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災害防御的應急預案范文(精選7篇)
水旱災害防御的應急預案范文 篇1
為及時有效地開展抗洪救災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制定本預案。
1、工作原則
(1)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防汛工作實行院長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
(3)以防洪安全為首要目標,實行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防抗結合,不斷提高防汛抗洪的水平。
(4)堅持依法防汛抗災,實行公眾參與,部門協調配合,積極參與和支持抗洪救災工作。
2、應急指揮體系及職責
1)衛生院設立防汛抗洪領導小組,負責醫院域內的洪水災害應急工作。
組長:李國高
副組長:曾祥潤
成員:葛大明、萬伯祥、周雄英、各村鄉村醫生。
在區黨委、區政府、區衛生局及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負責組織全院重大洪水災害的抗洪救災工作;傳達貫徹上級防汛指揮部對抗洪救災工作的指示;根據汛情變化研究抗洪救災對策并組織實施;負責重大防汛經費、物資的安排使用與管理;組織收集、評估、核查和上報災情;開展防汛抗洪以及轉移安置、災后救助和災后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制定和落實災區疾病防治方案,并組織實施;負責向災區派遣疫病防治隊和醫療隊;負責制定救災防病所需醫藥器械計劃等工作。
2)衛生院成立洪災醫療救治小組,負責洪水災害后的醫療救治工作。
組長:曾祥潤
成員:葛大明、文健、陳名儒、林珊、萬伯祥、蔡承志、葛朝平、張戀、譚方霞、各村鄉村醫生。
救治小組做好急救藥品、物品的準備,隨時處于應急狀態,租用一車輛作為急救車,急救電話保持24小時暢通無阻。
3)衛生院成立消殺小組,負責災后消毒滅菌及防疫的工作。
組長:周雄英
成員:葛達明、文健、林珊、葛朝平、曾曉川、各村鄉村醫生。
4)衛生院成立物資儲備小組,負責物資儲備工作。
組長:郭曉玲
成員:曾德俊
物資儲備組要做好各類急救藥品和器械的儲備工作,隨時供應醫療救治組及消殺組的各類醫療急救物資。
5)衛生院成立信息組,負責組織收集、核查和上報災情的工作。
組長:葛大明
成員:范承宗
信息組要做好各類災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統計工作,并及時上報相關部門。
3、預防和預警機制
洪澇災情發生后,及時向各級防汛指揮機構報告洪澇災害情況,主要包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范圍、受災人口以及群眾財產、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損失。不得夸大或虛報、瞞報。對人員傷亡和較大財產損失的災情,應立即上報,重大災情在災害發生后2小時內。
4、應急響應
按洪澇災害的嚴重程度和范圍,將應急響應行動分為四級:IV級(一般)、III級(較大)、II級(重大)和I級(特別重大),顏色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所有人員手機24小時開機待命。如果接到通知后不到位,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因洪水災害而衍生的疾病流行、交通事故等次生災害,應組織相關部門全力搶救和處置,采取有效措施切斷災害擴大的傳播鏈,防止次生或衍生災害的蔓延,并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防汛指揮機構報告。
6、指揮和協調
現場應急指揮和協調由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協調和組織實施。出現洪水災害后,防汛領導小組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收集、掌握相關信息,上報事態的發展變化情況。
7、應急處置
各類應急工作小組、搶險救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設備。協助當地政府做好災民的生活救助、疾病控制工作。
8、應急保障
負責災后防病治病和衛生防疫工作,組織開展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護和衛生監督工作,報告、發布疫情信息,負責疾病防治經費、藥品、器械的管理、使用和救災藥品的質量監督。
水旱災害防御的應急預案范文 篇2
1.洪水災害應急預案
1.1編制目的
為做好全鎮洪澇災害事件的防范與處臵工作,保證全鎮抗洪搶險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保障全鎮社會安全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法律、法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減災規劃(1998-20__年)》、《特大防汛抗旱補助費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國家制訂的有關方針政策;國務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國家防辦《城市防洪應急預案編制大綱》;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的防洪預案等。
1.3適用范圍
適用于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全鎮范圍內洪水(含江河洪水、山洪等)、暴雨漬澇、臺風等災害事件的防御和處臵。
1.4工作原則
貫徹以人為本的方針和行政首長負責制;堅持以防為主、防搶結合;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堅持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堅持服從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堅持公眾參與;堅持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等原則。
2.全鎮概況
管轄1個社區居民委,9個行政村,13個屯。現有居民3536戶,1070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0%,其中鎮內人口936戶,3942人。全鎮人口由漢、滿、蒙、達、回、鄂倫春、朝鮮,錫伯族組成。擁有耕地面積144360(9624公頃)畝。是遜克縣經濟發展的中心區域和對外經濟輻射的窗口,20__年被列為黑龍江省小城鎮建設網絡示范鎮。
3.組織體系及職責
3.1指揮機構
防汛指揮部為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負責處理全鎮防洪應急事務。其主要職責: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負責組織全鎮重大洪水災害的抗洪救災工作;傳達貫徹縣委、縣政府對抗洪救災工作的指示;根據汛情變化研究抗洪救災對策并組織實施;組織評估、核查和上報災情;指全鎮的防汛抗洪以及開展組織轉移安臵、災民救助和災后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等工作。
鎮防汛指揮部由指揮長、常務副指揮長、副指揮長和成員組成。由鎮長任指揮長,主管鎮長任常務副指揮長、鎮人大主席以及鎮紀委書記任副指揮長。由黨政辦、鎮紀委、鎮農辦、鎮水管站、鎮小城辦、鎮財政所、鎮民政辦、鎮衛生院、鎮廣播站、鎮交管站、鎮供電所、鎮派出所為成員單位。
3.2成員單位職責
鎮領導聯系防汛責任區與成員單位的防汛責任區對口,成員單位防汛責任區不隨領導成員的變更而變化,新接任的領導成員即為聯系責任區的聯系責任人,未定聯系責任區的領導成員,在防汛抗災中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接受臨時調派的任務。各成員單位主要職責,力求責任明確,分工合理,避免職能交叉。其工作責任制如下:
①負責檢查、督促聯系責任區,貫徹執行鎮黨委、政府、鎮防汛指揮部關于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各項決策的情況。
②協同本鎮其他職能部門抓好汛前準備工作,及時處理險工隱患,完善調度方案。
③發生暴雨、洪水、險情和災情時,及時與本鎮其他職能部門一道組織好防汛搶險和救災工作。
④督促執行防御特大洪水方案,發生特大洪水需要分洪或潰垸時,做好安全轉移工作。
⑤災后千方百計幫助災區恢復生產,妥善安臵災民,修復水毀工程。
⑥督促本鎮其它職能部門和防汛抗旱指揮部建立健全防汛工作聯系責任制。
⑦及時協調處理有關防汛方面的問題,幫助本鎮其它職能部門總結和交流防汛抗旱的經驗教訓。
成員單位防汛主要職責如下:
鎮黨政辦:正確把握防汛宣傳的導向,指導、協調新聞單位及時、準確做好防汛救災新聞宣傳工作。
鎮紀委:監督、指導防汛責任制的落實。負責對執行防汛責任制和抗防汛救災調度指令情況進行督查,對因領導不力、工作疏忽或處臵失當而造成嚴重后果的,要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鎮農辦:負責指導防汛救災,并組織恢復生產;研究制定災區災后農業生產的各種優惠政策;制定農業救災措施并組織實施,配合做好災后災區農業生產所需種子、農資的調拔供應、技術指導,幫助災區人民搞好搶收搶種,恢復生產;負責重點防護對象的防御工作及指導災后重建工作,
鎮水管站:組織、指導、協調防汛工作,負責水利工程維護,統一合理調配防汛器材,充分發揮現有水利工程的效用。組織實施防汛工程建設和防汛應急工程修復。組織、指導做好汛期來臨時的防御工作。
鎮小城辦:負責集鎮居民的防汛保衛工作,根據汛情需要,協助鎮人民政府擔負防汛搶險及執行有關重大防汛緊急任務。
鎮財政所:協調安排防汛工程建設項目資金的籌措和及時到位,并監督使用情況。
鎮民政辦:負責組織協調各區開展查災、報災和救災工作,負責災民的生活安排、救濟,負責救災物資的籌集、管理、發放,組織指導救災捐款。
鎮衛生院:負責組織災害醫療救援和災后的衛生防疫工作,加強對災區飲用水質的衛生監督管理,指導群眾開展水質消毒,確保飲用水安全。
鎮廣播站:指導做好宣傳工作,利用廣播、電視等各種宣傳工具,實事求是地報道發生的汛情災情,宣傳防汛方針政策和動態。
鎮交管站:為防汛救災優先組織和提供交通運輸工具,保障運輸道路暢通。汛期來臨期間,根據鎮指揮部命令,組織征調交通運輸工具,協助組織實施交通管制。
鎮供電所:做好計劃用電和節約用電,保障防汛、救災用電的優先供應。
鎮派出所:負責維護防汛救災秩序和災區社會治安工作,協助查處水事糾紛,嚴厲打擊偷竊、破壞防汛設施的犯罪行為。協同做好防汛器材運輸車輛特別通行證的發放工作,組織實施交通管制。
3.3辦事機構
防汛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為防汛指揮機構的辦事機構。其主要職責:負責收集、掌握、上報和發布雨、水、災情信息;提出組織召開汛情會商建議,制定抗洪救災應急具體對策方案,傳達指揮部指令并監督實施;與災區和有關部門應急機構保持聯系,指揮和協調各類應急工作組的工作;審查災情和救災搶險新聞,組織抗洪救災新聞發布會;處理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為切實做好我鎮抗洪搶險工作,確保工程安全度汛和全鎮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充分做好防大汛、抗大災的一切準備,現將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成員進行具體分工并明確職責如下:
