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章句上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更,平聲。趙氏曰:“滕更,滕君之弟,來學者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長,上聲。趙氏曰:“二,謂挾貴、挾賢也。”尹氏曰:“有所挾,則受道之心不專,所以不答也。”此言君子雖誨人不倦,又惡夫意之不誠者。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已,止也。不可止,謂所不得不為者也。所厚,所當厚者也。此言不及者之弊。其進銳者,其退速。”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三者之弊,理勢必然,雖過不及之不同,然卒同歸于廢弛。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程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則可,于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楊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所謂理一而分殊者也。”尹氏曰:“何以有是差等?一本故也,無偽也。”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知者之知,并去聲。知者固無不知,然常以所當務者為急,則事無不治,而其為知也大矣;仁者固無不愛,然常急于親賢,則恩無不洽,而其為仁也博矣。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飯,扶晚反。歠,昌悅反。三年之喪,服之重者也。緦麻三月,小功五月,服之輕者也。察,致詳也。放飯,大飯。流歠,長歠,不敬之大者也。齒決,嚙斷干肉,不敬之小者也。問,講求之意。此章言君子之于道,識其全體,則心不狹;知所先后,則事有序。豐氏曰:“智不急于先務,雖遍知人之所知、遍能人之所能,徒弊精神,而無益于天下之治矣。仁不急于親賢,雖有仁民愛物之心,小人在位,無由下達,聰明日蔽于上,而惡政日加于下,此孟子所謂不知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