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熱門景點導游詞(精選3篇)
江蘇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游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游,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于400個杭州西湖那么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于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游,并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峰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
我們首先游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里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為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后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為這里留下罷拔幾分神秘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么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游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游人。
(澄瀾堂)
澄瀾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明代宮殿式樣建造的,面闊五間,四周游廊,寬敞豁達,氣宇不凡。澄瀾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靜清澈,“瀾”是波瀾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覽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
澄瀾堂位于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遠眺近覽,景色各異。
(甘露寺)
這里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鎮江北固山上,是孫權的母親、劉備的“丈母娘”念經的地方。因為東吳起先建都在鎮江,火燒赤壁之后才遷都南京的。
三國城內的甘露地建于山坡之上,經二組臺階到達建在7米高的平臺上的甘露寺山門,山門內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臺,可到佛殿。殿內有釋迦牟尼佛像,旁邊是吳國太的經心,吳國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攝。
赤壁之戰后,孫、劉曹均勢鼎立。周瑜設下“美人計”,假稱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京口招親,然后扣下劉備,逼還荊州。劉備則按諸葛亮之計,設法讓孫權之母吳國太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并帶著孫夫人一起返回荊州。這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1234
(靈山大佛)
1994年10月20日,“中國無錫靈山大佛奠基典禮”在小靈山上隆重舉行,這標志著“世界第一大佛”即將誕生。
靈山大佛是一座高達88米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投資超億元,用銅700噸。比聳立于紐約赫德森河口“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3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再高17米。由此可見,靈山大佛是世界之最。
靈山大佛采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耐用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于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發族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致,在世界藝術上享有崇高地位,這為大佛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再者,青銅時代正在佛教形成的朝代,代表著佛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大佛的建筑結構設計則由設計上海東主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內外華東建筑設計院承擔。此工程由于采用了高新技術,可防止巖層滑坡和巖石風化,可搞7級地震和12級以上大風,而且防雷,還設有煙警、溫警兩套報警系統,達到自動噴淋降溫、防火的聯防作用。
大佛內層主體工程于1996年5月28日舉行了封頂典禮。內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只是大佛的主心骨,然后主心骨外焊接鋼支架,鋼支架上再安裝青銅材料鑄造的大佛銅板,最后將焊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靈山大佛,靈山大佛的焊縫總長度達30公里。
大佛的銅板鑄造是一頂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由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承建。該廠曾運用航天技術成功地為香港寶蓮寺鑄建了“天壇大佛”,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致贊譽。南京晨光機器廠根據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創作的8米高靈山大佛的佛像小樣,通過電腦放大11倍再切割分片澆鑄成銅板。88米高的靈山大佛的佛體部分共由1560塊銅板拼接而成,第塊銅板平均厚8毫米,高2米,重約600公斤,共用青銅達700噸。1995年7月24日正式開爐澆鑄,耗時一年完工。1996掂5月30日,靈山大佛第一塊凈重666公斤的錫青銅板佛體開始安裝,1997年4月3日靈山大佛圓頂,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落成開光。