①辦公室
組長:徐文勝
成員:楊連源王剛、張春蓮
職責:
a.全面系統地掌握防汛搶險動態,及時準確掌握汛期水情、雨情、險情、災情等信息;
b.做好上傳下達和聯系工作。對上級的指示精神、水文、氣象部門的預報及各單位上報的險情、災情,詳細做好記錄并及時向上級和指揮部主要成員報告;
c.及時掌握水庫、堤垸水情變化,并按時張榜公布;
d.險情、災情發生后,負責及時安排技術人員到現場了解情況,幫助處險救災。同時,整理文字材料,上報縣防指。
e.搞好宣傳報導工作,及時報導抗洪動態和編寫防汛簡報。
②宣傳組:
組長:李慧
成員:王業輝、朱建航
職責:
a.在全鎮做好防汛知識的宣傳工作;
b.對最新汛情的發展情況進行對外公開,供鎮域居民了解到及時汛情。
③保衛組:
組長:劉銳
成員:趙思國、姜帥
職責:
a.負責與鎮直各單位聯絡調車和安排搶險用車事宜;
b.負責防汛用電負荷調度,保證防汛照明用電和排漬用電;
c.保證通訊暢通,如遇通訊中斷,通知電信部門及時派員組織搶險。
④物資器材組:
組長:李佩清
成員:曹德華
職責:
a.對全鎮防汛物資、工具進行統一管理和及時調度;
b.在物資器材的分配去向和使用數量上須有詳細統計。
⑤后勤組:
組長:李春鳳
成員:王月芝,李長友
職責:
a.負責各堤垸、水庫防汛搶險器材調度;
b.負責安排好防汛搶險、值班人員生活。
3.4防汛制度
3.4.1防汛值班制度
①防汛值班工作由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實施;
②值班人員實行晝夜值班,值班室24小時不離人;
③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制度,汛情緊急時,有關領導親自值班;
④積極主動抓好情況收集和整理,及時了解和掌握雨、水、險、災和工情,搞好上傳下達;
⑤重要情況及時向有關領導和部門報告,做到不誤報、不漏報、不瞞報,并登記處理情況;
⑥認真做好值班記錄、電話摘報,并按領導批示及時辦理;
⑦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認真履行交接班手續。
3.4.2會議制度
①指揮部各類會議由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實施;
②根據指揮長指示或防汛會商會決定,擬定與會人員范圍或名單,及時通知開會對象;
③準備好會議各類文字材料;
④及早搞好會場布臵和會議接待、食宿、交通、活動和參觀訪問等事項;
⑤及時掌握會議進展情況,做好上下協調聯絡工作;
⑥作好會議記錄,編寫會議簡報,整理領導錄音。
3.5防汛責任制為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切實做好20__年防大汛、抗大災的各項準備工作,根據《防洪法》、《防汛條例》和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有關規定,確定全鎮20__年千畝堤垸和小Ⅱ型水庫防汛責任人名單,鎮級干部和鎮直機關單位聯系鄉鎮定點負責堤垸、水庫名單,聯系防汛責任區鎮級領導與鎮直機關單位聯系鎮防汛責任人防汛工作責任制。鎮領導特別是防汛責任人必須切實擔負起責任,堅守崗位,認真履行職責。
4.預防與預警
4.1預防預警信息
氣象、水文是防汛抗洪的耳目。及時準確的雨水情和工情、險情、災情信息,是防汛指揮決策和組織抗洪搶險救災的關鍵條件。鎮防汛指揮部要落實雨水情監測責任體系,確保汛情信息暢通。
鎮水管站每天要定時根據氣象部門天氣預報向鎮防指傳遞雨情信息,定期提供中、長期天氣趨勢預測。遇有重要天氣,要及時加密測報,根據情況緊急分析會商。鎮水管站完善水文預報方案,做到及時準確安全的測報洪水,按照水文預報規定向防汛部門發布洪水預報和水情報汛。當江河洪水達到設防標準時,要加密測報每一小時測報一次。
要建立嚴格的洪澇災情和險情報告制度。洪澇災害發生后,鎮防汛部門必須在第一時間逐級迅速上報洪澇災情和工程險情報告。同時,按照規定在災害發生24h,把洪澇災情統計簡表逐級報告。
4.1.1氣象、雨水情收集、匯報制度
①及時了解、準確掌握雨情、水情,定時定點收集,做好統計分析工作。做好中短期雨情水情預報和每天雨水情匯報。
②對災害性氣象、水文氣象,應加強縱、橫向聯系,主動通報。
③發生暴雨洪水或出現其它災害性天氣,應立即收集雨情、水情和災情并及時上報。
④堤防進入警戒水位,逐日填報堤垸水情表和內湖水位表。
4.1.2險情匯報、登記制度
①及時搞好各類水利工程的清隱查險工作,發現險情分類登記造冊,逐級上報。
②水利工程發生較大險情,應及時報告并迅速組織除險。重大險情和工程事故應查明原因,并寫出專題報告。
③水利工程發生險情需要上級派潛水員和專家搶險時,按《防汛搶險隊伍調度規程》的要求和程序辦理。
④每年汛后提出險情處理意見。根據先急后緩的原則,分項列出當年急需處理的病險工程,對暫時無力解決的工程,鎮防汛指揮部落實臨時度汛方案和搶險措施。
4.1.3潰垸垮壩匯報、登記制度
①千畝堤垸和小Ⅱ型水庫在失事后12h內上報。
②垮壩失事后應及時掌握群眾安全轉移、安臵以及工程搶護、恢復等情況。
③及時填報堤垸潰決情況和水庫垮壩情況統計表,并用書面形式總結工程失事經過、原因和損失情況。
4.1.4洪澇災害匯報登記制度
①洪澇災害發生后,應及時匯報災害情況,并密切注視災情發展變化,隨時上報災情和抗災動態。
②洪澇災害統計上報時間分為時報、月報和年報。時報在發生災害后及時核實上報。
③發生洪澇災害時,要及時填報抗洪情況統計表(上防汛勞力后每日一次)、排漬情況表(發生漬災后每日報一次)。
④及時用電話、傳真、網絡、簡報、專題報告、照片、錄相等方式反映情況。
4.2預警級別劃分
按照突發公共事件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預警級別分為四級:一般(Ⅳ級)、較重(Ⅲ級)、嚴重(Ⅱ級)和特別嚴重(Ⅰ級),對應顏色分別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進入Ⅳ級(藍色)預警:
(1)局部地區日降水量超過100毫米;
(2)遜畢拉河及沾河水位超過警戒水位,但預報將不超過保證水位,堤垸無潰垸性嚴重險情。
(3)水庫水位超過汛期限制水位,溢洪道開始溢洪,但出庫流量不會超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預報庫水位會繼續上漲。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進入Ⅲ級(黃色)預警:
(1)局部地區連續日降水量超過100毫米,或發生連續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的集中性降雨天氣;
(2)遜畢拉河及沾河水位超過警戒水位,且預報將超過保證水位,堤垸無潰垸性嚴重險情;
(3)水庫水位超過防洪高水位,出庫流量接近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且預報庫水位會繼續上漲。
(4)氣象部門預報強熱帶風暴、臺風將嚴重影響我縣,并發出緊急警報。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進入Ⅱ級(橙色)預警:
(1)區域性連續日降水量超過100毫米,或日降水量超過150毫米;
(2)遜畢拉河及沾河水位超過警戒水位,千畝堤垸出現潰垸性嚴重險情;
(3)遜畢拉河及沾河水位超過保證水位,并預報還會上漲。
(4)水庫出現超設計水位洪水;水庫出庫流量超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嚴重危及沿線城鎮安全;水庫出現險情。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進入Ⅰ級(紅色)預警:
(1)區域性連續日降水量超過150毫米,或日降水量超過200毫米;
(2)遜畢拉河及沾河水位超歷史最高實測水位;
(3)水庫出現超校核水位洪水,嚴重威脅下游安全;
(4)水庫出現重大險情,并危及公共安全;
(5)重點在建水利工程遭遇超標準洪水等險情,并危及公共安全;
當達到Ⅱ級(橙色)和Ⅰ級(紅色)預警級別時,鎮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立即向鎮防指領導報告,并填寫應急預案啟動審批表,經鎮防汛指揮部領導審核后,啟動響應程序。同時,鎮防指向縣防指、鎮委、鎮政府、鎮防指成員單位和有關鎮防汛指揮部通報有關情況,必要時向社會公眾公布有關信息和防范措施。
4.3預防預警行動
鎮防汛辦應及時向市氣象、國土等部門了解極端災害性天氣、實時降雨及地質災害及預警等情況,并預測災害將對區域內的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威脅和損害程度,同時提出應急參考意見。
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接到預警信息后,及時進行情況綜合,提出洪水預測意見,研究分析可能致災的程度,并提出初步行動對策,將情況及時向指揮長報告,同時上報縣委、縣政府、縣武裝部。指揮長視情況召集防汛會商會,決策行動方案,發布指示和命令。
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要充分利用并不斷完善已建成的防汛指揮系統,保證資源共享、運轉正常、指揮有力。
4.4主要防御方案
4.4.1江河洪水防御方案:根據遜畢拉河及沾河所在的江河防洪預案及相應的洪水調度方案,制訂保護區范圍內不同量級江河洪水的防御對策、措施和處理方案,及相應的洪水調度方案。其中超標準洪水的防御方案應明確社會動員、群眾轉移安臵等具體措施。此外,還針對由于堤防決口、水閘垮塌、水庫潰壩等造成的突發性洪水,制定相應的洪水防御方案。具體的防御方案見各堤垸防洪預案。
4.4.2暴雨漬澇防御方案:制定不同量級暴雨及其地區組合條件下,鎮域漬澇的防御對策、措施和處理方案,包括應急排水、交通臨時管制與疏導、工程搶修以及重要保護對象的防雨排澇方案等。
5.應急響應
5.1應急響應的總體要求
5.1.1按照洪澇災害的嚴重程度和范圍,將應急響應行動分為四級
5.1.2進入汛期,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全程跟蹤雨情、水情、工情、災情,加強洪水災害管理,并根據不同情況發出Ⅰ、Ⅱ、Ⅲ、Ⅳ級預警,啟動相關應急程序。
5.1.3鎮人民政府和鎮防指負責事關全局的水利、防洪工程調度;其他水利、防洪工程調度,由鎮人民政府和防汛指揮機構負責,必要時視情況由上一級防汛指揮機構直接調度。鎮防指各成員單位應按照指揮部的統一安排和職責分工,做好相關工作,并及時報告情況。
5.1.4洪澇災害發生后,應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由鎮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實施轄區內的抗洪搶險、排澇、減災和抗災救災等方面的工作。
5.1.5洪澇災害發生后,由鎮防汛指揮機構向鎮政府和上級防汛指揮機構報告情況。造成人員傷亡的突發事件,可越級上報,并同時報上一級防汛指揮機構。任何個人發現堤防、水庫發生險情時,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5.1.6對跨區域發生的洪水災害,或者將影響到鄰近行政區域的突發事件,在報告鎮人民政府和上級防汛指揮機構的同時,應向受影響地區的防汛指揮機構通報情況。
5.1.7因洪水災害而衍生的疾病流行、水陸交通事故等發生災害,鎮防汛指揮機構應組織有關部門全力搶救和處臵,采取有效措施切斷災害擴大的傳播鏈,防止發生或衍生災害的蔓延,并及時向鎮政府和上級防汛指揮機構報告。
應急響應的主體為鎮防汛指揮部。
5.2應急響應分級與行動
