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廣東三水區考察心得
大力推進清潔生產。三水的一些傳統產業在全國位居前列,如飲料制造、化工涂料、建材等,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污染。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三水區把環保的關口前移,推行“清潔生產+末端控制”模式,從源頭抓起,以防為主,綜合治理,使環境保護戰略由“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收到了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標。青島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引進了先進的酵母壓榨機和膜振動酒液回收系統,降低了6‰的啤酒損失,僅此一項,每年可增加5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目前,全區3000多家工業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的占到了25.1%。
注重生態建設。確立了打造“生態三水”的目標,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文化”,做到“四有”:有綠色意識,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有綠色行為,即講文明、講衛生、講整潔、講法制;有綠色產業,即污染少、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一、二、三產業;有綠色環境,包括高效、公平、公正、廉潔、務實的政府服務軟環境和交通發達、生活舒適、環境優美的城市硬環境。近年來,三水區投資2.3億元用于城市綠化和平原綠化,森林覆蓋率達到38.2%,城市人均綠化面積9.4平方米。投資1.6億元、占地1200畝的三水荷花世界景點和國家4A級標準的森林公園的建設,使三水的生態建設掀起了新一輪熱潮。通過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三水區逐步走出了一條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改革篇
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重點抓好國有企業改制。三水區各級充分認識到,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沒有好的體制是不行的,體制出了問題,發展便無從談起,企業如果都是國有的,一般很難發展壯大。三水過去國有企業占70%,產值占80%,用蔣順威書記的話講,“這樣發展下去很危險,要付出昂貴的學費”。為此,三水把發展民營工業經濟作為調整工業經濟所有制結構的主攻方向,采取先易后難、先小后大的辦法,積極穩妥地完成了國有企業的改制,近400多家國有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轉讓、出售、租賃等形式成功改制,其中:轉讓33家,拍賣125家,兼并3家,股份合作17家,租賃承包187家,關閉111家,破產1家,分流安置職工2萬多人,使三水的民營工業產值占到了整個工業產值的70%以上,不僅盤活了大量的國有資產,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健力寶集團改制后獲得了生機,發展速度以50%遞增。三水國企改革的成功經驗在廣東全省推廣,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堅定不移地推進政府機構改革。三水區主要領導同志明確指出:市場經濟不需要龐大的行政隊伍,必須大刀闊斧地精減機構,裁汰冗員,否則,行政成本太高,只會加重企業和社會的負擔。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要求,三水區進行了力度較大的機構改革,政府機構由過去的30個減少到25個,減少了16.7%;分流安置干部390多名,占干部總數的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現在,三水區財政供養人員1萬多人,財政收入是7.08億,而臨近的一個縣級市財政供養人員有2萬多人,財政收入僅為2個多億,用蔣順威書記的話,“我們嘗到了改革的甜頭”。
穩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為了有效整合資源,提高鄉鎮經濟的總體實力,三水區從XX年開始進行了鄉鎮合并,把過去的12個鄉鎮合并為現在的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西南街道辦事處由三個鄉鎮合并而成,面積23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3萬人,成為中國第一大鎮,XX年社會總產值超過100億元,稅收入庫3億多元。同時,因建設工業園區征用土地,全區又進行了并村搬遷工作,到年底計劃由過去的109個行政村合并為78個行政村,精簡村干部128人,全區因并村減少村干部而節約經費500多萬元,極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白坭鎮僅有6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為解決農民居住與發展工業的矛盾,計劃用5-8年的時間把全鎮所有的行政村合并在一起,到2015年人口達到31萬人(現有5.8萬人,其中本地常住人口2.3萬人,外來工3.5萬人),建起現代化的農民公寓,用鎮黨委區書記的話講:“工業化推進了城鎮化”。
穩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為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形成集中辦學的規模效應和更為合理的學校布局,從XX年開始,三水區對中小學進行合并。并校的原則是:優質學校向城鎮中心區域聚匯,以適應城鎮化發展;學校的服務半徑是6公里,6公里以內的學校盡力合并;小學規模500人以下、中學規模不足900人的學校合并,XX年已合并小學35所。全區現有中學18所,小學98所,到XX年底合并小學15所;規劃到XX年年底,再合并中學5所,小學35所。同時,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區、鎮兩級近幾年累計投入5.3億元,用于擴大校區、興建校舍、購置設備等,三水的辦學條件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啟示篇
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用先進的理念引導經濟發展。廣東的發展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創新,三水的發展同樣也是如此。在三水,不搞姓“社”姓“資”的爭論,不搞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爭論,不論采取哪種方式,只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都允許積極探索,都可以大膽試驗,“只要動機純正,什么樣的方法和策略都可運用”。比如,中央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期為30年不變,三水則是3-5年調整一次,三水的農村干部講,這種靈活的土地承包制度更有利于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價值,更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思想觀念上的突破,引領著三水經濟的不斷發展,是最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