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胡方回,安定臨涇人也。父義周,姚泓黃門侍郎。方回仕赫連屈丐為中書侍郎。涉獵史籍,辭彩可觀,為屈丐《統萬城銘》、《蛇祠碑》諸文,頗行于世。太武破赫連昌,方回入魏,未為時知。后為北鎮司馬,為鎮修表,有所稱薦,帝覽之嗟美。閭知方回,召為中書博士,賜爵臨涇子。遷侍郎,與太子少傅游雅等改定律制。司徒崔浩及當時朝賢,并愛重之。清貧守道,以壽終。
張湛,字子然,一字仲玄,敦煌深泉人也。魏執金吾恭九葉孫,為河西著姓。祖質,仕涼,位金城太守。父顯,有遠量,武昭王據有西夏,引為功曹,甚器異之。嘗稱曰:"吾之臧子原也。"位酒泉太守。
湛弱冠知名涼土,好學能屬文,沖素有大志。仕沮渠蒙遜,位兵部尚書。涼州平,拜寧遠將軍,賜爵南蒲男。司徒崔浩識而禮之。浩注《易》,敘曰:"敦煌張湛、金城宗欽、武威段承根三人皆儒者,并有俊才,見稱西州。每與余論《易》,余以《左氏傳》卦解之,遂相勸為解注,故為之解。"其見稱如此。
湛至京師,家貧不立,操尚無虧。浩常給其衣食,薦為中書侍郎;湛知浩必敗,固辭。每贈浩詩頌,多箴規之言。浩亦欽敬其志,每常報答,極推崇之美。浩誅,湛懼,悉燒之,閉門卻掃,慶吊皆絕,以壽終。
兄銑,字懷義,閑粹有才干,仕沮渠蒙遜,位建昌令。性至孝,母憂,哀毀過人,服制雖除,而蔬糲弗改。崔浩禮之與湛等。卒于征西參軍。
懷義孫通,字彥綽,博通經史,沈冥不預時事。頓丘李彪欽其學行,與之游款。及彪用事,言于中書令李沖,沖召見,甚器重之。太和中,征中書博士、中書侍郎,永平中,又征汾州刺史,皆不赴,終于家。
通四子,徹、麟、儉、鳳,皆傳家業,知名于世。徹子方明,位侍中、衛尉卿,封西平縣公。子敢之襲,位太中大夫、樂陵郡守。麟字嘉應,位廣平太守。儉字元慎,位涼州刺史。鳳字孔鸞,位國子博士、散騎常侍。著《五經異同評》十卷,為儒者所稱。
段承根,武威姑臧人,自云漢太尉颎九世孫也。父暉,字長祚,身八尺余。師事歐陽湯,湯甚器愛之。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后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游學,今將歸,損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后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馬騰虛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仕乞伏熾盤為輔國大將軍、涼州刺史、御史大夫、西海侯。熾盤子慕末襲位,政亂,暉父子奔吐谷渾。慕容璝內附,暉與承根歸魏。
太武至長安,人告暉欲南奔,云置金于馬韉中。帝密遣視之,果如告者言,斬之于市,暴尸數日。時有儒生京兆林白奴,欽暉德音,夜竊其尸,置之枯井。女為敦煌張氏婦,聞之,乃向長安收葬。
承根好學機辯,有文思,而性行疏薄,有始無終。司徒崔浩見而奇之,與同郡陰仲達俱被浩引,以為俱涼土文華,才堪注述。言之太武,并請為著作郎,引與同事。世咸重承根文而薄其行。甚為敦煌公李寶所敬待。浩誅,承根與宗欽等俱死。
宗欽字景若,金城人。少好學,有儒者風。仕沮渠蒙遜為中書郎、世子洗馬。上《東宮侍臣箴》。太武平涼州,入魏,賜爵臥樹男,拜著作郎。與高允書,贈詩,允答書并詩,甚相褒美。在河西撰《蒙遜記》十卷,無足可稱。
闞骃,字玄陰,敦煌人也。祖倞,父玖,并有名于西土,玖位會稽令。骃博通經傳,聰敏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注王朗《易傳》,撰《十三州志》。沮渠蒙遜甚重之,常侍左右,訪以政事損益。拜秘書、考課郎中,給文吏三十人,典校經籍,刊定諸子三千余卷。牧犍待之彌重,拜大行臺,遷尚書。及姑臧平,樂安王丕鎮涼州,引為從事中郎。王薨,遷京師。家甚貧,不免饑寒。性能多食,一飯至三升乃飽。卒,無后。
劉延明,敦煌人也。父寶,字子玉,以儒學稱。延明年十四,就博士郭瑀。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經業者八十余人。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于延明。遂別設一席,謂弟子曰:"吾有一女,欲覓一快女婿,誰坐此席者,吾當婚焉。"延明遂奮衣坐,神志湛然曰:"延明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延明后隱居酒泉,不應州郡命,弟子受業者五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