Ⅳ級響應:響應主體為鎮防汛指揮部。沿堤穿堤建筑物關閉,洲灘物資、人員及時轉移,防汛隊員上堤巡查,水利部門和工程管理單位做好險情處理。同時,鎮防汛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本行業的防汛救災工作;視汛情及發生區域增派人員分赴各自防汛責任區,指導、協助所分配責任區的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Ⅲ級響應:對于重點垸、小Ⅱ型水庫及其余堤垸、山塘、河壩響應主體為鎮防汛指揮部。水庫、河壩、堤防等各類防汛工程啟動運用,立即組織專家進一步分析研究暴雨、洪水等可能帶來的影響或危害,分析水利工程險情狀況,提出處臵意見,部署抗洪搶險及應采取的緊急工程措施和重大險情搶護的物資器材及至人員調配時的應急措施,協調、加強水庫和各類防洪工程的調度運用。鎮防汛指揮部視汛情不定期召集有關成員單位會商,研究抗洪救災對策,發布指示和命令。鎮防汛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本行業的防汛救災工作;視汛情迅速增派人員分赴各自防汛責任區,指導、協助所分配責任區的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在緊急防汛期,鎮防汛指揮部有權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作出緊急處臵。鎮防汛機構有權在其管轄范圍內調用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和人力,決定采取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阻水障礙物和其他必要的緊急措施;必要時,公安、交通等有關部門按照防汛指揮部的決定,依法實施陸地和水面交通管制。
5.3主要應急響應措施
5.3.1 Ⅳ級響應行動
(1)由鎮防指辦公室提出Ⅳ級響應行動建議,鎮防指辦公室主任決定啟動Ⅳ級響應程序,并報分管副指揮長。鎮防指辦公室主任主持會商,作出相應工作安排。嚴格執行值班制度,密切注意汛情、水情和災情的變化,加強防汛工作的具體協調和指導,抓好重點工程調度,并將情況上報鎮委、鎮政府領導。
(2)鎮防汛指揮機構,按照鎮防指辦公室的具體安排和分管權限,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按照預案,做出相應布防、搶險,并將工作情況上報鎮防指辦公室。
5.3.2 Ⅲ級響應行動
(1)由鎮防指辦公室提出Ⅲ級響應行動建議,分管副指揮長決定啟動Ⅲ級響應程序。分管副指揮長主持會商,并坐鎮指揮,作出相應工作部署,加強防汛工作的指導,并將情況上報鎮委、鎮政府主要領導和縣防汛抗旱指揮部。鎮防指辦公室加強值班,掌握情況,搞好協調、督導和重點工程調度。鎮防指應派出專家組和工作組分赴一線幫助指導防汛抗災工作。在鎮廣播站發布《汛情通報》。
(2)鎮防汛指揮機構的負責同志主持會商,具體安排防汛工作。按照分管權限,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據預案,組織布防、搶險或組織防汛,派出工作組到一線具體幫助防汛工作,并將防汛的工作情況上報鎮防指,并由鎮防指上報縣防汛總指揮部辦公室。
(3)鎮防汛指揮機構和鎮防指成員單位按照分工做好防汛和抗災救災工作。鎮民政辦及時組織救助災民。鎮衛生院組織醫療隊赴一線開展衛生防疫工作。鎮防指相關成員單位應根據需要,主動對口落實任務,為防汛排憂解難。
5.3.3 Ⅱ級響應行動
(1)由鎮防指辦公室提出Ⅱ級響應行動建議,鎮防指主要領導決定啟動Ⅱ級響應程序。鎮防指指揮長主持會商,副指揮長協助坐鎮指揮,作出相應工作部署,并向鎮黨委、鎮人大、鎮政府、鎮民政辦、鎮人武部相關責任領導作出通報。鎮防辦負責人帶班,增加值班人員,隨時掌握汛情或旱情、工情和災情的變化,做好預測預報,加強協調和督導,搞好重點工程的調度。加強防汛工作的指導,在24小時內派出鎮防指成員單位組成的工作組、專家組赴一線指導防汛抗旱,并將情況上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不定期在鎮廣播站發布《汛情通報》。
(2)鎮防汛指揮機構,可依法宣布本鎮進入緊急防汛期,按照國家《防洪法》和湖南省實施辦法的規定,行使相關權力。防汛機構主要負責同志主持會商,具體安排防汛工作。增加值班人員,加強值班,按照分管權限,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據預案,轉移險區群眾,組織加強防守巡查,及時控制險情,或組織加強抗災工作。受災地區防汛指揮機構負責人、成員單位負責人,應按照職責到分管的區域組織指揮防汛工作。防汛指揮機構應將工作情況上報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鎮防指。
(3)鎮防指成員單位應啟動應急響應,加派工作組分赴抗災一線,具體幫助防汛工作。鎮民政辦及時組織救助受災群眾。鎮衛生院派出醫療隊赴一線幫助醫療救護。鎮防指其他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工作。鎮防汛指揮機構和鎮防指成員單位全力配合,做好防汛和抗災救災工作。
5.3.4 Ⅰ級響應行動
(1)由鎮防指辦公室提出Ⅰ級響應行動建議,鎮防指主要領導決定啟動Ⅰ級響應程序。鎮防指政委、指揮長主持會商,副指揮長協助坐鎮指揮,可依法宣布全鎮進入緊急防汛期,召開鎮防指全體成員會議,緊急動員部署,強化相應工作措施,強化防汛工作的指導,并將情況上報縣委、縣政府和縣防汛指揮部,同時向鎮防指成員單位通報。鎮防指應在24小時內派工作組、專家組赴一線具體指導防汛工作。鎮防辦負責人帶班,增加值班人員,強化值班,隨時掌握汛情、工情和災情的變化,做好預測預報,加強協調、督導和事關全局的防汛調度。定期通過鎮廣播站發布《汛情通報》。緊急時刻,提請鎮黨委、政府研究部署防汛工作,實行鎮委常委責任制,帶領工作專班分赴一線指導防汛工作。
(2)鎮防汛指揮機構,啟動Ⅰ級響應,可依法進入緊急防汛期,按照國家《防洪法》和湖南省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行使權力。防汛指揮機構的主要領導主持會商,坐鎮指揮,緊急動員部署防汛工作,同時增加值班人員,加強值班,掌握情況。按照分管權限,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據預案,轉移險區群眾,組織強化防守巡查,及時控制險情,或組織強化防汛工作。受災地區的防汛指揮機構負責人、成員單位負責人,應按照職責到分管的區域組織指揮防汛工作,或駐點具體幫助重災區做好防汛工作。防汛指揮機構應將工作情況隨時上報鎮黨委、政府和鎮防指。
(3)鎮黨委、鎮人大、鎮政府、鎮民政辦、鎮人武部領導和鎮防指成員應率領專家組或工作組到相關責任區域駐守。鎮防指成員單位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全力支持抗災救災工作。電力部門確保防汛用電需要。財政所為災區及時提供資金幫助。鎮防指辦公室為災區緊急調撥防汛物資。鎮交管站為防汛抗旱物資運輸提供保障。鎮民政辦及時組織救助受災群眾。鎮衛生院及時派出醫療專班,赴各災區開展醫療救治和疾病防控工作。鎮防指其他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工作。鎮防汛指揮機構和鎮防指成員單位應全力配合做好防汛抗災救災工作。
5.4應急響應的組織工作
5.4.1信息報送、處理
應急響應期間,鎮防汛指揮部要切實做好信息收集、傳輸、上報工作。
(1)雨水情收集、匯報制度。及時了解、準確掌握雨情、水情,定時定點收集,做好統計分析工作;對災害性氣象、水文信息,應立即做好縱、橫向聯系,主動通報。特別要保持與暴雨中心區和重點病險工程等所在地防汛責任人的密切聯系。
(2)險情匯報、登記制度。鎮防汛指揮部門要及時搞好各類水利工程的清隱查險工作,發現險情分類登記造冊,逐級上報。在正常值班情況下,由值班室在收到信息1小時內呈報技術組簽批,技術組隨時了解工程運行狀況、處險進展和險情變化情況。非常值班情況下,由值班室在收到信息時刻交由技術組辦理,值班室主動督辦跟蹤、反饋處理結果。對于確需上級提供支持的重大險情和其他異常情況,務必用書面材料呈報,并寫清楚有關的工程地點、工程類型、出險原因、存在困難以及請求支持的具體要求。
(3)洪澇災情匯報制度。洪澇災害發生后,鎮防汛指揮部門及時用報表、文字、圖片及錄相等各種方式匯報災害情況,并密切注視災情變化,隨時收集上報新的災情和抗災動態。
(4)潰垸垮壩匯報、登記制度。所有堤垸及水庫失事后,必須在2小時內上報;失事后應及時掌握群眾安全轉移、安臵以及工程搶護、恢復等情況;及時填報堤垸潰決情況和水庫垮壩情況統計表,并用書面形式總結工程失事經過、原因和損失情況。
鎮防汛指揮部對上報的各類信息,及時給予必要的分析和反饋,并按相關要求做好共享,擬發新聞通稿,搞好新聞宣傳報道工作。
防汛通訊系統由數字微波通信網、數字程控交換網、超短波移動通信網組成。
鎮防指領導、成員單位和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聯系人的手機、辦公電話、住宅電話,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已編印成冊。鎮防汛指揮部及成員單位在應急響應期間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在汛情特別嚴重,手機無通訊信號的邊遠地區,必要時,可由電信部門架設臨時通訊設備設施,確保鎮領導防汛應急調度通訊聯絡需要。
5.4.2指揮和調度
現場應急指揮和調度由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鎮防汛指揮部具體調度和組織實施。
指揮決策主要采取會商會議的形式作出,會商程序一般為:根據市氣象部門提供天氣變化分析和降雨預報,鎮防辦綜合上級及各地水雨情信息進行洪水預報分析及洪水調度分析,水利部門提供險情分析及處理方案,最后由指揮長做出決策,發布指示和命令。
5.4.3群眾轉移和安全
大壩、堤垸等發生重大險情時,防汛部門和工程管理單位依據特大洪水防御預案,迅速發出轉移、撤離警報,鎮人民政府和村組組織下游群眾沿事先確定的轉移路線轉移到安全區。
5.4.4搶險與救災
水庫、江河堤防、水閘、泵站、輸水渠道或管道等水利基礎設施發生重大險情時,防汛部門要組織協調鎮域內有關部門及時向下游可能受洪水威脅的地區發出警報并做好群眾轉移工作;迅速組織隊伍搶險,力爭避免垮壩、堤防決口、垮閘等惡性的事件發生。
每年汛前各地必須組織好防汛隊伍。
①巡邏隊
由熟悉當地情況并具有防汛經驗的人組成,汛前登記造冊。汛期負責轄區內防洪工程的巡查,及時發現險情,及時分析,并將情況上報鎮防汛管理部門。
②守護隊
由熟悉當地情況并具有防汛經驗的人組成,汛前登記造冊編成班組。汛期負責水庫、堤防工程的穿堤建筑物以及重點險工險段的防守,密切注視汛情的變化,注意觀察險工險段的運行狀況,并作好詳細記錄,出現險情及時上報。
③搶險隊
搶險是搶護工程設施脫離危險的突擊性活動,關系到防汛的成敗。汛前,由群眾防汛隊伍選拔有搶險經驗的人員組成搶險隊。汛期發生險情時立即抽調組成的搶險隊員,配合專業隊投入搶險。
5.4.5安全防護和醫療救護
各類應急工作小組、搶險救援人員必需配備必要的救生、防護裝備。
搶險應急各類救生、防護裝備由鎮防汛部門就近調撥,必要時鎮防汛指揮部調撥。鎮民政辦、衛生院要協助鎮政府做好災民的生活救助、疾病控制工作。
對于因水利工程垮壩、決口等引起的大量災民,鎮防汛部門組織協調民政等部門實施緊急安臵救助。
5.4.6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
進入緊急防汛期,鎮防汛指揮部門根據汛情發展,通過防汛會商決策后,報請鎮人民政府批準發布動員令,動員政府直屬各單位、防汛指揮部成員單位和社會各部門全力支持抗洪救災工作,可以動員調用各類機動搶險隊、專業搶險隊、群眾性搶險救護隊伍及民兵預備役等社會力量。
進入緊急防汛期,鎮防汛指揮部報請鎮人民政府批準發布動員令,有權調撥交通、電力、通信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抗洪。
5.5應急響應結束
