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居無何,斅等四人相繼致仕,召然代之。本后坐事誅。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樸無他長。獨然久歷中外,練達庶務,眷注特隆。十四年八月卒。帝念然來歸之誠,親制文祭之。繼然為四輔者,李干、何顯周。干出為知府,佑、顯周俱罷去,是官遂廢不復設。
本,不詳其籍里。佑,安邑人。嘗三主本布政司鄉試,稱得人。龔斅,鉛出人。以行誼重于鄉。致仕后,復起為國子司業,歷祭酒。坐放諸生假不奏聞,免。杜斅,字致道,壺關人。舉元鄉試第一,歷官臺州學正。歸家教授。通《易》、《詩》、《書》三經。源,莆田人。亦再征為國子司業,卒于官。民望,藁城人。幹,絳州人。顯周,內黃人。
吳伯宗,名祐,以字行,金谿人。洪武四年,廷試第一。時開科之始,帝親制策問。得伯宗甚喜,賜冠帶袍笏,授禮部員外郎,與修《大明日歷》。胡惟庸用事,欲人附己,伯宗不為屈。惟庸銜之,坐事謫居鳳陽。上書論時政,因言惟庸專恣不法,不宜獨任,久之必為國患。辭甚愷切。帝得奏,召還,賜衣鈔。奉使安南,稱旨。除國子助教,命進講東宮。首陳正心誠意之說。改翰林典籍。帝制十題命賦,援筆立就,詞旨雅潔。賜織金錦衣。除太常司丞,辭。改國子司業,又辭。忤旨,貶金縣教諭。未至,詔還為翰林檢討。十五年進武英殿大學士。明年冬,坐弟仲實為三河知縣薦舉不實,詞連伯宗,降檢討。伯宗為人溫厚,然內剛,不茍媕阿,故屢躓。逾年,卒于官。伯宗成進士,考試官則宋濂、鮑恂也。
恂,字仲孚,崇德人。受《易》于臨川吳澄。好古力行,著《大易傳義》,學者稱之。元至正中,以薦授溫州路學正。尋召入翰林,不就。洪武四年,初科舉取士,召為同考官。試已,辭去。十五年與吉安余詮、高郵張長年、登州張紳,皆以明經老成為禮部主事劉庸所薦,召至京。恂年八十余,長年、詮亦皆逾七十矣。賜坐顧問。翌日并命為文華殿大學士,皆以老疾固辭,遂放還。紳后至,以為鄠縣教諭,尋召為右僉都御史,終浙江左布政使。其明年以耆儒征者,曰全思誠,字希賢,上海人,亦授文華殿大學士。又明年請老,賜敕致仕。
伯宗之使安南也,以名德為交人所重。其后,襄陽任亨泰亦舉洪武二十一年進士第一,以禮部尚書使安南,交人以為榮。前后使安南者,并稱吳、任云。
亨泰為禮部尚書時,日照民江伯兒以母病殺其三歲子祀岱岳。有司以聞。帝怒其滅絕倫理,杖百,戍海南。因命亨泰定旌表孝行事例。亨泰議曰:“人子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有疾則謹其醫藥。臥冰割股,事非恒經。割股不已,致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殺子。違道傷生,莫此為甚。墮宗絕祀,尤不孝之大者,宜嚴行戒諭。倘愚昧無知,亦聽其所為,不在旌表之例!痹t曰“可”。明年,議秦王喪禮,因定凡世子襲爵之禮。會討龍州趙宗壽,命偕御史嚴震直使安南,諭以謹邊方,無納逋逃。時帝以安南篡弒,絕其貢使。至是聞詔使至,震恐。亨泰為書,述朝廷用兵之故以安慰之,交人大悅。使還,以私市蠻人為仆,降御史。未幾,思明土官與安南爭界,詞復連亨泰,坐免官。
吳沉,字浚仲,蘭溪人。元國子博士師道子也,以學行聞。太祖下婺州,召沉及同郡許元、葉瓚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吳履、孫履、張起敬會食省中,日令二人進講經史。已,命沉為郡學訓導。
洪武初,郡以儒士舉,誤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沉謂修撰王厘曰:“名誤不更,是欺罔也!睂子诔。厘言:“恐觸上怒”。沉不從,牒請改正。帝喜曰:“誠愨人也!彼炀煊鲋,召侍左右。以事降編修。給事中鄭相同言:“故事啟事東宮,惟東宮官屬稱臣,朝臣則否。今一體稱臣,于禮未安。”沉駁之曰:“東宮,國之大本。尊東宮,所以尊主上也。相同言非是。”帝從之。尋以奏對失旨,降翰林院典籍。已,擢東閣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