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故事,吏部尚書未有以他官起者。屠滽掌都察院,楊博、嚴清掌兵部,皆用原銜領(lǐng)之。南京兵部尚書楊成起掌南院,亦領(lǐng)以故銜。有年以右都御史起,蓋帝欲用之,而政府陰抑之也。有年風節(jié)高天下。兩世朊仕,無宅居其妻孥,至以油幙障漏。其歸自江西,故廬火,乃僦一樓居妻孥,而身棲僧舍。其刻苦如此。
孫丕揚,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行人。擢御史。歷按畿輔、淮、揚,矯然有風裁。隆慶中,擢大理丞。以嘗劾高拱,拱門生給事中程文誣劾丕揚,落職候勘。拱罷,事白,起故官。
萬歷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守諸府。以嚴為治,屬吏皆惴惴。按行關(guān)隘,增置敵樓三百余所,筑邊墻萬余丈。錄功,進右副都御史。中官馮保家在畿內(nèi),張居正屬為建坊,丕揚拒不應。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歸。
其冬大計京官,言路希居正指劾之。詔起官時,調(diào)南京用。御史按陜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諷西安知府羅織其贓。知府遣吏報御史,吏為虎噬。及再報,則居正已死,事乃解。起應天府尹。召拜大理卿,進戶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饑。丕揚鄉(xiāng)邑及鄰縣蒲城、同官至采石為食。丕揚傷之,進石數(shù)升于帝,因言:“今海內(nèi)困加派,其窮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寬賦節(jié)用,罷額外徵派有諸不急務,損上益下,以培蒼生大命。”帝感其言,頗有所減罷。
尋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歸。召拜刑部尚書。丕揚以獄多滯囚,由公移牽制。議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獄上刑部,次日即詳讞大理,大理審允,次日即還刑部,自是囚無淹系。尋奏:“五歲方恤刑,恐冤獄無所訴。請敕天下?lián)岚矗酱簳r和,令監(jiān)司按行州縣,大錄系囚,按察使則錄會城囚。死罪矜疑及流徒以下可原者,撫按以達于朝,期毋過夏月。輕者立遣,重者仍聽部裁,歲以為常。”帝報從之。已,條上省刑省罰各三十二事。帝稱善,優(yōu)詔褒納。自是刑獄大減。有內(nèi)堅殺人,逃匿禁中。丕揚奏捕,卒論戍。改左都御史。陳臺規(guī)三事,請專掌印、重巡方、久巡城,著為令。已,又言:“閭閻民瘼非郡邑莫濟,郡邑吏治非撫按監(jiān)司莫清。撫按監(jiān)司風化,非部院莫飭。請立約束頒天下,獎廉抑貪,共勵官箴。”帝咸優(yōu)詔報許。
二十二年,拜吏部尚書。丕揚挺勁不撓,百僚無敢以私干者,獨患中貴請謁。乃創(chuàng)為掣簽法,大選急選,悉聽其人自掣,請寄無所容。一時選人盛稱無私,然銓政自是一大變矣。二十三年,大計外吏。九江知府沈鐵嘗為衡州同知,發(fā)巡撫秦耀罪,江西提學僉事馬猶龍嘗為刑部主事,定御史祝大舟贓賄,遂為庇者所惡。考功郎蔣時馨黜之,丕揚不能察。及時馨為趙文炳所劾,丕揚力與辨雪。謂釁由丁此呂,此呂坐逮。丕揚又力詆沈思孝,于是思孝及員外郎岳元聲連章訐丕揚。丕揚請去甚力。其冬,帝以軍政故,貶兩京言官三十余人。丕揚猶在告,偕九卿力諫,弗納。已而帝惡大學士陳于陛論救,謫諸言官邊方。丕揚等復抗疏諫,帝益怒,盡除其名。
初,帝雖以夙望用丕揚,然不甚委信。有所推舉,率用其次。數(shù)請起廢,輒報罷。丕揚以志不行,已懷去志,及是杜門逾半歲。疏十三上,多不報。至四月,溫諭勉留,乃復起視事。主事趙學仕者,大學士志皋族弟也,坐事議調(diào),文選郎唐伯元輒注饒州通判。俄學仕復以前事被訐,給事中劉道亨因劾吏部附勢,語侵丕揚。博士周獻臣有所陳論,亦頗侵之。丕揚疑道亨受同官周孔教指,獻臣又孔教宗人,益疑之,復三疏乞休。最后貽書大學士張位,懇其擬旨允放。位如其言。丕揚聞,則大恚,謂位逐己,上疏詆位及道亨、孔教、獻臣、思孝甚力。帝得疏,不直丕揚。位亦疏辯求退,帝復詔慰留,而位同官陳于陛、沈一貫亦為位解。丕揚再被責讓,許馳傳去。
久之,起南京吏部尚書,辭不就。及吏部尚書李戴免,帝艱其代,以侍郎楊時喬攝之。時喬數(shù)請簡用尚書。帝終念丕揚廉直,三十六年九月,召起故官。屢辭,不允。明年四月始入都,年七十有八矣。三十八年大計外吏,黜陟咸當。又奏舉廉吏布政使汪可受、王佐、張偲等二十馀人,詔不次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