當氣象條件好轉、江河(湖)干流控制站水位退出警戒水位,威脅公共安全的重大險情得到有效控制時,由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填寫應急結束審批表,經鎮防汛指揮部領導審核后,宣布應急狀態解除。
6.應急保障
6.1通信與信息保障
由鎮電力、電信、移動和郵政部門共同負責,組織指揮災區電力、通信等設施的搶修工作,保障災區電力供應、通信及郵路的暢通。
6.2搶險與求援保障
重大洪水應急物資包括編織袋、編織布、砂卵塊石、搶險照明設備等搶險物料和橡皮船、沖鋒舟、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器材,鎮年儲備定額為按照防汛物資儲備定額編制規程(SL298-20__)和省防汛物資儲備標準的要求進行儲備。
鎮防汛應急物資由鎮防辦委托縣水利器材服務部儲備管理,調度權屬縣防汛抗旱指揮部。
防汛應急物資調用原則:先近后遠,滿足急需,先主后次。
本預案所指各類應急隊伍包括:民兵預備役,鎮防汛部門組建的各類專業及群眾性搶險隊伍。在緊急時期,由鎮防汛指揮部對各類應急隊伍進行調配。
緊急避難場所保障:水利建設部門應針對各地不同情況,做好安全區、安全臺、安全樓等緊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和建設。發生潰垸、潰庫險情后,大量災民就近安臵在學校、廣場等場所。
鎮防汛指揮部防汛搶險技術組指導防汛工作,見防汛搶險技術工作制度。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加強信息系統建設。
6.3供電與運輸保障
供電保障由鎮供電所負責調配防汛、排澇的供電負荷;負責防汛搶險、排澇、救災的電力供應和設備搶修。
交通運輸保障由縣鎮交管站具體負責救災應急交通運輸工作,負責轉移災民和財產所需的車輛、船只等交通工具,組織救災物品的運輸。在緊急時期,由鎮防汛指揮部交通運輸組負責交通運輸保障,見交通運輸工作制度。
6.4治安與醫療保障
治安保障由鎮派出所具體負責指導和協助災區公安機關維護治安秩序,打擊趁災打劫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確保重點目標安全,做好交通疏導、交通管制以及救災物資牽引等工作。
醫療衛生保障由鎮衛生院具體負責災區防病治病和衛生防疫工作。組織開展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護和衛生監督工作,報告、發布疫情信息,負責疾病防治經費、藥品、器械的管理、使用和救災藥品的質量監督。
6.5物資與資金保障
物資保障:防汛物資、設備歸口防汛辦管理,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逐級分配下達,國家統配的防汛物資、設備,由鎮防汛辦向縣防辦提出申報計劃,物資申請批準到位后,鎮防汛辦擬定下達計劃。鎮民政辦、鎮衛生院、鎮農業辦負責救災物資供應。管好國家和地方儲備糧、油,保證災民糧食、油供應;組織救災藥品供應;做好與災民生活相關的急需品等救災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工作,保證災區現場物價穩定。
資金保障:由鎮防汛指揮部、鎮財政所具體負責救災計劃制定和經費的預算、下撥。把救災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做好年度預算,增加救災投入,做好救災經費下撥工作,保證救災款及時到位。
特大洪水的防汛應急資金由鎮防汛指揮部、鎮財政所向縣防指申請。
6.6社會動員保障
進入防汛緊急期,由鎮防汛指揮部報請鎮人民政府批準后發布動員令,各類社會力量及團體須根據抗洪救災的需要服從指揮,聽從調度。
6.7宣傳、培訓和演習
鎮防汛指揮部門要結合本鎮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方式,積極主動做好各類防汛避災、自救、互救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對于從事防汛指揮的各級領導、應急管理和救援人員要定期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培訓。鎮防汛指揮部要協助、指導當地民兵預備役人員及各類搶險分隊,每年汛前組織實戰演習。
7.后期處置
7.1災后救助
發生洪災后,社會各界、個人或國外機構捐贈的資金、物資等由鎮人民政府或鎮民政辦接收、管理,用于全鎮救災。捐贈給鎮上的資金和物資等,由鎮人民政府或鎮民政辦接收、管理,用于全鎮救災。募捐電話、監督電話及賬號在鎮級媒體上予以公布。救災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和分級分部門負責制。鎮民政辦核實災情,按照受災程度和救災原則,安排重災區群眾一定的救濟補助。鎮政府在政策范圍內給予特大受災區群眾減免或減少上交、稅收等;在恢復生產、開展生產自救時,給予政策優惠。
7.2搶險物資補充
在緊急防汛期調用的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在汛期結束后,應當及時歸還和結帳;造成損壞或無法歸還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適當補償或者作其他處理。取土占地、砍伐林木的,在汛期結束后依法向有關部門補辦手續;有關鎮人民政府對取土后的土地組織復墾,對砍伐的林木組織補種。
7.3水毀工程恢復
7.3.1對影響當年防洪安全和鎮供水安全的水毀工程,應組織突擊施工,盡快修復。屬于工程量大的水毀恢復項目,分級列入基建計劃,防洪工程應力爭次年洪水之前恢復主體功能。
7.3.2遭到毀壞的交通、電力、通信、水文以及防汛專用通信等基礎設施,按照部門職責,盡快組織修復,投入正常運用。
7.4災后重建
各相關部門應盡快組織災后重建工作。災后重建原則上按原標準恢復,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提高標準重建。
7.5保險與補償
鎮人民政府在全鎮范圍內逐步實施受災保險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先期開展受災保險試點,逐步推廣,災情發生后,各保險公司視投保情況深入災區現場查勘理賠。
7.6調查與總結
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起草通報文稿(內容包括雨、水、災情及抗洪行動、經驗教訓等方面),并填寫應急情況通報審批表,經防汛指揮部領導審核后,向相關單位發布。
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每一次洪水過程的雨水情、災險情、抗洪行動進行調查分析,開展后果評估,各組提交所負責工作的評估報告,由鎮防汛辦統一歸口管理。
8.附則
8.1名詞術語定義
①暴雨:24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的降雨。
②山洪: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攔洪設施潰水等原因,在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崗地)沿河流及溪溝形成的暴漲暴落的洪水及其相伴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總稱。
③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④警戒水位:警戒水位是指江河漫灘行洪,堤防可能發生險情,需要開始加強防守的水位。
⑤保證水位:保證水位是指堤防及其附屬工程安全擋水的上限水位,堤防的高度、坡度及堤身、堤基質量已達到規劃設計標準的河段,其設計洪水水位即為保證水位。
⑥蓄洪垸:為了防止洪水成災,用來儲存河道超額洪水的堤垸。
⑦洪水預報:根據每次暴雨資料及有關水文氣象信息,對暴雨形成的洪水過程進行預報稱暴雨洪水預報。它包括流域內一次暴雨的徑流量(稱降雨產流預報)及其徑流過程(稱流域匯流預報)。預報項目一般包括洪峰水位或洪峰流量及其出現時間、洪水漲落過程及洪水總量。
⑧洪水調度:運用防洪工程設施,在時間上、空間上重新調節安排江、河、湖、海的洪水量及其水位。在防洪調度中,應充分考慮防洪工程調度規劃的要求和洪水特性及其演變規律。
⑨水庫設計水位:水庫遇大壩設計洪水時,在壩前達到的最高水位。
⑩水庫校核水位:水庫遇大壩校核洪水時,在壩前達到的最高水位。
8.2預案管理與更新
本預案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情況等的變化予以適時的更新,由鎮防汛指揮部組織,其主辦機構為鎮水管站,協辦單位為鎮武裝部、鎮民政辦、鎮農業辦、鎮衛生院等。
8.3獎勵與責任追究
鎮人民政府對在抗洪搶險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與個人予以獎勵。
對于在抗洪搶險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與個人,由鎮直相關單位和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申報,經鎮防汛指揮部審查后由縣人民政府給予表彰或獎勵。對在抗洪搶險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部隊、集體和個人,由鎮防汛指揮部、鎮武裝部統一協調、審查,報請鎮人民政府予以獎勵。
對于不認真履行職責,工作不力,玩忽職守,造成嚴重災害損失者,根據情節輕重,給責任人警告、記過、降級或者撤職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社會影響特別惡劣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8.4預案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鎮防汛指揮部辦公室負責解釋。
8.5預案實施時間本預案自公布之日起實施。
水旱災害防御的應急預案范文 篇3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了有效防御山洪地質災害,提高突發性暴雨山洪的應對能力,避免山洪造成群傷群死事件的發生,最大程度的減輕災害損失,結合我鄉防汛工作的實際,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1.2.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編制大綱》《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國家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各級地方人民政府頒布的有關地方性法規、條例及規定以及《祁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實施方案》《祁縣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1.2.2有關規程、規范和技術標準。
1.3編制原則
1.3.1堅持以人為本,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首要目標。
1.3.2貫徹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為主,防、搶、救相結合的原則。
1.3.3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分級管理責任制、分部門責任制、技術人員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
