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丁部為集,其類有三:一曰楚詞,以紀騷人怨刺。二曰別集,以紀詞賦雜論。三曰總集,以紀文章事類。
煚等撰集,依班固《藝文志》體例,諸書隨部皆有小序,發明其旨。近史官撰《隋書經籍志》,其例亦然。竊以紀錄簡編異題,卷部相沿,序述無出前修。今之殺青,亦所不取,但紀部帙而已。而煚等所序四部都錄以明新修之旨,今略載之:
竊以經墳浩廣,史圖紛博,尋覽者莫之能遍,司總者?嗥涠啵蜗局匚輳痛,更繁其說?若先王有闕典,上圣有遺事,邦政所急,儒訓是先,宜垂教以作程,當闡規而開典,則不遑啟處,何獲宴寧。曩之所修,誠惟此義,然禮有未愜,追怨良深。于時秘書省經書,實多亡闕,諸司墳籍,不暇討論。此則事有未周,一也。其后周覽人間,頗睹闕文,新集記貞觀之前,永徽已來不;近書采長安之上,神龍已來未錄。此則理有未弘,二也。書閱不遍,事復未周,或不詳名代,或未知部伍。此則體有未通,三也。書多闕目,空張第數,既無篇題,實乖標榜。此則例有所虧,四也。所用書序,咸取魏文貞;所分書類,皆據《隋經籍志》。理有未允,體有不通。此則事實未安,五也。昔馬談作《史記》,班彪作《漢書》,皆兩葉而僅成;劉歆作《七略》,王儉作《七志》,逾二紀而方就。孰有四萬卷目,二千部書,名目首尾,三年便令終竟,欲求精悉,不其難乎?所以常有遺恨,竊思追雪。乃與類同契,積思潛心,審正舊疑,詳開新制。永徽新集,神龍近書,則釋而附也。未詳名氏,不知部伍,則論而補也。空張之目,則檢獲便增。未允之序,則詳宜別作。紕繆咸正,混雜必刊。改舊傳之失者三百余條,加新書之目者六千余卷。凡經錄十二家,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卷。史錄十三家,八百四十部,一萬七千九百四十六卷。子錄十七家,七百五十三部,一萬五千六百三十七卷。集錄三家,八百九十二部,一萬二千二十八卷。凡四部之錄四十五家,都管三千六十部,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成《書錄》四十卷。其外有釋氏經律論疏,道家經戒符箓,凡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五百余卷。亦具翻譯名氏,序述指歸,又勒成目錄十卷,名曰《開元內外經錄》。若夫先王秘傳,列代奧文,自古之粹籍錄符,絕域之神經怪牒,盡載于此二書矣。
夫經籍者,開物成務,垂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達典。而去圣已久,開鑿遂多,茍不剖判條源,甄明科部,則先賢遺事,有卒代而不聞,大國經書,遂終年而空泯。使學者孤舟泳海,弱羽憑天,銜石填溟,倚杖追日,莫聞名目,豈詳家代?不亦勞乎!不亦弊乎!將使書千帙于掌眸,披萬函于年祀,覽錄而知旨,觀目而悉詞,經墳之精術盡探,賢哲之睿思咸識,不見古人之面,而見古人之心,以傳后來,不其愈已!
其序如此。
煚等《四部目》及《釋道目》,并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卷軸繁多,今并略之,但紀篇部,以表我朝文物之大。其《釋道錄目》附本書,今亦不取,據開元以籍為之志。天寶已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記禮法之沿革,或裁國史之繁略,皆張部類,其徒實繁。臣以后出之書,在開元四部之外,不欲雜其本部,今據所聞,附撰人等傳。其諸公文集,亦見本傳,此并不錄。四部區分,詳之于下。
甲部經錄,十二家,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卷。)
《易》類一 《書》類二 《詩》類三 《禮》類四 《樂》類五 《春秋》類六 《孝經》類七 《論語》類八 讖緯類九 經解類十 詁訓類十一 小學類十二
《歸藏》十三卷(殷易,司馬膺注。)
《周易》二卷(卜商傳。)
又十卷(孟喜章句。)
又十卷(京房章句。)
又四卷(費直章句。)
又十卷(馬融章句。)
又九卷(鄭玄注。)
又十卷(荀爽章句。)
又五卷(劉表注。)
又十卷(王肅注。)
又十卷(董遇注。)
又十卷(宋衷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