靈山大佛高88米,加上三層裙樓基座,總高達101.5米。大佛的腳趾前端高80厘米,趾甲寬有60厘米。
靈山大佛的建造,不僅僅是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更主要的是他將在宗教文化、社會文明、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
靈山勝境將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成為人們向往的游覽勝地。
太湖跨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總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蘇州占3分之2強,太湖72峰,蘇州攬入58峰,國務院規劃的沿太湖13個風景區69個景點,蘇州有6個景區34個風景點,正所謂"太湖風光美,一半在姑蘇"。太湖風景名勝區素以宏大的層次,豐富秀麗的湖島山水風光而著稱,蘇州沿太湖地區尤為得天獨厚,漫長而多變的湖岸線,形成豐富的沿湖景觀,山林豐茂、花果飄香、文物古跡遍布其間。
游覽太湖,四季皆宜,真所謂“春可觀花品茗、夏有賞荷食鱸、秋能持蟹吟菊、冬日踏雪探梅。
江蘇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在華東線的旅游城市中,無錫是因瀕臨美麗的太湖而著名的。在這個“充滿溫情和水”的城市中,景色宜人,人文答本,吸引了南來北往的佳賓。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前去欣賞這顆“太湖明珠”的迷人風采。
無錫地處江蘇省南部、太湖之濱,北臨長江,南接浙江、安徽兩省,西鄰常州市,東靠蘇州市。西距南京183公里,東距上海128公里。著名的貫通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其地形為平原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渠流縱橫,河網密布,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轄錫山、江陰和宜興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4656平方公里,人口約426萬。其中市區面積343平方公里,人口約二“萬,是江蘇地區僅次于南京的第二大城市。目前已發展成為具有輕工、紡織、電子、化工、機械等工業的中等城市。
無錫是我國江南的一座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史記》記載,商朝末年,周大王長子泰伯及其弟仲雍從陜西來到這里定居,筑城于梅里(今錫山市梅村一帶),建“勾吳”國,這是無錫建城的開始。
無錫之名最早見于《漢書》,相傳周平王東遷時(約在公元前770年),惠山東側發現了錫礦。錫在當時是冶煉青銅器的原料,于是爆發了當地人和外來者長達幾百年的沖突。到了戰國末期錫礦日漸減少。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大將王翦在錫山發現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無錫天下寧”表達了人民渴望安寧太平的生活,因此“無錫”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成為城市的名稱。
無錫的經濟發展有著深厚的基礎。早在明代時,織布、陶瓷、制磚等手工業非常發達。19世紀中期,無錫和九江、長沙、蕪湖合稱為“中國四大米市”。本世紀以來,無錫更是依靠自身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原料基地和工商業發達的城市,被譽為“小上海”。
無錫經濟的發展與良好的氣候條件有一定的關系。無錫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成為太湖流域的富庶之地。地理和氣候也為養殖業提供了條件,太湖中出產的各種水產品種達數十種,尤其以銀魚、蟹最為著名。此外,無錫的土特產品:假(惠山泥人)、大(無錫醬排骨)、空(無錫油面筋)已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便利的交通為到無錫旅游的賓客提供了方便。航空:無錫碩放機場已開通北京、福州、佛山、惠陽等多條航線。鐵路:無錫地處京滬線上,每天在無錫停留的快車逾百列,全國各大城市都有火車可直達無錫。公路:滬寧高速公路經過無錫,與華東每個城市每天均有旅游汽車往返;九條國道、省道成放射狀通向全國、全省。水路:從浙江湖州可乘旅游船經太湖到無錫;從蘇州、鎮江、丹陽可乘游船經古運河到無錫。
無錫的旅游資源更是得天獨厚,這里有被譽為“太湖佳絕處”的黿頭渚、“江南第一山”的惠山;還有因范蠡而得名的蠡園;江南著名賞梅勝地梅園和著名的“園中園”寄暢園等。也有近幾年新建的“唐城”、“三國城”、“水游城”等影視拍攝基地。這些景觀,使游客們在觀賞大湖山水秀色的同時,又領略了中國古典名著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
游客們:太湖的山水,眾多的歷史人物和文化古跡,使無錫成為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游勝地。今天我們來到這座溫馨美麗的城市,請調動您的思維,展開您的想象,盡情游賞吧!
江蘇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員,我叫_×,我來自于_×旅行社,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也希望我的服務能給大家帶來輕松和愉快。在我右手邊的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他已經有了多年駕齡,所以大家盡可放心,盡情欣賞窗外美麗的風景和傾聽由我給你帶來的熱心講解。今天我帶大家游覽的是最有揚州風情特色的煙花古巷。現在距離我們的目的地東關街還有一段距離,下面由我來簡要介紹一下我們的歷史古城揚州。
揚州是一個會讓人產生自豪感的城市,它的歷史可以向上追溯25_年。這座千年古城屢經風云變幻,漢代的興盛,隋唐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這座古城體現出了無限的魅力。今日的揚州更是風采依舊。它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_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_年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城市”。頭頂這么多美麗的光環,揚州的秀美景色一定讓各位不虛此行,來了就不想走了!
