傳、反映社情民意、維護社區穩定、解決群眾困難、弘揚先進文化、參與居住地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等6個方面發揮作用。 為推動活動持續深入開展,遼寧省委明確要求各地各部門認真組織在職黨員到所在社區報到,參加社區黨組織的有關活動,參與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
活動得到了當地各單位黨組織的積極響應,一場聲勢浩大的“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迅速在遼沈大地鋪展開來。
亮明身份 發揮作用
“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啟動后,遼寧省的各級黨組織紛紛結合本地實際,通過設計新的活動載體、建立健全制度、強化全程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穩步推動活動持續深入地開展起來。
在沈陽,20多萬黨員開展了以“組織在職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進社區,建立雙向聯動機制;進支部,建立雙向管理機制;進樓院,建立雙向監督機制;進責任區,建立雙向服務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四進四建”活動。有的社區根據黨員專長將其納入各類便民服務組織,義務為群眾開展法律宣傳、就業咨詢、健康義診、家電維修等服務;有的社區在居民樓道中,按照黨員家庭分布情況制作公示板,集中公示亮身份黨員的門牌號;有的社區在樓院、園區醒目位置,公開黨員義工服務隊編組情況;還有的社區將“共產黨員家庭”標識牌懸掛在黨員家門口。目前,沈陽市共成立黨員志愿者服務隊600余支,各類黨員責任區、責任崗5000余個。
在大連,近30萬名在職黨員胸前佩戴著“為人民服務”的黨徽,在社區定期開展“在職黨員服務群眾大集”、“溫暖星期五”等服務群眾的活動。各區市縣普遍建立了“三級聯絡服務機構”:在街道層面,建立了在職黨員聯絡中心、成立志愿服務總隊;在社區層面,建立了在職黨員聯絡站、成立志愿服務分隊;在樓院(網格)層面,建立了在職黨員聯絡點、成立志愿服務專業小隊,使每名在職黨員都有1個符合黨員職業特點和個人特長的服務崗位。
鞍山市對在職黨員的興趣愛好進行了統計分類,將興趣愛好相同的黨員組織起來,成立拳操隊、羽毛球隊、合唱隊、舞蹈隊、書畫隊等文體團隊1300余個,并建立了微信、微博、QQ群等網絡平臺加強聯系,推動和豐富了社區群眾文化體育生活。
本溪市7.7萬名在職黨員結合職業和特長,積極參加特色服務團隊,組團式開展服務活動。目前,共組建科普、法律、醫療等在職黨員特色服務團隊2670個,為社區提供各類咨詢6.6萬余人次,開展宣傳活動560多場,捐款捐物價值830余萬元。
密切關系 延伸監督
林萍是東港市一名基層司法所的干部,她主動把個人手機號碼告知社區群眾,承諾誰有需要,任何時間都可以與她聯系,在她的幫助下,妥善解決了640戶居民因不合理電價引發的矛盾糾紛。
家住營口市南園社區的郭傳營老師,自從在社區亮明黨員身份后,便主動開展了“一對一”助學活動,帶領其他志愿者幫助7名學習困難孩子補習功課。
“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為黨員搭建了聯系和服務群眾平臺,通過為居民群眾辦實事好事,真正成為社情民意的知情人、社區建設的熱心人、困難居民的貼心人、社區黨組織形象的代言人。
大連市西崗區北崗社區的24名在職黨員,針對社區大院沒有路燈、監控,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的實際,先后四次參加社區居民議事會,幫助籌措資金11.5萬元,為小區安裝花壇圍欄、路燈、攝像監控和電動門。日新街道轄區的在職黨員,通過參加“同心攜手筑夢”活動,聯合出資6萬元,購買了6000株月季花,栽種到小區里。
目前,遼寧省在職黨員已累計做實事好事55萬余件次、走訪慰問居民群眾7萬余人次、免費發放各類書籍6.5萬冊、免費為居民就診2萬余人次、開展政策答疑60余萬次。
“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讓在職黨員把身份“亮”出來、在社區“動”起來,其“八小時”以外言行,受到了社區群眾的監督。 活動中,許多社區黨組織對在職黨員8小時以外的表現進行協管,每年底以適當方式向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進行一次反饋。不少單位的黨組織將社區黨組織的反饋意見作為黨員評先選優、晉級晉職的重要條件之一。
沈陽市沈河區向社區印發《在職黨員現實表現紀實簿》,每半年和年底將在職黨員在居住地發揮作用、廉潔自律等情況,以反饋卡形式向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進行反饋和通報。
本溪市建立黨員雙向考核制度,在職黨員定期將工作情況向所在單位和進駐社區黨組織匯報,年底在對工作進行小結的基礎上,由社區群眾、社區黨組織和所在單位黨組織進行考評。
丹東市社區黨組織根據在職黨員參加活動和作用發揮情況,作出“好”、“較好”、“較差”、“差”的總體評價,通報給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
錘煉黨性與作風 篇3
中共之后,更加強調新形勢下密切聯系群眾,而且在全黨自上而下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20xx年10月8號召開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發表重要講話,他講,活動收尾絕不是作風建設收場,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也就是說,密切聯系群眾、加強作風建設要常態化,這樣中國共產黨才能不斷地去贏得群眾,才能繼續執政、長期執政,才有機會領導人民群眾共同奮斗實現中國夢。
那么,現在的問題是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常態化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那么長效機制現在各個地方都說建立起來了。我去全國各地講課調研,每到一個地方,當地的干部都會告訴我說,他們已經建立起了長效機制,那么,長效機制真的能長效嗎?這需要動力。動力有很多方面,我這兒把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外在動力,一類是內在動力。
作風建設的外在動力,也就是讓我們領導干部不斷地去關心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的外在動力是給物質好處,是給提拔重用。大家可能會說太庸俗了,你去密切聯系群眾還需要給你物質獎勵,還需要給你提拔重用,這一點我們說不是太庸俗,是實事求是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最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最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的一種行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也就我們經常說的再接再厲,那是需要拿到好處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一切活動的原始驅動力是物質利益。我到基層調研的時候,群眾調侃說,密切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的留在群眾中,密切聯系領導、關心領導的提到領導崗位上。雖然這是群眾調侃,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大家想一想,如果是你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去選擇聯系群眾還是聯系領導。這種外在的動力我們說是不可回避的,是必須高度重視的。
今天我們的重點不是去研究外在的動力,我們今天來說內在動力。作風建設要常態化,密切聯系群眾常態化,內在的動力很重要的最核心的是共產黨干部的黨性修養。如果一個干部黨性修養好,即使他沒有得到物質獎勵,沒有得到提拔重用,受到委屈了,他依然會堅持不懈始終不渝地去密切聯系群眾,去關心群眾。這就是我們交流的第二個問題,黨性修養是作風建設的強大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