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冠(府西南。元冠州,直隸中書省。洪武三年降為縣,來屬。西北有衛河。又東有賈鎮堡,東北有清水鎮堡,俱嘉靖二十二年筑。)
臨清州(元臨清縣,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弘治二年升為州。(舊治在南,洪武二年徙治臨清閘。景泰元年又于閘東北三里筑城,徙治焉。會通河在城南,有衛河自西來會,至天津直沽入海,為北運河。)東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二:
丘(州西。元直隸東昌路。弘治二年改屬州。東南有衛河,又有漳河。)
館陶(州西南。元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屬東昌府,三年三月省,尋復置,仍屬東昌府。弘治二年改屬州。西有衛河,自元城縣流入。又西南有漳河。又西南有南館陶鎮巡檢司。)
高唐州(元直隸中書省。)洪武初,以州治高唐縣省入,來屬。(西有漯河,溢涸無常。又有馬頰河,一名舊黃河。)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三:
恩(州北。元恩州,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降為縣,來屬。西有故城。今治本許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於此。西北有衛河。東南有馬頰枯河。又高雞泊亦在縣西北。)
夏津(州西。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衛河。又東有馬頰故河。又西有裴家圈巡檢司。)
武城(州西北。西有衛河。東南有沙河。東北有甲馬營巡檢司。)
濮州(元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縣省入,來屬。(故城在東,景泰三年以河患遷於王村,即今治也。東南有故黃河,永樂中,河流由此入會通河,后堙。又西南有濮水,一名洪河。)東北距府二百里。領縣三:
范(州東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東南有故城,洪武二十五年圮於河,始遷今治。又東南有水保寨巡檢司。)
觀城(州西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又東有馬頰河,有黑羊山水自西北流入焉。)
朝城(州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故漯河。)
青州府(元益都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為青州府。領州一,縣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齊王府,永樂四年廢。十三年建漢王府,十五年遷於樂安。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南有云門山,與劈山連。西北有堯山。又西有九回山,北陽水出焉,亦曰澠水,經治嶺山麓,曰五龍口,下流經樂安縣,入巨淀。又有南陽水,源出縣西南石膏山,流經城北,又東北合北陽水。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壽光入海。又西南有顏神鎮,孝婦河出焉,入淄川縣界。有顏神鎮巡檢司,嘉靖三十七年筑城。鎮西南有青石關。)
臨淄(府西北。南有牛山。又有鼎足山,女水出焉,下流合北陽水。又有蒨山。又有南郊山,其下為天齊淵。城東有淄水,又西有澠水,又有系水,下流俱入時水。其時水自西南而東北,亦曰耏水,又有澅水流入焉,下流俱至樂安縣入海。南有淄河店巡檢司,后廢。)
博興(府西北。元博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小清河,有時水。)
高苑(府西北。東南有商山。西南有小清河。西北有田鎮巡檢司。后廢。)
樂安(府北。東北濱海,有鹽場。北有小清河。東有時水。又東南有淄水,又有北陽水,又有巨洋水,俱匯流於縣東北之高家港入海。港即古之馬車瀆也。有高家港巡檢司。又西北有樂安鎮巡檢司。又東北有塘頭寨,有百戶所駐焉。)
壽光(府東北。北濱海,有鹽場。西有淄水,又有北陽水。又東有巨洋水。又西北有清水泊,即古之鉅定湖也,其北接樂安縣之高家港。又東北有廣陵鎮巡檢司。)
昌樂(府東。元屬濰州,尋省,后復置,仍屬濰州。洪武初,改屬。西北有故城。洪武中,徙於今治。東南有方山,東丹水所出,北徑昌樂故城,西丹水流合焉,下流至壽光縣入於海。又南有白狼水,至濰縣入海。)
臨朐(府東。南有朐山,又有大峴山,上有穆陵關巡檢司。又東有沂山,一名東泰山,沭水、氵彌水俱發源於此。氵彌水,一名巨洋水,西合石溝水,至壽光入海。又東北有丹山,一名丸山,西丹河及白狼水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