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志第四
金城郡漢置。統(tǒng)縣五,戶二千。
榆中 允街 金城 白土 浩亹
西平郡漢置。統(tǒng)縣四,戶四千
西都 臨羌 長寧 安夷
武威郡漢置。統(tǒng)縣七,戶五千九百。
姑臧 宣威 揖次 倉松 顯美 驪靬 番禾
張掖郡漢置。統(tǒng)縣三,戶三千七百。
永平 臨澤漢昭武縣,避文帝諱改也。 屋蘭漢因屋蘭名焉。
西郡漢置。統(tǒng)縣五,戶一千九百。
日勒 刪丹 仙提 萬歲 蘭池一云蘭絕池。
酒泉郡漢置。統(tǒng)縣九,戶四千四百。
福祿 會水 安彌 骍馬 樂涫 表氏 延壽 玉門 沙頭
敦煌郡漢置。統(tǒng)縣十二,戶六千三百。
昌蒲 敦煌 龍勒 陽關 效谷 廣至 宜禾 宜安 深泉 伊吾 新鄉(xiāng) 乾齊
西?す蕦購堃矗瑵h獻帝興平二年,武威太守張雅請置。統(tǒng)縣一,戶二千五百。
居延澤在東南,《尚書》所謂流沙也。
元康五年,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宜安、深泉、廣至等五縣,分酒泉之沙頭縣,又別立會稽、新鄉(xiāng),凡八縣為晉昌郡。永寧中,張軌為涼州刺史,鎮(zhèn)武威,上表請合秦雍流移人于姑臧西北,置武興郡,統(tǒng)武興、大城、烏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監(jiān)等縣。又分西平界置晉興郡,統(tǒng)晉興、枹罕、永固、臨津、臨鄣、廣昌、大夏、遂興、罕唐、左南等縣。是時中原淪沒,元帝徙居江左,軌乃控據(jù)河西,稱晉正朔,是為前涼。及張寔,分金城之令居、枝陽二縣,又立永登縣,合三縣立廣武郡。張茂分武興、金城、西平、安故為定州。張駿分武威、武興、西平、張掖、酒泉、建康、西海、西郡、湟河、晉興、廣武合十一郡為涼州,興晉、金城、武始、南安、永晉、大夏、武成、漢中為河州,敦煌、晉昌、高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郡三營為沙州。張駿假涼州都督,攝三州。張祚又以敦煌郡為商州。永興中,置漢陽縣以守牧地,張玄靚改為祁連郡。張?zhí)戾a又別置臨松郡。天錫降于苻氏,其地尋為呂光所據(jù)。呂光都于姑臧后,以郭黁言讖,改昌松為東張掖郡。及呂隆降于姚興,其地三分。武昭王為西涼,建號于敦煌,禿發(fā)烏孤為南涼,建號于樂都。沮渠蒙遜為北涼,建號于張掖。而分據(jù)河西五郡。
秦州。案《禹貢》本雍州之域,魏始分隴右置焉,刺史領護羌校尉,中間暫廢。及泰始五年,又以雍州隴右五郡及涼州之金城、梁州之陰平,合七郡置秦州,鎮(zhèn)冀城。太康三年,罷秦州,并雍州。七年,復立,鎮(zhèn)上邽。統(tǒng)郡六,縣二十四,戶三萬二千一百。
隴西郡秦置。統(tǒng)縣四,戶三千。
襄武 首陽烏鼠山在東。 臨洮 狄道
南安郡漢置。統(tǒng)縣三,戶四千三百。
獂道 新興 中陶
天水郡漢武置,孝明改為漢陽,晉復為天水。統(tǒng)縣六,戶八千五百。
上邽 冀秦州故居。 始昌 新陽 顯新漢顯親縣。 成紀
略陽郡本名廣魏,泰始中更名焉。統(tǒng)縣四,戶九千三百二十。
臨渭 平襄 略陽 清水
武都郡漢置。統(tǒng)縣五,戶三千。
下辯 河池 沮 武都 故道
陰平郡泰始中置。統(tǒng)縣二,戶三千。
陰平 平廣
惠帝分隴西之狄道、臨洮、河關,又立洮陽、遂平、武街、始興、第五、真仇六縣,合九縣置狄道郡,屬秦州。張駿分屬涼州,又以狄道縣立武始郡。江左分梁為秦,寄居梁州,又立氐池為北秦州。
梁州。案《禹貢》華陽黑水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梁者,言西方金剛之氣強梁,故因名焉。《周禮》職方氏以梁并雍。漢不立州名,以其地為益州。及獻帝初平六年,以臨江縣屬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璋改永寧為巴東郡,分巴郡墊江置巴西郡。劉備據(jù)蜀,又分廣漢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縣,改葭萌曰漢壽,又立漢德縣,以為梓潼郡;割巴郡之宕渠、宣漢、漢昌三縣宕渠郡,尋省,以縣并屬巴西郡。泰始三年,分益州,立梁州于漢中,改漢壽為晉壽,又分廣漢置新都郡。梁州統(tǒng)郡八,縣四十四,戶七萬六千三百。
漢中郡秦置,統(tǒng)縣八,戶一萬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