揚州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不用我多說,很多早已久負盛名了。先說玩的,揚州的景點很多,如詩如畫的瘦西湖、晚清第一名園“何園”、四大名園之一的個園等等。揚州還有很多特色美食,像大家所熟悉的揚州炒飯、大煮干絲、富春包子等等,這些足可以讓您在揚州期間大飽口福!“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是對揚州百姓生活的最生動概括,另外,揚州還有“三把刀”,分別是理發刀、修腳刀、菜刀,這不僅是指揚州的刀口好,而是還反映了揚州三大服務業的繁盛。也就是說,這三把刀背后還代表了三大服務業,分別是:理發刀代表的是理發美容業,修腳刀代表的是修腳沐浴業,廚刀代表的是餐飲服務業。“到揚州,吃得好,玩得好,還要享受剃頭洗個澡”,這已經成為近三百年來到揚州享受生活的典型寫照。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最美的側面,揚州的古巷也可以算是揚州最美的側面了,揚州人常說:“巷連巷,巷通巷,大巷里面套小巷。”東西南北,橫豎曲折,在揚州十幾平方公里的老城區里就有500多條巷子。而巷子的大小是不能用長短,而是要用深淺來衡量的。于是也就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說法。在繁華似錦的揚州歷史上,巷子的深淺也是門戶高低的象征,幽幽的巷子盡頭必隱藏著庭院深深的富商名賈之家。
我們今天參觀的東關街是揚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西至國慶路,全長1122米,街道路面全部是用長條石鋪設的。它是揚州古城的cbd(中心城市商業圈),也是我們揚州名城文脈顯著的體現。這條街不僅是古城揚州水陸交通的要沖,也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活動的中心。從街口唐宋東門遺址的挖掘考證來看,歷代都以東關街為東西向的中軸線,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據揚州文史專家考證,唐代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描述的就是這里。到了清代,中國四大行商之一的揚州鹽商,更把東關街作為居住的首選之地。這里集中了大量鹽商住宅以及園林別墅。到了清末民初,揚州近代工商業開始啟蒙,東關街又成為眾多商業老字號的發祥地。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魚骨狀”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特色。街內現有50多處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寺廟園林、古樹老井等重要歷史遺存,這種“河、城、街”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空間格局,體現了江南運河城市的獨有風韻。
好了,現在東關街已經到了,請各位帶好自己的隨身貴重物品,隨我一同下車,感受一下老街給我們帶來的時代氣息吧!
走進東關街,迎面撲來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市井景象。繼續往前走,您會發現東關街老字號很多。在_年國家商務部認定首批“中華老字號”,這一條街上就有兩個老字號入選,一個是創業于1820_年的四美醬園生產的“三和四美醬菜”,另一個是開辦于1830年的謝馥春香粉鋪生產的“謝馥春化妝品”。
“三和牌”、“四美牌”系列醬菜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特產品,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色, 名揚四海,暢銷國內外。“三合四美”醬菜的主要品種有乳黃瓜、寶塔菜、蘿卜頭、嫩生姜、甜醬瓜、香心菜、什錦菜、宮廷龍須等數十個規格品種。這一系列的醬菜都是選用皮色嫩綠、肉厚皮薄、脆嫩籽少、瓜形苗條、粗細均勻的揚州線瓜精心腌制復醬而成。成品滋味鮮美、具有乳黃瓜特有香氣,曾獲醬菜最高獎--國家銀質獎,是揚州醬菜中的突出佳品。如果大家喜歡吃的話,也可以在東關街上買些回去和著早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