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又謂仆曰:成法而變,唯帝王之命歟?對曰:何為其然也?昔漢武帝甥昭平君殺人,以公主子,廷尉上請論。左右為言,武帝垂涕嘆曰:"法令者,先帝之所造也,用親故誣先帝子法,吾何面目入高廟乎?又下負萬人!"乃可其奏。近代隋文帝子秦王俊為并州總管,以奢縱免官。仆射楊素奏言:"王,陛下愛子,請舍其過。"文帝曰:"法不可違。若如公意,我是五兒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別制天子兒律乎?我安能虧法!"卒不許。此是帝王操法,協于禮經不變之義。況于秋官典職,司寇肅事,而可變動者乎!我皇睿哲登圖,高視巖廊之上;宰衡明允就列,輯穆廟堂之下。乾坤交泰,日月光華,庶績其凝,眾工咸理。聚以正也,仆幸利見大人;引其吉焉,期養正于下位。中正是托,予何懼乎?
夫君子百行之基,出處二途而已。出則策名委質,行直道以事人,進善納忠,仰太階而緝政。諤諤其節,思為社稷之臣;謇謇匪躬,愿參柱石之任。處則高謝公卿,孝友揚名,是亦為政。煙霞尚志,其用永貞,行藏事業,心跡斯在。至如水中泛泛,天下悠悠,執馭為榮,掃門自媚,拜塵邀勢,括囊守祿,從來長息,以為深恥?湍隋已膊粚,遂無以間仆也。
中宗覽而嘉之。稍遷駕部郎中。
景云元年,累轉左御史中丞,尋遷大理少卿。二年,制依漢置刺史監郡,于天下沖要大州置都督二十人,妙選有威重者為之,遂拜志愔齊州都督,事竟不行。又授齊州刺史,充河南道按察使。未幾,遷汴州刺史,仍舊充河南道按察使。太極元年,又令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內供奉,特賜實封一百戶。尋加銀青光祿大夫,拜戶部侍郎。出為魏州刺史,轉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俱充本道按察使。所在令行禁止,奸猾屏跡,境內肅然。久之,召拜刑部尚書。
開元九年,上幸東都,令充京師留守。十年,有京兆人權梁山偽稱襄王男,自號光帝,與其黨及左右屯營押官謀反。夜半時擁左屯營兵百余人自景風、長樂等門斬關入宮城,將殺志愔,志愔逾墻避賊。俄而屯營兵潰散,翻殺梁山等五人,傳首東都,志愔遂以駭卒。
盧從愿,相州臨漳人,后魏度支尚書昶六代孫也。自范陽徙家焉,世為山東著姓。冠明經舉,授絳州夏縣尉,又應制舉,拜右拾遺。俄遷右肅政監察御史,充山南道黜陟巡撫使,奉使稱旨,拜殿中侍御史。累遷中書舍人。
睿宗踐祚,拜吏部侍郎。中宗之后,選司頗失綱紀,從愿精心條理,大稱平允。其有冒名偽選及虛增功狀之類,皆能擿發其事。典選六年,前后無及之者。上嘉之,特與一子太子通事舍人。從愿上疏乞回恩贈父,乃贈其父吉陽丞敬一為鄭州長史。初,高宗時裴行儉、馬載為吏部,最為稱職。及是,從愿與李朝隱同時典選,亦有美譽。時人稱曰:吏部前有馬、裴,后有盧、李。
開元四年,上盡召新授縣令,一時于殿庭策試,考入下第者,一切放歸學問。從愿以注擬非才,左遷豫州刺史。為政嚴簡,按察使奏課為天下第一等,璽書勞問,賜絹百匹。無幾,入為工部侍郎,轉尚書左丞。又與楊滔及吏部侍郎裴漼、禮部侍郎王丘、中書舍人劉令植刪定《開元后格》,遷中書侍郎。十一年,拜工部尚書,加銀青光祿大夫,仍令東都留守。十三年,從升泰山,又加金紫光祿大夫,代韋抗為刑部尚書。頻年充校京外官考使,前后咸稱允當。
御史中丞宇文融承恩用事,以括獲田戶之功,本司校考為上下,從愿抑不與之。融頗以為恨,密奏從愿廣占良田,至有百余頃。其后,上嘗擇堪為宰相者,或薦從愿,上曰:"從愿廣占田園,是不廉也。"遂止不用。從愿又因早朝,途中為人所射,中其從者,捕賊竟不獲。時議從愿久在選司,為被抑者所讎。
十六年,東都留守。時坐子起居郎論糶米入官有剩利,為憲司所糾,出為絳州刺史,再遷太子賓客。二十年,河北谷貴,敕從愿為宣撫處置使,開倉以救饑餒。使回,以年老抗表乞骸骨,乃拜吏部尚書,聽致仕,給全祿。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余,贈益州大都督,謚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