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志第十一
振武縣。本漢定襄郡盛樂縣。背負陰山,前帶黃河。元魏嘗都盛樂,即此。唐武德四年克突厥,建云中都督府。麟德三年改單于大都督府。圣歷元年又改北都督。開元七年割隸東受降城。八年置振武軍節度使。會昌五年為安北都護府。后唐莊宗以兄嗣本為振武節度使。太祖神冊元年,伐吐渾還,攻之,盡俘其民以東,唯存鄉兵三百人防戍。后更為縣。
云內州,開遠軍,下,節度。本中受降城地。遼初置代北云朔招討司,改云內州。清寧初升。有威塞軍、古可敦城、大同川、天安軍、永濟柵、安樂戍、拂云堆。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柔服縣。
寧人縣。天德軍,本中受降城。唐開元中廢橫塞軍,置天安軍于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軍,移永濟柵,今治是也。太祖平黨項,遂破天德,盡掠吏民以東。后置招討司,漸成井邑,乃以國族為天德軍節度使。有黃河、黑山峪、盧城、威塞軍、秦長城、唐長城;又有牟那山,鉗耳觜城在其北。
寧邊州,鎮西軍,下,刺史。本唐隆鎮,遼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
奉圣州,武定軍,上,節度。本唐新州。后唐置團練使,總山后八軍,莊宗以弟存矩為之。軍亂,殺存矩于祁州,擁大將盧文進亡歸。太祖克新州,莊宗遣李嗣源復取之。同光二年升威塞軍。石晉高祖割獻,太宗改升。有兩河會、溫泉、龍門山、涿鹿山。東南至南京三百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州三、縣四:永興縣。本漢涿鹿縣地。黃帝與蚩尤戰于此。戶八千。
礬山縣。本漢軍都縣。山出白綠礬,故名。有礬山、桑乾河。在州南六十里。戶三千。
龍門縣。有龍門山,石壁對峙,高數百尺,望之若門。徼外諸河及沙漠潦水,皆于此趣海。雨則俄頃水逾十仞,睛則清淺可涉,實塞北控扼之沖要也。在州東北二百八十里,戶四千。
望云縣。本望云川地。景宗于此建潛邸,因而成井肆。穆宗崩,景宗入紹國統,號御莊。后置望云縣,直隸彰愍宮,附庸于此。在州東北二百六十里。戶一千。
歸化州,雄武軍,上,刺史。本漢下洛縣。元魏改文德縣。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后唐太祖復武州,明宗又為毅州,潞王仍為武州。晉高祖割獻于遼,改今名。有桑乾河;會河川;愛陽川;炭山,又謂之陘頭。有涼殿,承天皇后納涼于此,山東北三十里有新涼殿,景宗納涼于此,唯松棚數陘而已。斷云嶺,極高峻,故名。州西北至西京四百五十里,統縣一:文德縣。本漢女祁縣地。元魏置,戶一萬。
可汗州,清平軍,下,刺史。本漢潘縣,元魏廢。北齊置北燕郡,改懷戎縣。隋廢郡,屬涿郡。唐武德中復置北燕州,縣仍舊。貞觀八年改媯州。五代時,奚王去諸以數千帳徙媯州,自別為西奚,號可汗州;太祖因之。有媯泉在城中,相傳舜嬪二女于此。又有溫泉、版泉、磨笄山、雞鳴山、喬山、歷山。統縣一:懷來縣。本懷戎縣,太祖改。戶三千。
儒州,縉陽軍,中,刺史。唐置。后唐同光二年隸新州。太宗改奉圣州,仍屬。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統縣一:縉山縣。本漢廣蜜縣地。唐天寶中割媯川縣置。戶五千。
蔚州,忠順軍,上,節度。《周職方》,并州川曰漚夷,在州境飛狐縣。趙襄子滅代,武靈王置代郡;項羽徙趙歇為代王,歇還趙,立陳余王代;漢韓信斬余,復置代郡;文帝初封代;皆此地。周宣帝始置蔚州,隋開皇中廢。唐武德四年復置。至德二年改興唐縣。乾元元年仍舊。大中從,朱邪執宜為刺史,有功,賜姓名李國昌。子克用乞為留后,僖宗不許。廣明初,攻敗國昌,代北無備,太祖來攻,克之,俘掠居民而去。石晉獻地,升忠順軍,后更武安軍。統和四年入宋,尋復之,降刺史,隸奉圣州,升觀察,復忠順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縣五:靈仙縣。唐置興唐縣,梁改隆化縣,后唐同光初復置,晉改今名。戶二萬。
定安縣。本漢東安陽縣地,久廢。后唐太祖伐劉仁恭,次蔚州,晨霧晦冥,占,不利深入,會雷電大作,燕軍解去,即此。遼置定安縣。西北至州六十里。戶一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