1.3.4因地制宜,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1.4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峪口鄉突發山洪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及人員轉移。
2、基本情況
2.1社會經濟
峪口鄉因位于上莊溝出口處而得名,地處祁縣東南,屬于丘陵山區,全鄉總面積128平方公里,鄉域內北部為黃土丘陵地區,南部為干石山區,山區占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峪口鄉生態良好,植被茂密,豐富的綠色資源和生態優勢,是峪口最大的特色之一。由于地處丘陵山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海拔在800-1200米范圍內,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具有水果種植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是祁縣蘋果的重要產地,素有“花果山”之美稱。全鄉轄11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戶數4818戶,人口10967人,全鄉耕地面積3.56萬畝。
2.2地貌地質與水文氣象
峪口鄉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境內最高峰位于上莊自然村洞頂山高峰壑,海拔1988.2米,最低點位于北團柏村,海拔800米。多年平均氣溫9.7℃,年平均降水量439.8毫米。境內河道屬汾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昌源河、伏西河2條,河流總長度14.9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昌源河,從南至北流經境內左家灘、王家嶺、魯村、段家窯村,全長7.2千米。境內有杜家莊水庫、峪口水庫、魯村水庫,是全縣水資源較為豐富的鄉鎮之一,也是易受山洪災害威脅的鄉鎮之一。
3、危險區、安全區的劃分
3.1劃分原則
危險區是指受山洪地質災害威脅的區域,一旦發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將直接造成區內人員傷亡以及房屋、設施的破壞。安全區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脅,地質結構比較穩定,可安全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區域。安全區是危險人員的避災場所。根據區域山洪地質災害的形成特點,在調查歷史山洪地質災害發生區域的基礎上,結合分析未來山洪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類型、程度及影響范圍,合理確定危險區、安全區。
3.2“兩區”的基本情況
山洪防治區劃是山洪地質災害預警防御的基礎,山洪防治區劃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復雜,根據新近發生的山洪地質災害調查分析。山洪災害威脅區域共涉及上莊、下王莊、安家莊3條溝道,涉及6個行政村(生茂、峪口、天居、魯村、振興、王家嶺)。
3.3山洪災害監測站點設置情況
(1)簡易雨量站
總數12個,安裝在左家灘、閆家莊、下王莊、峪口、拗坡、天居、中梁、北團柏、牛居、魯村、侯家莊、生茂
自動雨量站
總數3個,安裝在上莊、生茂、果子圪垛
4、組織指揮體系
4.1組織指揮機構
4.1.1峪口鄉山洪地質災害防御組織指揮機構
峪口鄉設防汛搶險指揮部一個,指揮部設鄉政府,在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領導下負責領導和組織轄區內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鄉黨委書記任政委,鄉長任指揮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防汛指揮機構下設監測預警、轉移安置、應急搶險、調度保障4個工作小組。全鄉各行政村成立以村委主任為負責人的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組。同時,各村成立1支應急搶險隊。村、組均要落實降雨和水位、工程險情、泥石流、滑坡監測人員,確定一名信號發送員。
4.1.2村級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行政村內降雨、預警、人員轉移和搶險等工作,以保證本行政村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4.2職責和分工
4.2.1鄉防汛指揮機構工作職責
峪口鄉防汛指揮部在縣防汛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具體組織鄉和村組的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并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確保轄區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4.2.2村級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組的工作職責
村級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組負責本行政村內降雨監測、預警、人員轉移和搶險等工作,以保證本行政村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4.2.3明確工作職責
應急搶險隊:各村組織成立一支30-50人左右的搶險隊。在工程出險等緊急情況下,搶險隊員自備電筒、雨衣等工具,聽從命令、全部上陣,進行有序地搶險工作。
監測預警組:組長由副鄉長薛磊、冀凱杰共同擔任,負責轄區雨量,掌握各種雨、水、工、災情等信息,以及危險區溪溝水位、泥石流、山體滑坡的監測,為上級決策提供依據,在接到預警發布命令后,立即發布預警信號。
轉移安置組:組長由人大主席渠天龍、副鄉長冀凱杰共同擔任,負責按照指揮部的命令及預警通知,做好受威脅群眾按預定的路線和地點轉移的組織工作,負責轉移任務的責任人要一個不漏地動員到戶到人,同時確保轉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員安全。
應急搶險組:組長由武裝部長王輝擔任,負責水利工程的調度運用,搶險人員的調配,調度并管理搶險救災物資、車輛等。
調度保障組:組長由副鄉長李燕和副鄉長張曉燕共同擔任,負責臨時轉移群眾的基本生活和醫療保障的組織工作。
4.2.4責任人及聯系方式
指揮部成員,各工作組成員,監測預警人員,轉移負責人以及搶險人員等均通過手機或固定電話進行聯系。山洪災害防御指揮機構辦公室設在鄉政府辦公室,負責處理山洪災害防御日常工作,在汛期(6-9月)實行24小時領導帶班值班制度。
5、監測預警
5.1通信
5.1.1通信方式
根據防御山洪工作的需要,發生山洪地質災害時,縣、鄉、村之間的通信可采用電話和專用警報系統等方式,村內戶與戶、人與人之間的通信可采用專用警報系統和電話等方式。
5.1.2通信網絡建設
縣、鄉、村以及各觀測站、監測組、信號發送員之間的通信,在現有通信網絡的基礎上,均設置固定聯系電話。
5.2預報預警
要及時通報暴雨、山洪實時監測信息,提前轉移受山洪地質災害威脅地區群眾。加強重點山洪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現場監視。督促落實監視人員和必要的手段,加強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警報,迅速采取相應措施。及時轉移危險區群眾。以保護人員生命安全為首要任務,落實群眾避險方案和具體措施。發現問題,及早轉移有關人員,避免人員傷亡。
5.2.1預報內容
包括氣象預報全部由監測預警組發布,以便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5.2.2預警內容
包括暴雨洪水預報信息,暴雨洪水監測信息,可能發生泥石流后滑坡的監測和預報信息等的監測和預報信息等。
5.2.3預警啟用時機
1、當接到暴雨天氣預報,相關行政責任人應引起重視。當預報或發生的暴雨接近或將超過臨界雨量值時,應發布暴雨預警信息。
2、當出現發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時,應發布泥石流、滑坡災害預警信息。
5.2.4預警發布及程序
根據調查、監測、分析,按臨界雨量、山洪地質災害征兆等,及時發布警報。其預警程序和啟用條件如下:
1、一般情況下,山洪地質災害防御預警信號由縣防汛指揮機構發布,可參照縣—鄉—村—組—戶的次序進行預警。
2、如遇緊急情況,如局地突降暴雨、滑坡、山洪超過臨界值,村可直接報告縣級防汛指揮部和鄉防汛指揮機構,并可直接發布預警信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預警工作。
5.2.5預警方式
峪口鄉是一個丘陵山區地形,居住比較集中,交通較便捷,預警信號采用廣播電視、電話、報警器等進行預警。
6、轉移安置
6.1轉移安置
6.1.1確定需要轉移的人員
發生山洪地質災害時,根據危險區基本情況,我們要按照預案選定的路線迅速將山洪地質災害可能危及的區域內所有人員轉移到安全區。
6.1.2轉移原則
轉移遵循先人后財產,先老弱病殘人員后一般人員的原則,應以集體有組織轉移為主。
6.1.3轉移地點、路線
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則。汛前擬定好轉移路線、安置地點,汛期必須經常檢查轉移路線、安置地點是否出現異常,如有異常應及時修補或改變線路。在鄉、村防御指揮機構的統一安排部署下,根據擬定的轉移路線,有組織、有紀律的迅速撤離危險區,到既定的安置地點就近安置,以確保自身安全。
6.1.4準備工作
1、制作明白卡
鄉村防汛組織指揮機構應在汛前制作明白卡,載明轉移的路線、時機、安置地點、責任人等有關信息并發放到每戶,以便在發生山洪地質災害時,危險區群眾能夠根據擬定的時機、路線等迅速撤離出危險區,轉移到安全區得以妥善安置。
2、制作標識牌,標明安全區、危險區、轉移路線、安置地點等,以便于危險區的群眾在撤離過程中根據標示迅速的進入安置地點,盡量減少在轉移途中不必要的傷亡。
6.1.5安置方式
當險情發生后,轉移安置組應根據受災范圍、受災群眾的多少、人員傷亡情況、安置地點等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安置方式。盡量使受災群眾得到妥善的安置,以便于盡快地恢復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學校教學等的正常秩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6.1.6轉移安置紀律
轉移工作采取鄉、村、組干部層層包干負責的辦法實施,明確轉移安置紀律,統一指揮、安全第一。對于特殊人群的轉移安置采取專項措施,并派專人負責。
7、搶險救災
7.1搶險救災準備
一是普及山洪地質災害防御的'基本知識,增強防災意識;二是建立搶險救災工作機制,確定搶險救災方案,落實搶險救災責任。
7.2搶險、救災
由調度保障組負責應急搶險隊伍和搶險救災物資、車輛等調配,緊急情況下可以強制征用,確保搶險人員、物質、車輛等及時到位,并在本級搶險領導小組的指揮下按照預案進行迅速有序的搶險救援工作。
轉移安置組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受災群眾按照擬定的轉移路線和安置地點,迅速撤離災區轉移到安全地帶并予以妥善安置,在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財產損失,并負責災后重建等工作。
