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李保國先進事跡(圖)
李老師常年在學校、基地之間奔波,白天除了上課,就是上山下地,講技術、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修改論文。無論多忙,李老師對每篇論文,從框架結構到字句標點,都會仔細修改。師弟的論文先后被李老師修改了7次,內容從最初的3000字豐富到7000字。
李老師要求遇到問題不能放過,要提出來一起研討。我們建了一個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師給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點,在阜平縣林業(yè)局工作的祁嬌嬌在群里發(fā)圖片詢問:“我這有一片樹,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條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點9分,“老山人”回復,這是一種害蟲產卵造成的。這是我們收到老師的最后一條信息。
李老師常說,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最關鍵的是要踏實、認真。2017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師電話,要我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發(fā)現,一片核桃樹受旱嚴重,已經長成個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對土壤、葉片、果實取樣,測定含水量,并觀察澆水后的變化,我把測得的數據隨手記在了一張紙上。后來有事耽擱了幾天,等我想起來時,那張紙卻找不到了。李老師知道后生氣地說:“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錯過了這次調查也就錯過了解決類似問題的機會”。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僅是嚴師,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談,尤其是在人多的場合。李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從2017年開始,每次對外技術培訓都會叫上我,并鼓勵我開口講,他做補充。在他的引導下,我的能力不斷提高,先后在邢臺、石家莊等地獨立開展技術培訓上百次。
李老師常教導我們,搞科研不能紙上談兵,要真刀真槍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2017年4月19號,正值果樹的盛花期,石家莊以南,包括邢臺,天氣突然轉陰,并由陰轉雨,隨后下起了鵝毛大雪,氣溫驟降。李老師得到消息后,給我打電話,讓我“搖樹除雪、熏煙防霜、霜后及時補充營養(yǎng)”。從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師保持通話,那晚,他徹夜未眠。天剛蒙蒙亮,他又開車來到了綠嶺,他的到來讓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實了。當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guī)缀跞拷^收,但李老師指導的綠嶺基地卻幾乎沒有減產。
在他的影響下,我們也把研究的課題聚焦在生產一線。以前核桃樹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樹體營養(yǎng)積累,冬季修剪會引起養(yǎng)分流失。在老師的指導下,師弟湯軼偉經過反復研究,將修剪時間確定在春季核桃樹發(fā)芽前的20天以內,避免了因剪枝時間不當造成樹勢衰弱。目前,這一創(chuàng)新成果寫進了教科書。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時候沒見過核桃樹。在李老師的指引下,我不僅愛上了核桃,還留在了山區(qū)成為邢臺市市管專家、榮獲河北省農村拔尖人才等多項榮譽稱號。師姐在研究生期間,一直跟隨老師下鄉(xiāng),精通蘋果管理技術,到石家莊果樹研究所工作以后,參與、并承擔了多項研究課題,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中增長了才干,成長為單位的業(yè)務骨干。
李老師,您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我們人生的引路人。我們一定會努力成為和您一樣的人,幫更多的百姓脫貧致富。
我和保國的三個家
河北農業(yè)大學研究員 郭素萍
我和保國是大學同學,我們1981年結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侶,也是工作搭檔,這些年,我陪伴著保國幾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許多夫妻一樣,我們也用心經營自己的家。不一樣的是我們有三個家:一個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農大家屬院;一個是山里的家,在各個幫扶基地;還有一個流動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間的越野車。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們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較艱苦,沒水沒電,經常干糧就咸菜。當時為了不分心,我們把城里的老母親和一歲多的兒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時我們搞的課題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研究,村民們都管我們的兒子叫“小流域”。
近年來,精準扶貧戰(zhàn)略實施后,保國幫扶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常常開車奔走于各地,幫扶基地的家我們住得少了,在車上的日子越來越多了,一年行程約4萬公里。
比較起來,保定市里的那個家待得最短。2017年春節(jié)前,我倆回到保定是臘月二十九,想準備年貨第二天過年三十兒。可是我倆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沒有年三十兒,看著家里清鍋冷灶啥也沒有,我心里一陣難受。最后,還是親家打來電話,讓我們去他們那里過了個除夕。
這個春節(jié),和以往一樣,大年初一保國就在家里給學生改論文,初二就有蔚縣農民找到家里,咨詢山怎么治,果樹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們冒雪開車跑了張家口的2個村,承德灤平7個村。這個春節(jié),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車上過的。
30多年來,我們在三個家之間來回奔波,保國因為太忙,常常顧不上家。我前后兩次做手術,他都不在身邊,連手術簽字都是同事代簽的。去年在“燕趙楷模”發(fā)布廳錄制現場,他對主持人說,這輩子最愧對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別看家里的事他顧不上,可保國也有溫情的一面。對老人,他特孝順;對晚輩,他特慈愛;我們夫妻間,別看他脾氣急,說話沖,但對我是從心里惦念著。
保國最愛的是治山,最高興的就是看著山里的百姓富起來。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國身體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規(guī)律,超負荷工作,身體越來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17年,在張家口黑龍山林場,平時上山總是走在前頭的他,突然覺得憋氣,嘴唇發(fā)紫,也就在這次,被確診為疲勞性冠心病,心臟造影顯示他75%的血管狹窄,連心臟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橋,但醫(yī)生說做搭橋后,需要休養(yǎng)干不了事,所以他堅決不做,采取保守治療。一般醫(yī)生講解病情都不讓患者本人在場,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負擔。但是我們家不一樣,我特意叫著他一起聽,就是希望醫(yī)生能幫我勸住他,把節(jié)奏慢下來,稍微休息一下,別再這么拼命。可他不聽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園做調查,他的心臟病又犯了,去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說是心梗,馬上住院,還在他的床頭插了塊兒牌子:“絕對臥床休息”。可是醫(yī)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過去了,堅持要出院,還像原來一樣工作,那次學校領導給我下了死命令,“保國走到哪,你必須跟到哪,他身邊時刻不能離開人!”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離地陪伴著他,督促他按時吃藥,可他給農民講起課來,啥都忘了,有時看我在旁邊端著水,拿著藥,還嫌我煩,說:看不見忙著呢,過會兒再說!
