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復屬冀州。周《職方》,正北曰并州。戰國屬趙,武靈王始置云中郡。秦屬代王國,后為平城縣。魏屬新興郡。晉仍屬雁門。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于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為司州牧,置代尹,遷都洛邑,改萬年,又置恒州。高齊文宣帝廢州為恒安鎮,今謂之東城,尋復恒州。周復恒安鎮,改朔州。隋仍為鎮。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移云中定襄縣于此。永淳元年,默啜為民患,移民朔州。開元十八年,置云州。天寶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符三年,大同軍節度使李國昌子克用為云中守捉使,殺防御使,據州以聞。僖宗赦克用,以國昌為大同軍防御使,不受命。廣明元年,李琢攻國昌,國昌兵敗,與克用奔北地。黃巢入京師,詔發代北軍,尋赦國昌,使討賊?擞寐嗜f五千騎而南,收京師功第一,國昌封隴西郡王。國昌卒,克用取云州。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詞厚禮,與太祖會于云州之東城,謀大舉兵攻梁,不果。克用子存勖滅梁,是為唐莊宗。同光三年,復以云州為大同軍節度使。晉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為賂,大同來屬,因建西京。敵樓、棚櫓具。廣袤二十里。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定西,北曰拱極。元魏宮垣占城之北面,雙闕尚在。遼既建都,用為重地,非親王不得主之。清寧八年建華巖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門之東曰大同府,北門之西曰大同驛。初為大同軍節度,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府曰大同。統州二、縣七:
大同縣。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邊,析云中縣置。戶一萬。
云中縣。趙置。沿革與京府同。戶一萬。
天成縣。本極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廣牧縣,唐武德五年置定襄縣,遼析云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戶五千。
長青縣。本白登臺地。冒頓單于縱精騎三十余萬圍漢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遼始置縣。有青陂。梁元帝《橫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痹跂|京北一百一十里。戶四千。
奉義縣。本漢陶林縣地。后唐武皇與太祖會此。遼析云中置。戶三千。
懷仁縣。本漢沙南縣。元魏葛榮亂,縣廢。隋開皇二年移云內于此。大業二年置大利縣,屬云州,改屬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敗赫連鐸,駐兵于此。遼改懷仁。在京南六十里。戶三千。
懷安縣。本漢夷與縣地。歷魏至隋,為突厥所據,唐克頡利,縣遂廢為懷荒鎮。高勛鎮燕,奏分歸化州文德縣置。初隸奉圣州,后來屬。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弘州,博寧軍,下,刺史。東魏靜帝置北靈丘縣。唐初地陷突厥,開元中置橫野軍安邊縣,天寶亂廢,后為襄陰村。統和中,以寰州近邊,為宋將潘美所破,廢之,乃于此置弘州,初軍曰永寧。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燒山,有火井。統縣二:
永寧縣。戶一萬。
順圣縣。本魏安塞軍,五代兵廢。高勛鎮幽州,奏景宗分永興縣置。初隸奉圣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德州,下,刺史。唐會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開泰八年,以漢戶復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嶺、白道坂?h一:
宣德縣。本漢桐過縣地,屬云中郡,后隸定襄郡,漢末廢。高齊置紫阿鎮。唐會昌中置縣。戶三千。
豐州,天德軍,節度使。秦為上郡北境,漢屬五原郡。地磧鹵,少田疇。自晉永嘉之亂,屬赫連勃勃。后周置永豐鎮。隋開皇中升永豐縣,改豐州。大業七年為五原郡,義寧元年,太守張遜奏改歸順郡。唐武德元年為豐州總管府。六年省,遷民于白馬縣,遂廢。貞觀四年分靈州境,置相州都督府,領蕃戶。天寶初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復豐州,后入回鶻。會昌中克之,后唐改天德軍。太祖神冊五年攻下,更名應天軍,復為州。有大鹽濼、九十九泉、沒越濼、古磧口、青冢,即王昭君墓,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富民縣。本漢臨戎縣,遼改今名。戶一千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