預警監測組負責對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體、建筑物等要安排專人監測、防御,隨時報告險情。
調度保障組負責轉移安置的災民的糧食保障情況,做好災情的調查、統計和上報工作。
8、保障措施
8.1汛前檢查
8.1.1汛前檢查
一是在汛前要組織力量對重點區域、重要工程、要害部位和各村的防汛工作進行認真檢查,對查出的問題一律徹底整改,及時消除不安全隱患。二是加強險段監測和防守,對險區、險段安排專人進行監測和防守,建立健全鄉、村兩級預報和指揮網絡,切實加強對汛情的監測預報,確保信息準確有效傳達。
8.2宣傳教育及演練
8.2.1采取多種形式、強化宣傳教育
鄉政府要高度重視防汛搶險工作,要利用會議、廣播、墻報、標語等多種形式,將本預案的主要內容向轄區內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積極做好防汛抗洪的各項準備工作。
8.2.2組織實戰演練、確保防汛安全
每年汛前,鄉防汛搶險指揮部應組織全民進行一次防汛搶險救災演練,讓全民熟悉和掌握搶險救災預案的全部過程和內容、災害發生后轉移的路線和安置地點等,確保災害發生后預案的迅速啟動和順利實施。
8.3責任追究制
各有關責任人要按照責任分工,深入到分管的防區現場檢查指導,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發生汛情時,要立即趕赴現場指揮搶險和救災,切實履行職責。凡因工作不力、責任不落實出現問題,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堅決追究有關領導和當事人的責任。
水旱災害防御的應急預案范文 篇4
一、總則
為了防止和減輕山洪災害,做到有計劃、有準備地防御山洪災害,最大限度地減輕山洪災害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及《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組織編制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通知》,特編制本預案。本預案所稱山洪災害主要指山地災害(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的統稱。山洪災害防治預案是指在現有工程設施條件下,針對可能發生的各類山洪災害而預先編制的防御方案、對策和措施,是防汛指揮部門實施指揮決策和防洪調度、搶險救災的依據。
(一)主要目標
本預案所追求的主要目標是:“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避免減少人員傷亡,減輕財產損失。
(二)編制原則
本預案的編制原則:以防為主,防搶結合,全面布置,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服從大局,團結擠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廣泛發動群眾,盡可能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因素參加防洪。
(三)法律、法規依據
本預案編制所依據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四川省〈水法〉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四川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四川省〈河道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件》《四川省〈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二、實施責任
(一)本鎮鎮長對本預案負總責。
(二)防汛指揮部成員單位及防汛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防汛法》及本預案的規定和防指的統一部署,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做好本預案的中的各項準備和實施工作。
(三)對于拒不執行本預案的防指發布的防汛調度方案或防汛搶險指的,視情節和危害果,按《防洪法》有關條對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處罰。
三、基本情況
(一)新會鎮位于東經105°47′5″~105°43′59″,北緯30°47′51″~30°47′30″。地處蓬溪東大門,北、西接赤城鎮,東臨南充市,鎮政府距蓬溪縣城7公里,幅員面積36.913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99個村民小組和5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8849人,總耕地面積17619.37畝,其中田6936.4畝,土9643.24畝。
(二)山洪災害危害及成因分析
山洪災害是指由于受暴雨影響,山洪暴發而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危害。主要表現為溪河洪水泛濫并伴隨山體滑坡泥石流等。
山洪災害的'基本特征:
1、暴雨山洪出現頻率高、季節性強。7、8月是我鎮的主汛期,也是我鎮山洪災害的多發期。多年來的山洪災害都集中在7、8月,給我鎮的基礎設施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危害。
2、暴雨山洪出現區域性明顯,易發性強。我鎮國土面積36.913平方公里,都是山區丘陵,極易形成具有沖擊力的地表徑流,導致山洪暴發,造成山洪災害。
3、山洪來勢兇猛,成災快。我鎮山區溪河較多,山洪匯流快,無數條山溝,溪流匯集的洪水來勢兇猛,以汛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下游,往往幾個小時成災受損。
4、山洪破壞性強,危害大。山洪災害常常瞬間成災,瘁不及防,山洪造成河道改道,公路中斷,耕地受淹,河堤沖毀,良田被毀,房屋倒塌,嚴重毀壞基礎設施。
5、水毀工程修復難度大。山洪災害往往對山區水利、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渠道、水壩、河堤等基礎設施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山洪災害原因:
1、我鎮山區特殊的地形地勢是誘發山洪災害的基礎條件,特別是山地面積比例大,地貌活躍復雜,高差起伏大,坡陂谷深,這種高差起伏大的山地為季暖濕氣流抬升形云致雨。增加坡面的降水強度和時間提供了條件,易長時間、高強度的降雨,常造成嚴重的山洪災害。
2、復雜的地質結構是加劇洪災的重要因素,從我鎮山區的地質看,多數山峰表面土壤土層薄,植被覆蓋較少,蓄水能力差,匯流時間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明顯,容易形成具備較大沖擊力的地表徑流,極易導致山洪暴發。
3、高強度暴雨是發生山洪災害的直接原因。每到汛期,特別是主汛期(7~8月),我鎮范圍有一段強降雨過程,由于受地形等因素,極易發生山洪災害。
4、由于人們對山洪災害缺乏認識和了解,在河道邊任意亂倒、亂建、亂挖,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導致山體滑坡,易山洪暴發。
(三)山洪災害防御現狀
區域內山洪災害的發生多為山體滑坡,根據土地管理部門調查確定我鎮為地質災害點,并制定了群眾安全轉移預案,現防洪主要為非工程措施。
四、實施措施
(一)組織指揮機構
鎮成立山洪災害防治指揮部,負責山洪期間的各項工作。
機構組成:
總 指 揮:
組 長:
常務副組長:
副 組 長:
成 員:
監測組:
信息組:
轉移組:
調度組:
保障組:
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新會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由敖玉飛同志負責具體事宜。
(二)職責和分工
監測組:負責轄區雨情,水利工程危險區及溪溝水位,泥石流溝,滑坡地點的位置等監測信息。
信息組:負責對縣級防汛、氣象、水文等部門各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傳遞,掌握暴雨、洪水預報、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險情等信息,及時為領導指揮提供決策依據。
轉移組:負責按照指揮的命令及預警通知,做好受威脅群眾按預定的路線和地點轉移的組織工作,負責轉移任務的責任人要一個不漏地動員到戶到人。同時確保轉移途中和安置后人員安全。
調度組:負責水利工程的調度運用,搶險人員的調配,調度并管理搶險物資,車輛等負責善后補償與處理等。
保障組:負責臨時轉移群眾的基本生活和醫療保障的組織工作,負責被安置戶原房屋的搬遷建設及新建房屋用地審批手續的聯系等工作。
應急搶險隊:在緊急情況下聽從命令進行有序的搶險救援工作。
信號發送員:在獲得險情、監測信息或接到緊急、避災轉移命令后,立即按預定的信號(手機、鳴鑼)發布報警信號。
五、監測預警
(一)參照歷史山洪災害發生時降雨情況、暴雨特性、地形、地質條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確定本地區可能發生山洪災害的臨界雨量值。
(二)實時監測:對轄區內的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地段進行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監測。
(三)及時傳輸監測信息,當接到暴雨天氣預報,有關行政責任人應引起重視,發布通知相關村莊、人員做好山洪防御前期的準備工作。所在村應組織人員開展巡視,對可能威脅群眾安全的異常情況時立即報警,組織群眾撤離,并上報村要領導,預警發布程序為縣、鎮、村、戶的順序進行預警,如遇緊急情況(滑坡、水庫、山塘、潰壩等)村可直接報告縣級防汛指揮部和鎮級防汛指揮機構。
六、轉移安置
當發生山洪災害時,根據預警的情況及可能出現的險情及時確定需要轉移的人員,先轉移人員后財產,先老弱病殘人員后一般人員,轉移地點、線路遵循求近、安全的原則,轉移的工作采取鎮、村組織干部層層負責的辦法,聽從指揮安全第一的原則。
七、搶險救災
(一)普及山洪災害防御的基本知識,如預警信息、轉移線路、地點、交通等。
(二)搶險救災的工作機制、方案,做好包括人同的組織、物質調撥、車輛調配和救護等工作。
(三)發生災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員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及時搶救受傷人員,清理人畜尸體。
(四)做好對緊急轉移人員的臨時安置、食物、用品、衛生防疫的工作,及時搶修水、電、路等通訊基礎設施。
八、保障措施
汛前,鎮、村應組織人員對所轄區域進行全面普查,發現問題登記造冊,及時處理。同時,對可能引發山洪災害的工程區域及時修復,對一時無法修復的安排專人負責防守,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宣傳,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墻報、標語等宣傳山洪的發生性質、轉移形式、救護等,每年開展1~2次救險隊伍的演練。
九、責任追究
