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長子汜嗣,以次子郴、梵為郎。其后楚事發覺,帝追念鯈謹恪,又聞其止鮪婚事,故其諸子得不坐焉。
梵字文高,為郎二十余年,三署服其重懼。悉推財物二千余萬與孤兄子,官至大鴻臚。
汜卒,子時嗣。時卒,子建嗣。建卒,無子,國絕。永寧元年,鄧太后復封建弟盼。盼卒,子尚嗣。
初,鯈刪定《公羊嚴氏春秋》章句,世號"樊侯學",教授門徒前后三千余人。弟子潁川李脩、九江夏勤,皆為三公。勤字伯宗,為京、宛二縣令,零陵太守,所在有理能稱。安帝時,位至司徒。
準字幼陵,宏之族曾孫也。父瑞,好黃老言,清靜少欲。準少勵志行,修儒術,以先父產業數百萬讓孤兄子。永元十五年,和帝幸南陽,準為郡功曹,召見,帝器之,拜郎中,從車駕還宮,特補尚書郎。鄧太后臨朝,儒學陵替,準乃上疏曰:
臣聞賈誼有言,"人君不可以不學"。故雖大舜圣德,孳孳為善;成王賢主,崇明師傅。及光武皇帝受命中興,群雄崩擾,旌旗亂野,東西誅戰,不遑啟處,然猶投戈講藝,息馬論道。至孝明皇帝,兼天地之姿,用日月之明,庶政萬機,無不簡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經藝,每饗射禮畢,正坐自講,諸儒并聽,四方欣欣。雖闕里之化,矍相之事,誠不足言。又多征名儒,以充禮官,如沛國趙孝、瑯邪承宮等,或安車結駟,告歸鄉里;或豐衣博帶,從見宗廟。其余以經術見優者,布在廊廟。故朝多皤皤之良,華首之老。每宴會,則論難衎衎,共求政化。詳覽群言,響如振玉。朝者進而思政,罷者退而備問。小大隨化,雍雍可嘉。期門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經》。博士議郎,一人開門,徒眾百數。化自圣躬,流及蠻荒,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車且渠來入就學。八方肅清,上下無事。是以議者每稱盛時,咸言永平。
今學者蓋少,遠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講,儒者竟論浮麗,忘謇謇之忠,習諓々之辭。文吏則去法律而學詆欺,銳錐刀之鋒,斷刑辟之重,德陋俗薄,以致苛刻。昔孝文竇后性好黃老,而清靜之化流景、武之間。臣愚以為宜下明詔,博求幽隱,發揚巖穴,寵進儒雅,有如孝、宮者,征詣公車,以侯圣上講習之期。公卿各舉明經及舊儒子孫,進其爵位,使纘其業。復召郡國書佐,使讀律令。如此,則廷頸者日有所見,傾耳者月有所聞。伏愿陛下推述先帝進業之道。
太后深納其言,是后屢舉方正、敦樸、仁賢之士。
準再遷御史中丞。永初之初,連年水旱災異,郡國多被饑困,準上疏曰:
臣聞傳曰:"饑而不損茲曰太,厥災水。"《春秋穀梁傳》曰:"五谷不登,謂之大侵。大侵之禮,百官備而不制,群神禱而不祠。"由是言之,調和陰陽,實在儉節。朝廷雖勞心元元,事從省約,而在職之吏,尚未奉承。夫建化致理,由近及遠,故《詩》曰"京師翼翼,四方是則"。今可先令太官、尚方、考功、上林池篽諸官,實減無事之物,五府調省中都官吏京師作者。如此,則化及四方,人勞省息。
伏見被災之郡,百姓凋殘,恐非賑給所能勝贍,雖有其名,終無其實。可依征和元年故事,遣使持節慰安。尤困乏者,徙置荊、揚孰郡,既省轉運之費,且令百姓各安其所。今雖有西屯之役,宜先東州之急。如遣使者與二千石隨事消息,悉留富人守其舊士,轉尤貧者過所衣食,誠父母之計也。愿以臣言下公卿平議。
太后從之,悉以公田賦與貧人。即擢準與議郎呂倉并守光祿大夫,準使冀州,倉使兗州。準到部,開倉廩食,尉安生業,流人咸得蘇息。還,拜巨鹿太守。時饑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戶且盡,準課督農桑,廣施方略,期年間,谷粟豐賤數十倍。而趙、魏之郊數為羌所抄暴,準外御寇虜,內撫百姓,郡境以安。
五年,轉河內太守。時羌復屢入郡界,準輒將兵討逐,修理塢壁,威名大行。視事三年,以疾征,三轉為尚書令,明習故事,遂見任用。元初三年,代周暢為光祿勛。五年,卒于官。
陰識字次伯,南陽新野人也,光烈皇后之前母兄也。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孫修,自齊適楚,為陰大夫,因而氏焉。秦、漢之際,始家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