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姚善,字克一,安陸人。初姓李。洪武中由鄉舉歷祁門縣丞,同知廬州、重慶二府。三十年遷蘇州知府。初,太祖以吳俗奢僣,欲重繩以法,黠者更持短長相攻訐。善為政持大體,不為苛細,訟遂衰息,吳中大治。好折節下士,敬禮隱士王賓、韓奕、俞貞木、錢芹輩。以月朔會學宮,迎芹上座,請質經義。芹曰:“此非今所急也。”善悚然起問。芹乃授以一冊。視之,皆守御策。
時燕兵已南下,密結鎮、常、嘉、松四郡守,練民兵為備。薦芹于朝,署行軍斷事。善尋至京師。會朝廷以燕王上書貶齊泰、黃子澄于外,善言不當貶,遂復召二人。建文四年詔兼督蘇、松、常、鎮、嘉興五府兵勤王。兵未集,燕王已入京師。時子澄匿善所,約共航海起兵。善謝曰:“公,朝臣,當行收兵圖興復。善守土,與城存亡耳。”子澄去,善為麾下許千戶者縛以獻,不屈,死。年四十三。子節等四人俱戍配。
芹,字繼忠。少好奇節。元末,干諸將,不遇。洪武初,辟大都督府掾,從中山王出北平至大漠。還解職。家居二十年,甘貧樂道。以善薦起。從李景隆北行,遣入奏事。道病將卒,猶條上兵事。年七十三。
陳彥回,字士淵,莆田人。父立誠,為歸安縣丞,被誣論死。彥回謫戍云南,家人從者多道死。比至蜀,唯彥回與祖母郭在。會赦,又弗原,監送者憐而縱之。貧不能歸,依鄉人知縣黃積良,冒黃姓。久之,以閬中教諭嚴德政薦,授保寧訓導。考滿至京,召見以為平江知縣。逾年,太祖崩,彥回入臨。又以給事中楊維康薦,擢徵州知府。建文元年,以循良受上賞。祖母郭卒,當去,百姓走京師乞留。彥回衰纟至赴闕自陳,乞復姓。當彥回之戍云南也,其弟彥蒦亦戍遼東。至是,詔除彥蒦籍。連乞終喪,不許。葬郭徽城北十里北山之陽。時走墓下,哭甚哀。人目之曰“太守山”。嘗對百姓泣曰:“吾罪人也,向亡命冒他姓。以祖母存,恐陳首獲罪,隱忍二十年。今祖母沒,宜自請死。上特宥我,終當死報國耳。”燕兵逼京師,彥回糾義勇赴援。已而被擒,械至京,死之。
張彥方,龍泉人。初為給事中,以便養乞改樂平知縣。應詔勤王,帥所部抵湖口。被執,械至樂平斬之。梟其首譙樓。當署月,一蠅不集,經旬面如生。邑人竊葬之清白堂后。
同時以勤王死者,有松江同知,死尤烈云。同知姓名不可考,或曰周繼瑜也。勤王詔下,榜募義勇入援。極言大義,感動人心。并斥“靖難”兵乖恩悖道。械至京,磔于市。
贊曰:燕師之南向也,連敗二大將,其鋒蓋不可當。鐵鉉以書生竭力抗御于齊、魯之間,屢挫燕眾。設與耿、李易地而處,天下事固未可知矣。張昺、謝貴、葛誠圖燕于肘腋,而事不就。宋忠、馬宣東西繼敗,瞿能諸將垂勝戰亡,燕兵卒得長驅南下。而姚善、陳彥回之屬,欲以郡邑之甲奮拒于大勢已去之后,此黃鉞所謂“兵至江南,御之無及”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