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親王從饗
洪武三年,定以皇伯考壽春王、王夫人劉氏為一壇;皇兄南昌王、霍丘王、下蔡王、安豐王、霍丘王夫人翟氏、安豐王夫人趙氏為一壇;皇兄蒙城王、盱眙王、臨淮王、臨淮王夫人劉氏為一壇,后定夫人皆改稱妃;皇侄寶應王、六安王、來安王、都梁王、英山王、山陽王、昭信王為一壇,凡一十九位。春夏于仁祖廟東廡,秋冬及歲除于德祖廟東廡,皇帝行初獻禮,時獻官詣神位分獻。四年,進親王于殿內東壁。九年,新太廟成,增祀蒙城王妃田氏、盱眙王妃唐氏。正德中,御史徐文華言:“族有成人而無后者,祭終兄弟之孫之身。諸王至今五六世矣,宜祧。”禮官議不可。嘉靖間,仍序列東廡。二十四年,新建太廟成,復進列東壁,罷分獻。萬歷十四年,太常卿裴應章言:“諸王本從祖祔食。今四祖之廟已祧,而諸王無所于祔,宜罷享,而祔之祧廟。”禮部言:“祧以藏毀廟之主,為祖非為孫。禮有祧,不聞有配祧者。請仍遵初制,序列東廡為近禮。”報可。
功臣配饗
洪武二年,享太廟,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得勝、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配。設青布幃六于太廟庭中,遣官分獻。俟皇帝亞獻將畢,行禮。每歲春秋享廟,則配食于仁祖廟之東廡。三年,定配享功臣常遇春以下凡八位。春夏于仁祖廟西廡,秋冬于德祖廟西廡,設位東向,遂罷幃次之設。更定三獻禮,皇帝初獻,時獻官即分詣行禮,不拜。四年,太祖謂中書省臣:“太廟之祭,以功臣配列廡間。今既定太廟合祭禮,朕以祖宗具在,使功臣故舊歿者得少依神靈,以同享祀,不獨朝廷宗廟盛典,亦以寓朕不忘功臣之心。”于是禮官議:“凡合祭時,為黃布幄殿,中祖考神位,旁設兩壁,以享親王及功臣,令大臣分獻。”制可。已而命去布幄。九年,新太廟成,以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俞通海、張德勝、胡大海、趙得勝、耿再成、桑世杰十二位配于西廡,罷廖永安。建文時,禮部侍郎宋禮言:“功臣自有雞籠山廟,請罷太廟配享。”帝以先帝所定,不從。且令候太廟享畢,別遣官即其廟祭之。洪熙元年,以張玉、朱能、姚廣孝配享太廟。遣張輔、朱勇、王通及尚寶少卿姚繼各祭其父。嘉靖九年,以廖道南言,罷姚廣孝。十年,以刑部郎中李瑜議,進劉基,位次六王。十六年,以武定侯郭勛奏,進其祖英。初,二廟功臣,位各以爵,及進基位公侯上,至是復令禮官議合二廟功臣敘爵。于是列英于桑世杰上,張玉、朱能于沐英下,基于世杰下。二十四年,進諸配位于新太廟西壁,罷分獻。萬歷十四年,太常卿裴應章言:“廟中列后在上,異姓之臣禮當別嫌。且至尊拜俯于下,諸臣之靈亦必不安。”命復改西廡,遣官分獻。天啟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言:“前代文臣皆有從祀。我朝不宜獨闕。”下禮部議,不行。
王國宗廟
洪武四年,禮部尚書陶凱等議定,王國宮垣內,左宗廟,右社稷。廟制,殿五間,寢殿如之,門三間。永樂八年,建秦愍王享堂,命視晉恭王制,加高一尺。因定享堂七間,廣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弘治十三年,寧王宸濠奏廟祀禮樂未有定式,乞頒賜遵守。禮部議:“洪武元年,學士宋濂等奏定諸王國祭祀禮樂,用清字,但有曲名,而無曲辭,請各王府稽考。于是靖江王長史具上樂章,且言四孟上旬及除夕五祭所用品物、俎豆、佾舞,禮節悉遵國初定制。”從之。嘉靖八年,秦王充翟言:“代懿王當祔廟,而自始封至今,已盈五廟之數,請定祧廟之制。”禮臣言:“親王祧廟,古制未聞,宜推太廟祧祔之禮而降殺之。始封居中,百世不遷,以下四世,親盡而祧。但諸侯無祧廟,祧主宜祔始祖之室,置櫝藏之,每歲暮則出祧主合祭。”詔如議。
群臣家廟
明初未有定制,權仿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禰四世神主,以四仲之月祭之,加臘月忌日之祭與歲時俗節之薦。其庶人得奉祖父母、父母之祀,已著為令。至時享于寢之禮,略同品官祠堂之制。堂三間,兩階三級,中外為兩門。堂設四龕,龕置一桌。高祖居西,以次而東,藏主櫝中。兩壁立柜,西藏遺書衣物,東藏祭器。旁親無后者,以其班附。庶人無祠堂,以二代神主置居室中間,無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