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逢年,遂安人。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天啟四年,以編修典湖廣試,發策有“巨珰大蠹”語,且云“宇內豈無人焉?有薄士大夫而覓皋、夔、稷、契于黃衣閹尹之流者”。魏忠賢見之,怒,貶三秩調外。御史徐復陽希指劾之,削籍為民。
崇禎初,起原官,累遷禮部侍郎。十一年詔廷臣舉邊才,逢年以汪喬年應。未幾,擢禮部尚書,入閣輔政。其冬,刑科奏摘參未完疏,逢年以犯贓私者,人亡產絕,親戚坐累,幾同瓜蔓,遂輕擬以上。而帝意欲罪刑部尚書劉之鳳,責逢年疏忽。逢年引罪,即罷歸。
福王時,復原官,不召。魯王三召之,用其議,定稱魯監國。紹興破,王航海,逢年追不及,與方國安等降于我大清。已而以蠟丸書通閩,事泄被誅。
張四知者,費縣人。天啟二年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崇禎中,歷官禮部右侍郎。貌寢甚,嘗患惡瘍。十一年六月,廷推閣臣忽及之。給事中張淳劾其為祭酒時貪污狀,四知憤,帝前力辨,言己孤立,為廷臣所嫉。帝意頗動,薛國觀因力援之。明年五月與姚明恭、魏照乘俱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明恭,蘄水人。出趙興邦門,公論素不予。崇禎十一年,由詹事遷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給事中耿始然劾其與副都御史袁鯨比而為奸利,帝不聽。明年遂柄用。
照乘,滑人。天啟時,為吏部都給事中。崇禎十一年,歷官兵部侍郎。明年,國觀引入閣。
三人者,皆庸劣充位而已。四知加太子太保,進吏部尚書、武英殿。明恭加太子太保,進戶部尚書、文淵閣。照乘加太子少傅,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帝自即位,務抑言官,不欲以其言斥免大臣。彈章愈多,位愈固。四知秉政四載,為給事中馬嘉植,御史鄭昆貞、曹溶等所劾,帝皆不納,十五年六月始致仕。照乘亦四載,御史楊仁愿、徐殿臣、劉之渤相繼論劾,引疾去。明恭甫一載,鄉人詣闕訟之,請告歸。后四知降于我大清。
陳演,井研人。祖效,萬歷間以御史監征倭軍,卒于朝鮮,贈光祿卿。演登天啟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崇禎時,歷官少詹事,掌翰林院,直講筵。十三年正月,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
演庸才寡學,工結納。初入館,即與內侍通。莊烈帝簡用閣臣,每親發策,以所條對覘能否。其年四月,中官探得帝所欲問數事,密授演,條對獨稱旨,即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與謝升同入閣。明年,進禮部尚書,改文淵閣。十五年,以山東平盜功加太子少保,改戶部尚書、武英殿。被劾乞罷,優旨慰留。明年五月,周延儒去位,遂為首輔。尋以城守功,加太子太保。十七年正月考滿,加少保,改吏部尚書、建極殿。逾月罷政。再逾月,都城陷,遂及于難。
演為人既庸且刻。惡副都御史房可壯、河南道張煊不受屬,因會推閣臣讒于帝,可壯等六人俱下吏。王應熊召至,旋放還,演有力焉。
自延儒罷后,帝最倚信演。臺省附延儒者,盡趨演門。當是時,國勢累卵,中外舉知其不支。演無所籌畫,顧以賄聞。及李自成陷陜西,逼山西,廷議撤寧遠吳三桂兵入守山海關,策應京師。帝意亦然之,演持不可。后帝決計行之,三桂始用海船渡遼民入關,往返者再,而賊已陷宣、大矣。演懼不自安,引疾求罷。詔許之,賜道里費五十金,彩幣四表里,乘傳行。
演既謝事,薊遼總督王永吉上疏力詆其罪,請置之典刑,給事中汪惟效、孫承澤亦極論之。演入辭,謂佐理無狀,罪當死。帝怒曰:“汝一死不足蔽辜!”叱之去。演貲多,不能遽行。賊陷京師,與魏藻德等俱被執,系賊將劉宗敏營中。其日獻銀四萬,賊喜,不加刑。四月八日,已得釋。十二日,自成將東御三桂,慮諸大臣為后患,盡殺之。演亦遇害。
魏藻德,順天通州人。崇禎十三年舉進士。既殿試,帝思得異才,復召四十八人于文華殿,問:“今日內外交訌,何以報仇雪恥?”藻德即以“知恥”對,又自敘十一年守通州功。帝善之,擢置第一,授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