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五臺(州東南。元臺州。洪武二年改為五臺縣。八年二月來屬。東北有五臺山,有清水河,東北流,合虒陽河,南入於滹沱。又東南有高洪口巡檢司。又東北有大谷口、飯仙山二巡檢司,后俱廢。)
繁峙(州東。元堅州。洪武二年改為繁峙縣。八年二月來屬。舊治在縣南,成化三年二月移治東義村。萬歷十四年十二月徙於河北之石龍崗。東北有秦戲山,滹沱河所出也,回環千三百七十里,至北直靜海縣入海。又北有茹越口、東北有北樓口、東有平刑嶺三巡檢司,后俱廢。又東有郎嶺關城,洪武十七年筑。)
崞(州西南。元崞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二月來屬。西南有崞山。東南有石鼓山,又有滹沱河。又西北有寧武關,有寧武守御千戶所,景泰元年置。又有八角守御千戶所,嘉靖三年八月置。又西南有蘆板寨巡檢司。又西北有楊武峪、吊橋嶺、胡峪北口三巡檢司。)
岢嵐州本岢嵐縣,洪武七年十月置。八年十一月升為州。(北有岢嵐山,其東為雪山。西南有嵐漪河,北有蔚汾水,下流俱入大河。又西北有岢嵐鎮巡檢司,后廢。又北有天澗堡隘,路通朔州。西北有于坑堡隘,又有洪谷堡隘,俱通保德州。)東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二:
嵐(州南少東。元嵐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南有黃尖山,蔚汾水所出。又北有二郎關、鹿徑嶺二巡檢司。)
興(州西南。元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十一月來屬。東北有石樓山。西濱大河,南有蔚汾水流入焉。又東有界河口、西南有孟家峪二巡檢司。)
保德州洪武七年降為縣。八年十一月屬岢嵐州。九年正月復升為州(西濱大河。東北有得馬水巡檢司,后廢。)東南距府五百里。
平陽府(元晉寧路,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改為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八。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臨汾(倚。西有姑射山。西南有平山,晉水、平水皆出於此,東流入於汾。)
襄陵(府西南。西南有三隥山。東有汾水,南有太平關,有巡檢司。)
洪洞(府北少東。東有九箕山。西有汾水。)
浮山(府東少南。西有浮山。北有澇水,東南有潏水,下流俱入汾。)
趙城(府北。元屬霍州。洪武三年改屬。西有羅云山,又有汾水、霍水,自東南流入焉。)
太平(府西南。元屬絳州。洪武二年改屬。東有汾水。)
岳陽(府東北。東有沁水,流入澤州界。北有澗水。又南有赤壁水,西北流,會澗水入汾河。)
曲沃(府南。元屬絳州。洪武二年改屬。南有紫金山,產銅。北有喬山。西有汾水。西南有澮水,下流入汾。)
翼城(府東南。元屬絳州。洪武二年改屬。東南有澮高山,產銅,下有灤泉。又東有烏嶺山,澮水出焉。)
汾西(府北,少西。西有青山,產鐵。東有汾水。)
蒲(府西北。元屬隰州。洪武二年改屬。西有第一河,西流入大河。東有張村岔巡檢司。)
靈石(府北。元屬霍州。萬歷二十三年五月改屬汾州府。四十三年還屬府。東有綿山,即介山也。城北有汾水,又東有谷水流入焉。又北有靈石口巡檢司。西南有陰地關,又有汾水關。)
蒲州(元河中府。)洪武二年改為蒲州,以州治河東縣省入。(中條山在東南,即雷首山也,又名首陽山,跨臨晉、聞喜、垣曲、平陸、芮城、安邑、夏縣、解州之境。又南有歷山。又大河自榆林折而南,經州城西,又經中條山麓,又折而東,謂之河曲。臨河有風陵關巡檢司。又東南有涑水,即絳水下流,又南有媯汭水,俱注於大河。)東北距府四百五十里。領縣五:
臨晉(州東北。東南有王官谷。西有大河。南有涑水。又西有吳王寨巡檢司。)
滎河(州北少東。大河在城西,汾水至此入河。)
猗氏(州東北。南有涑水。東南有鹽池。)
萬泉(州東北。南有介山。)
河津(州東北。西北有龍門山,夾河對峙,下有禹門渡巡檢司。汾水舊由滎河縣北睢丘入河,隆慶四年東徙,經縣西南葫蘆灘入河。)
解州洪武初,以州治解縣省入。(南有檀道山,又有石錐山。東南有白徑嶺。南濱大河。東有鹽池。西北又有女鹽池。東北有長樂鎮巡檢司。東南有鹽池巡檢司。)東北距府三百四十里。領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