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舊制至立秋乃行薄刑,自永元十五年以來,改用孟夏,而刺史、太守不深惟憂民息事之原,進良退殘之化,因以盛夏征召農人,拘對考驗,連滯無已。司隸典司京師,四方是則,而近于春月分行諸部,托言勞來貧人,而無隱惻之實,煩擾郡縣,廉考非急,逮捕一人,罪延十數,上逆時氣,下傷農業。案《易》氣月《姤》用事。經曰:"后以施令誥四方。"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陰也。行者尚止之,況于逮召考掠,奪其時哉!
比年水旱傷稼,人饑流冗。今始夏,百谷權輿,陽氣胎養之時。自三月以來,陰寒不暖,物當化變而不被和氣。《月令》:"孟夏斷薄刑,出輕系。行秋令則苦雨數來,五谷不熟。"又曰:"仲夏挺重囚,益其食。行秋令則草木零落,人傷于疫。"夫斷薄刑者,謂其輕罪已正,不欲令久系,故時斷之也。臣愚以為今孟夏之制,可從此令,其決獄案考,皆以立秋為斷,以順時節,育成萬物,則天地以和,刑罰以清矣。
初,肅宗時,斷獄皆以冬至之前,自后論者互多駁異。鄧太后詔公卿以下會議,恭議奏曰:
夫陰陽之氣,相扶而行,發動用事,各有時節。若不當其時,則物隨而傷。王者雖質文不同,而茲道無變,四時之政,行之若一。《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據皆夏之時也,其變者為正朔、服色、犧牲、徽號、器械而已。故曰:"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易》曰:"潛龍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陽氣潛臧,未得用事。雖煦噓萬物,養其根荄,而猶盛陰在上,地凍水冰,陽氣否隔,閉而成冬。故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言五月微陰始起,至十一月堅冰至也。
夫王者之作,因時為法。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順物性命,以致時雍。然從變改以來,年歲不熟,谷價常貴,人不寧安。小吏不與國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賊,不問曲直,便即格殺,雖有疑罪,不復讞正。一夫吁嗟,王道為虧,況于眾乎?《易》十一月"君子以議獄緩死"。可令疑罪使詳其法,大辟之科,盡冬月乃斷。其立春在十二月中者,勿以報囚如故事。
后卒施行。
恭再在公位,選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數十人。而其耆舊大姓,或不蒙薦舉,至有怨望者。恭聞之,曰:"學之不講,是否憂也。諸生不有鄉舉者乎?"終無所言。恭性謙退,奏議依經,潛有補益,然終不自顯,故不以剛直為稱。三年,以老病策罷。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以兩子為郎。長子謙,為隴西太守,有名績。謙子旭,官至太仆,從獻帝西入關,與司徒王允同謀共誅董卓。及李傕入長安,旭與允俱遇害。
丕字叔陵,性沉深好學,孳孳不倦,遂杜絕交游,不答候問之禮。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遂兼通《五經》,以《魯詩》、《尚書》教授,為當世名儒。后歸郡,為督郵功曹,所事之將,無不師友待之。
建初元年,肅宗詔舉賢良方正,大司農劉寬舉丕。時對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除為議郎,遷新野令。視事期年,州課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務在表賢明,慎刑罰。七年,坐事下獄司寇論。
元和元年征,再遷,拜趙相。門生就學者常百科人,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叔陵"。趙王商嘗欲避疾,便時移住學官,丕止不聽。王乃上疏自信,詔書下丕。丕奏曰:"臣聞《禮》,諸侯薨于路寢,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學官傳五帝之道。修先王禮樂教化之處,王欲廢塞以廣游宴,事不可聽。"詔叢丕言,王以此憚之。其后帝巡狩之趙,特被引見,難問經傳,厚加賞賜。在職六年,嘉瑞屢降,吏人重之。
永元二年,遷東郡太守。丕在二郡,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數薦達幽隱名士。明年,拜陳留太守。視事三期,后坐稟貧人不實,征司寇論。
十一年復征,再遷中散大夫。時,侍中賈逵薦丕道藝深明,宜見任用。和帝因朝會,召見諸儒,丕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事,帝善丕說,罷朝,特賜冠幘履襪衣一襲。歪因上疏曰:"臣以愚頑,顯備大位,犬馬氣衰,猥得進見,論難于前,無所甄明,衣服之賜,誠為優過。臣聞說經者,傳先師之言,非從己出,不得相讓;相讓則道不明,若規矩權衡之不可枉也。難者必明其據,說者務立其義,浮華無用之言不陳于前,故精思不勞而道術愈章。法異者,各令自說師法,博觀其義。覽詩人之旨意,察《雅》、《頌》之終始,明舜、禹、皋陶之相戒,顯周公、箕子之所陳,觀乎人文,化成天下。陛下既廣納謇謇以開四聰,無令芻蕘以言得罪;既顯巖穴以求仁賢,無使幽遠獨有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