實行行政首長總體負責,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分工負責,發生汛情時,各成員單位即趕赴現場,開展抗洪搶險救災工作,切實履行職責,凡因工作不力,責任不落實的,出現問題,造成重大損失的,要堅決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水旱災害防御的應急預案范文 篇5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為建立健全防汛應急機制,保證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有序、有效進行,全面提高山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有效控制人員傷亡,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特制定本預案。
(二)編制依據
1、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國家抗旱防汛應急預案》、《甘肅省抗旱防汛應急預案》、《平涼市防汛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
2、依據本鎮實際情況。
(三)工作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和防、避、搶、救相結合”的原則,把保障生命安全做為首要目標,及時預警和人員轉移。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按照防汛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分級管理責任制、分部門責任制、技術人員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的要求,進行組織分工和統一指揮,統籌線塊,企事業單位、各村分頭負責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
3、快速反應,有效處置。按照發生災害時反應迅速、配合有序、預防和處置工作有效的要求,建立應急機制,落實防御和應急措施。
4、充分考慮山洪突發、暴發和本鎮實際情況,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識和能力,根據山洪災害防御要求,按照預案開展防災工作。
二、基本概況
我鎮地處崆峒區北部塬區,總面積201.3平方公里,總人口32456人,耕地總面積13.16萬畝,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西高東低,陳洼等7個村8個社為地質災害隱患點,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易造成小面積泥石流、滑坡和裂縫。根據本鎮的實際情況,特編制切實可行的山洪災害防御防治預案。
三、自然情況
1、河流分布
本鎮境內有二條河流:
①鎮域南面的大蘆河;
②鎮域北面的'潘楊澗。
2、水文、氣象、暴雨洪水特性
氣象資料,年降雨量在400—700毫米之間,由于受季風影響,降雨不均,其特點:一是年際變化較大;二是降雨月份分配不均,6—9月份降雨占全年水量的60%以上,三是暴雨強度大,而且多集中在6—9月份,暴雨總次數約占全年90%左右,主要氣象災害是水災和旱災。
3、地形地貌、地質構造與地層巖性、水土流失情況
①地形地貌:主要表現為西高東低;
②地質結構與巖性: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情況:溝壑分布有稀疏不等的刺槐、楊柳等樹種,部分山區梯田是退耕換林區,栽植刺槐防護林,土壤是黃粘土。
四、經濟社會情況
1、全鎮有21個行政村,172個社,7445戶32510口人,分布在全鎮21村172個社,少數村民居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宅基內。
2、本鎮地形比較復雜,全鎮總面積201.3平方公里,耕地131600畝,全鎮平均每人4畝耕地,全鎮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以胡麻、油菜籽油料作物為副,近幾年在318線周邊栽植了果園。
五、危險區、安全區的劃分
1、危險區
重點防洪區:峁洼村山咀社,馬洼村李溝社,范河村東溝社,夏寨村北渠社,楊莊村羅河社,郭劉村南坪社、郭咀社、劉河社。
2、安全區
防范山洪暴發的安全區:全鎮塬面住戶比較安全。
六、應急機構體系
1、領導組織
鎮政府設立山洪災害防御防治機構,具體人員如下:
指揮長:
副指揮長:
成員:
2、應急工作組
鎮山洪災害防御防治機構下設5個應急工作小組,分別為監測組、信息預警組、轉移組、保障組和應急搶險隊。
(1)監測組
職責:監視、收集本鎮水情、雨情、工情及險工險段的信息;監督各村巡查、監測人員履行職責;及時報告險情;及時將有關信息告知信息預警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2)信息預警組
職責: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災情統計與上報;掌握防御、搶險、救災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情況;信息報道。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3)轉移組
職責:匯報當前各村、企事業單位應轉移人員數量和轉移情況;督促各村、企事業單位做好轉移準備和轉移工作,做到動員到學校、到企事業單位,動員到戶到人,督促落實各村、企事業單位組織群眾按預定的路線轉移和轉移途中的人員安全;督促落實轉移后人員、財產的清點和保護工作。必要時依法組織實施強制轉移。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4)保障組
職責:確保防汛會商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的正常運行;做好機關的會務、伙食、車輛調度、衛生、供電等后勤保障工作;落實好轉移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好搶險物資儲備應急調用。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3、鎮山洪災害防御防治機構職責
(1)制定完善并落實本鎮山洪災害防御預案,負責山洪災害防御避災躲災有關的責任落實、隊伍組建、預案培訓、物資儲備等各項工作。
(2)組織開展危房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等險工險段的監測巡查工作,并落實安全措施。
(3)掌握各村雨情、水情、險情、災情等信息動態,及時開展預警和上報山洪災害防御信息。
(4)組織指揮搶險救災工作,負責調集本鎮搶險物資器材,組織危險區域人員轉移,落實安置災民。
七、主要措施
1、建立抗災搶險速報制度。防汛期間,鎮黨政辦和各村、轄區企事業單位要實行24小時值班,各村支部書記、企事業單位一把手為抗災搶險第一負責人。各轄區內一旦出現險情和重大災害發生,應迅速向鎮抗災搶險指揮部報告。
2、建立長效應急機制。各村、各單位認真做好所包責任區的防汛工作,一旦發生重大災情,各村要立即全力以赴服從鎮抗災搶險領導小組調度,要在資金、物質、人力上無條件抗洪搶險,同時,要迅速做好群眾搬遷撤離工作。
3、建立臨災應急反應機制。接到較大抗災搶險預報后,根據預測災害的大小,決定是否啟動本應急預案。同時通知各救災專業組做好救災的各項準備工作。鎮指揮部辦公室應加強與各重點區域村社聯絡,密切注視和跟蹤災情并及時報告,各預報重點區應立即做出臨災應急反應,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監測,隨時報告災情變化趨勢,根據災情發展,組織避災疏散,平息謠傳或誤解,保持社會穩定。
4、建立災害發生應急反應機制。災害發生后,應立即啟動本應急預案,根據災情,確定應急規模,并立即開展人員搶救和工程搶險工作,要密切跟蹤災情,并組建災害現場前線指揮機構,在鎮山洪災害防御防治小組領導下,部署、指揮、協調災區各村和各專業組進行救災工作。要迅速安置和疏散災民,組織干部、群眾進行自救、互救,接待安置救援人員及救災物資,做好救災物資使用和監督,解除群眾恐慌心理,維護社會穩定。
5、建立責任追究制。要認真落實在抗災搶險工作中的責任,各村黨支部書記為抗災搶險第一責任人,村委會主任和各單位一把手對抗災搶險工作負主要責任,防止發生重大災害損失。如因思想麻痹、工作疏忽或處置失當造成重大災害后果的,要追究領導責任。
水旱災害防御的應急預案范文 篇6
為了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山洪災害給群眾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我鄉山洪地質災害分布規律,形成特點,主要誘發因素及危險程度,特制定如下預案。
一、基本情況
我鄉山洪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以崩塌、滑坡、危巖為主,其中較為嚴重的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有4處。
二、20xx年趨勢預測
(一)降水預測
在汛期(3—10月),集中降雨和持續強降雨是導致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直接誘發因素。主汛期全鄉的降雨量略多于去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為降雨相對集中期,局部特強降雨引起的局面洪澇和衍生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機率高。后汛期降雨量與去年基本相當。
(二)山洪地質災害發展預測
由于長期干旱,導致地表開裂嚴重,一旦降雨,必將增加雨水的滲透量,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的可能就變大。全年各時段均有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地質災害以群發突發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防治形勢非常嚴峻。
(三)山洪地質災害分布的主要區段
以上4個村組的部分地帶為防范重點。
(四)重點防范期
今年,我鄉山洪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為4-7月的主汛期。8-10月的后汛期,受暴雨等影響,發生山洪地質災害的可能也很大,尤其要加強連續集中降雨時期及此后數天內重點區段、重要災害點的防范,必要時應采取臨時緊急避讓措施,避免人員傷亡。
三、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村(居)委會應成立以村委會主任為組長的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協調轄區內的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健全制度,明確人員
各村委會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健全山洪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災情速報制度和月報制度。要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明確值班責任,做到人員到崗,向社會公布聯系方式和聯系電話,確保聯絡暢通。
(三)立足防災,輔以治理
