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十七年,全義自陳州班師,而中人掩其敗跡,上待之如初。全義武臣,不達朝儀,托以足疾,不任謁見。全義司馬崔放入對,德宗勞問,放引過,言招撫無功。德宗曰:"全義為招討使,招得吳少誠歸國,其功大矣。何必殺人乃為功耶!"旋命還鎮,令中使就第賜宴,錫赍頗厚。自還至辭,都不謁見而去。議者以隳敗法制,從古已還,未如貞元之甚。憲宗在藩,常惡其事。及即位,全義懼,求入覲,詔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年七月卒。
高霞寓,范陽人。祖仙,父棲鶴,皆以孝聞。凡五代同爨。德宗朝,采訪使洪經綸奏旌表其門閭,鄉里稱美其事。霞寓少讀《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好大言,頗以節概自許。
貞元中,徒步造長武城使高崇文,待以猶子之分,擢授軍職,累奏憲宗,甚見委信。元和初,詔授兼御史大夫,從崇文將兵擊劉辟,連戰皆克,下鹿頭城,降李文悅、仇良輔。蜀平,以功拜彭州刺史,尋繼崇文為長武城使,封感義郡王。元和五年,以左威衛將軍隨吐突承璀擊王承宗,又加左散騎常侍。明年,改豐州刺史、三城都團練防御使。六遷至檢校工部尚書。
元和十年,朝廷討吳元濟,以霞寓宿將,乃析山南東道為兩鎮,以霞寓為唐鄧隋節度使。
霞寓雖稱勇敢,素昧機略;至于統制,尤非所長。及達所部,乃率兵趣蕭陂,與賊決戰。既小勝,又進至文城柵。賊軍偽敗而退,霞寓逐之不已,因為伏兵所掩,王師大衄,霞寓僅以身免。坐貶歸州刺史。后以恩例,征為右衛大將軍。
十三年,出為振武節度使,入為左武衛大將軍。長慶元年,授邠寧節度使。三年,就加檢校右仆射。四年,加檢校司空,又加司徒。
寶歷二年,疽發首,不能理事,求歸闕下。其夏,授右金吾衛大將軍、檢校司徒,途次奉天而卒,年五十五,贈太保。
霞寓卒伍常材,始因宦官進用,遂階節將。位望既高,言多不遜。朝廷知之,欲議移罷。霞寓頗懷憂恐,舍私第為佛寺,上言請額為"懷恩",用資圣福。大率奸妄兇狡如此。又非斥朝列,侮慢僚屬,鄙辭俚語,日聞于時。
高瑀,渤海蓚人。少好論兵,釋褐右金吾胄曹,累辟諸府從事,歷陳、蔡二郡刺史,入為太仆卿。太和初,忠武節度使王沛卒,物議以陳許軍四征有功,必自擇帥;或以禁軍之將得之。宰相裴度、韋處厚議瑀深沉方雅,曾刺陳、蔡,人懷良政,又熟忠武軍情,欲請用瑀。事未聞,陳許表至,果請瑀為帥,乃授檢校左散騎常侍、許州刺史、忠武節度使。自大歷已來,節制之除拜,多出禁軍中尉。凡命一帥,必廣輸重賂。禁軍將校當為帥者,自無家財,必取資于人;得鎮之后,則膏血疲民以償之。及瑀之拜,以內外公議,搢紳相慶曰:"韋公作相,債帥鮮矣!"
三年,就加檢校工部尚書。比年水旱,人民薦饑。瑀召集州民,繞郭立堤塘一百八十里,蓄泄既均,人無饑年。加檢校右仆射。六年,移授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等使。議者以徐泗王智興之后,軍士驕恣,宜得雄帥鎮之。乃以太府卿崔珙代瑀,征為刑部尚書。以疾求分司,拜太子少傅。其月,復授檢校右仆射、陳許蔡節度使。八年六月卒,贈司空。
瑀性寬和,有體量,為官雖無赫赫之譽,所至皆理,尤得士心,論者美之。
崔戎,字可大。高伯祖玄暐,神龍初有大功,封博陵郡王。祖嬰,郢州刺史。父貞固,太原榆次尉。戎舉兩經登科,授太子校書,調判入等,授藍田主薄,為藩鎮名公交辟。
裴度領太原,署為參謀。時王承宗據鎮州叛,度請戎單車往諭之,承宗感泣受教。入為殿中侍御史,累拜吏部郎中,遷諫議大夫。尋為劍南東、西兩川宣慰使。西州承蠻寇之后,戎既宣撫,兼再定征稅,廢置得所,公私便之。還,拜給事中,駁奏為當時所稱。改華州刺史,遷兗海沂密都團練觀察等使。將行,州人戀惜遮道,至有解靴斷〈革登〉者。理兗一年,大和八年五月卒,贈禮部尚書。
陸亙,字景山,吳郡人。祖元明,睦州司馬。父持詮,惠陵臺令。亙以書判授集賢殿正字、華原縣尉。應制舉,授萬年縣丞。自京兆府兵曹參軍拜太常博士。寺有禮生孟真,久于其事,凡吉兇大儀,禮官不能達,率訪真。真亦賴是須要姑息。元和七年,冊皇太子,將撰儀注,真亦欲參預;亙笞之,由是禮儀不專于胥吏。自虞部員外郎出為鄧州刺史。其后入為戶部郎中、秘書少監、太常少卿,歷刺兗、蔡、虢、蘇四郡。遷越州刺史、浙東團練觀察等使。移宣歙觀察使,加御史大夫。太和八年九月卒,年七十一,贈禮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