在基地,他爬溝過坎,大步流星,講課示范,精神百倍,沒有一點病態(tài),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個病人!可是到了保定的家里,他連上樓的力氣都沒有。
從去年冬天,我就發(fā)現他身體狀況在變差,飯量越來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厲害,臉色也不好看,多次勸他去醫(yī)院看看,他總說,沒時間!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現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是不知道這病的危險性,正是因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時間不夠,他怕他少幫了一個點,就會辜負一群人的希望。
2017年,保國出國考察,我給他買了一件大紅色的沖鋒衣,他問我,干嘛買個紅的。我說,紅色顯眼,在果園丟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紅色的沖鋒衣還在,保國卻丟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見他穿著紅色的沖鋒衣在果園中忙碌!風風雨雨三十幾年,他是我事業(yè)的領路人,是我心靈的寄托。
保國,多想和你再去崗底看蘋果,多想和你接著在車上聊綠嶺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頓團圓飯,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們的小孫子。
民心深處有豐碑
河北廣播電視臺駐石家莊記者站站長 于 良
蘋果花開的季節(jié),李保國走了,走得讓人牽腸掛肚!
當了20多年的記者,采訪了無數的典型人物,李保國留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2017年4月12日,李保國教授遺體告別儀式在保定市殯儀館舉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淚,古城含悲,殯儀館大廳內外聚滿了人群;他曾幫扶過的邢臺縣漿水村的農民都要來參加告別儀式,村干部給大家做工作,最后選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帶過的60多位博士生、碩士生從各地趕來,跪倒在告別大廳,哭送這位情重如山的恩師……
采訪中,一個細節(jié)讓我的淚水奪眶而出。
李保國去世后,他的手機還不時地傳出老鄉(xiāng)們的聲音:“李老師啥時來村里作指導啊?”
山區(qū)百姓盼李保國,是因為在他們眼里,李保國沒有架子,是個“農民教授”,能和他們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們,從沒有嫌麻煩。
內丘縣崗底村有個農民叫楊會春,干活實在,就是腦子轉得有點慢。教蘋果套袋技術時,李保國教了一天多,他才學會。以后,再傳授技術,李保國都會專門給他開“小灶”,為他重點講解示范;李保國說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實到位,后來,他成了行家,十里八鄉(xiāng)的果農都請他當師傅。種蘋果再加上技術服務,他一年收入十幾萬元。
多年來,李保國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多場,培訓人員9萬多人次,創(chuàng)新推廣了36項農業(yè)實用技術,幫助山區(qū)農民實現增收28.5億元。
翻看李保國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莊和鄉(xiāng)親,而不是書齋、講臺。
在李保國的心里,農民的事兒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國在邢臺市作課題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農民給他打電話咨詢果樹冬季剪枝問題,聽說他在市里,就邀請他去村里做指導。本來時間安排得很緊,而且從市里到村里,打個來回兒得半天工夫,但面對邀請,他應了下來,說第二天上午擠時間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霧,高速路封了。隨行人員都勸說:“高速路不知道啥時候開,別去了吧?”李保國說:“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過去,肯定都等著呢,還是繞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兩拐,車子駛上一條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時候,比約定的時間晚了近一個小時。一下車,李保國就沖著果農大聲說:“今天霧大,高速路封著,國道堵車,來晚了,實在對不起啊!”誠懇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個知名教授,對山里的農民這么謙遜和氣,讓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機通訊錄里,有很多這樣奇怪的名字:“井陘核桃”“曲陽核桃”“平山蘋果”等等。原來,這些都是全國各地的農民給他打電話咨詢事情,又沒說清他們叫什么,所以李保國就先這么存了起來,方便隨時指導。
35年來,李保國帶領他的團隊,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崗底模式、綠嶺模式、葫蘆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條生態(tài)改善、產業(yè)發(fā)展、農民脫貧致富的山區(qū)發(fā)展之路。
這兩年,河北省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舉全省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李保國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給他們的鄉(xiāng)鎮(zhèn)、村莊作規(guī)劃。他能多去一個地方,絕不少去一個。
有一回在石家莊,他一天之內轉了4000畝蘋果園。我勸他說:“你這樣干太辛苦了!”他說:“通過我的技術,早一年進入盛果期,一畝地可以增收4000斤蘋果,按一斤蘋果賣兩塊錢算,一畝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畝地是多少啊?3200萬啊。我一個人辛苦一天的事兒,多值啊!”
為了百姓早一天脫貧,他像個“拼命三郎”。采訪時見到他的遺物,十幾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記載著他奔波忙碌的行程。僅從2017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時間就達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天里,他依然忙碌著……
是什么支撐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貧、為山區(qū)群眾脫貧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撐他不顧病體、一年行程4萬公里、200多天扎在農村?是什么支撐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頭耕耘、淡泊名利、不圖回報?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讓貧困農民盡快富起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實干精神,有如此為民的百姓情懷,百姓又怎能不愛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說,李老師沒有走,李保國先進事跡會一直陪伴我們,這漫山的蘋果樹、核桃樹,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