1、國土資源所及各村委會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和防洪科普知識的宣傳培訓,要進村入戶宣傳,讓廣大基層干部及受威脅群眾懂得基本的`防災、減災知識,切實增強山洪地質災害和防洪防范意識和臨災自救、互救能力。
2、各村委會要在汛期對轄區內山洪地質災害情況進行調查,掌握各隱患(危險)點、危險區段的情況,對重點防護區段和重要災害隱患點落實防災責任人。
3、各村委會要對重要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對需要理溝排水的,組織人員完善排水系統。國土資源所要向上爭取項目,對危險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治理。對由工程建設引起的山洪地質災害,責任單位要及時做好治理工作。
(四)完善機制,群測群防
重點山洪地質災害隱患,由所在村委會明確防治責任人。完善村、組二級群測群防網絡,及時報告和調整網絡人員名單和聯系方式。國土資源所要及時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落實巡查監測和報告責任;發現險情有擴大、加劇異變情況,或其他明顯征兆,要及時上報并立即組織人員撤離。新發現的隱患點要及時落實群測群防責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五)強化責任,明確主體
為了使山洪地質災害發生后治理工作能及時開展,防治在災害治理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諉。根據屬地管理原則,結合我鄉實際,現再次明確防治主體和責任。
1、因采礦引發山洪地質災害的防治監測主體為誘發山洪地質災害礦山企業。
2、因建校開挖山體引發的滑坡、崩塌等山洪地質災害的防治監測主體為學校。
3、因建房開挖山體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的防治監測主體為建房戶。
4、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山洪地質災害監測防治主體為當地村委會。
5、村委會要認真負責開展本村山洪地質災害監測巡防工作,切實掌握本轄區內山洪地質災害狀況,建立災情報告和聯戶防災網絡,認真負責開展好本轄區內災害防治和避災、疏散工作。
6、監測人員要熟練掌握監測儀器,做好監測記錄,切實掌握災情變化情況,發現災情有異常變化要及時疏散群眾。
水旱災害防御的應急預案范文 篇7
第一章 總則
為了防止和減輕山洪災害,做到有計劃、有準備地防御山洪災害,最大限度地減輕山洪災害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關于制定防御山洪方案的規定,特編制本預案。
一、主要目標
本預案所追求的主要目標是:堅持“以人為本,以防為主,防重于搶,搶重于救,常備不懈”的方針,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服從大局,團結協作,共同抗災,保安全、求發展,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人員傷亡,減輕財產損失。
二、編制原則
本預案的編制原則:以防為主,防搶結合,全面部署,保證重點;實行黨委書記負責制,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服從大局;團結抗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廣泛發動群眾,盡可能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因素參加防洪。
三、法律、法規依據
本預案編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以及四川省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等為編制依據。
四、實施責任
1、本鄉黨委書記對本預案負總責。
2、防汛指揮部成員單位及防汛有關單位(部門)依據《防洪法》及本預案的規定和防指的統一部署,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做好本預案中的各項準備和實施工作。
3、對于拒不執行本預案或防指發布的防汛調度方案或防汛搶險指令的,視情節和危害后果,按照《防洪法》、《防汛條例》等對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處罰。
第二章 基本情況
尹家鄉位于恩陽區西南,恩儀閬三縣(市、區)交界處,距恩陽城區54公里,幅員面積28.4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2個少數民族,全鄉12551人,轄區內鰲溪河(長漕河、新橋河)由西南向東北貫通,流經5個村。全長17.6公里。山洪災害危險區新橋河,沿岸住戶7戶31人。
第三章 山洪災害的特點
山洪災害主要表現為山體滑坡、泥石流和溪河洪水泛濫造成的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的損失,山洪災害一般表現為局部性和插花性的空間特點及驟發性和陣發性的時間特點。
一是季節性強,頻率高。主汛期集中在7-9月份,而這段時間也是以洪災害的多發期。
二是來勢兇猛,成災快。山洪匯流快,再加上張公水庫泄洪,洪水來勢十分兇猛,往往幾個小時成災受損,令人防不勝防。
三是恢復難度大。山洪災害往往對水利、交通、電力、通信、農田等基礎設施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群眾幾十年的建設成果毀于一旦,許多被山體滑坡、泥石流破壞的農田等基礎設施幾年甚至幾十年難以恢復。
第四章 災害區域的劃分
第1節 危險區
危險區是指我鄉水磨壩村、黃泥包村轄區內新橋河地段受特大暴雨產生山洪災害威脅的區域,一旦洪水超過新橋河漫水橋將直接造成區域內人員傷亡及房屋、設施的破壞。
第2節 警界區
警界區是指高出危險區,位于十年一遇到百年一遇洪水線之間的區域。同樣,該區域內的人們在降暴雨后接到上級發布的預警信號,尤其是靠近危險區的人們必須做好人員轉移準備,同時不斷進行巡查,密切觀測雨情、水情動態,如水位上漲速度較快,應及時發布人員轉移信號,及時撤離至安全區,躲開山洪災害。
第3節 安全區
安全區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脅,地質結構比較穩定,可以安全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區域。安全區是危險區人員的'避災場所。安全區一般應選在地勢較高,平坦或坡度平緩的地方,避開河道、溝口、陡坡、低洼地帶。尹家鄉新橋河山洪災害避災安置點為水磨壩村村部及場鎮停車坪。
第五章 組織指揮體系
第1節 組織機構
尹家鄉山洪災害指揮部組成單位責任人及分組人員責任如下:
指 揮 長:
副指揮長:
成 員:
第2節 職 責
鄉山洪災害防治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指揮部日常工作,負責水情、雨情、險情、災情的信息發布,進行宣傳發動,落實防治措施,受指揮長委托下達(下發)防災指揮部的命令和意見,對成員單位實行綜合調度。
1、水務站督促避災預案的落實,對緊急避災中的技術問題向鄉領導提出決策和參考意見,負責救災中的緊急措施和組織實施。
2、國土所負責地質災害的監測、巡視,進行險情預報。
3、交管站、衛生院、派出所、民政辦、建管所等部門積極配合救災。
4、各村防災領導小組負責各轄區的防災、減災和災害自救工作。
第六章 監測通信及預警
第1節 山洪災害預警級別
根據氣象預報的降雨強度及降雨范圍,將山洪災害預警分為3個級別:
1、當氣象預報雨強度為暴雨時(24小時降雨量50-100mm)為山洪災害危險預警,稱為三級預警。
2、當氣象預報雨強度為大暴雨時(24小時降雨量100-200mm)為山洪災害中度危險預警,稱二級預警。
3、當氣象預報雨強度為特大暴雨時(24小時降雨量大于200mm)為山洪災害高度危險預警,稱為一級預警。
第2節 預警實施程序
為讓群眾及時躲災、避災、減少山洪災害損失,在一般情況下,按區→鄉→村(居)→組的次序進行預警。同時根據我鄉的設施現狀,預警災害信號發送是:鄉防汛指揮部與村(居)用電話發送,一旦發現險情時發送采用電話、鳴鑼相結合,信號發送者均為單位責任人。在5-9月汛期,鄉、村必須實行24小時值班,相互之間均用電話聯系。村(居)組必須明確1-2名責任心強的信號發送責任人(新橋河山洪災害危險區信號發送責任人為鄧祥明、張紹榮),在接到緊急避災轉移命令或嚴重險情信息后,信號發送人必須立即按預定信號發出報警信號。如遇緊急情況(大體積崩塌、滑坡、泥石流、河堤工程的洪水即將漫頂或壩體出現裂縫、管涌、滑坡、有潰壩可能時),村、組可直接通過電話報告區防指。
第七章 安全轉移方案
第1節 人員轉移
各居村民接到轉移信號后,必須在轉移責任人的組織指揮下,迅速按預定路線安全、有序地轉移。轉移工作采取鄉、村(居)、組干部層層包片負責的辦法。發布險情報告及指揮受災人員的轉移工作,由鄉、村行政首長負責。
第2節 轉移安置的原則和責任人
轉移安置的原則是: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弱、病、殘,后一般人員,先危險區人員,后警戒區人員。信號發送和轉移責任人必須最后離開山洪災害發生區,并有權對不服從轉移命令的人員采取強制轉移措施。
人員安置的方法應本著就近、安全的原則,采取分散、到戶、到單位、搭棚等安置方式。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1節 查險處險
汛前,鄉、村對所轄區域進行全面普查,發現問題登記造冊,及時處理,同時對可能引發山洪災害的工程,區域等安排專人負責防守。
第2節 宣傳發動
鄉、村要利用廣播、會議,即發資料、辦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防御山洪災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具體防治措施,防山洪的組織機構和職責、聯系方式,緊急避災的程序、信號、臨時轉移的安置方案、轉移的路線、地點、安置辦法等,使區域內的群眾掌握簡單的察災防災知識。
第3節 實行責任追究制
實行黨委書記總體負責,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分工負責,是搞好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的關鍵。《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明確規定:“防汛抗洪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鄉、村及各單位(部門)一定抓緊、抓實、抓好,做到有備無患,全面落實領導、隊伍、方案、物資等各項責任制,進一步強化防汛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逐級分解任務,落實責任,保證防汛指揮調度正常運轉。各有關責任人要按照責任分工,深入到分管的防區現場檢查指導,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發生汛情時,要立即趕赴現場指揮抗洪搶險和救災,切實履行職責。因工作不力,責任不落實出現問題,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堅決追究有關領導和當事人的責任。
第九章 其他
各村(居)要依據本預案的內容,結合實際情況,編制各自適用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向群眾張貼公布,并報鄉防汛辦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