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列傳第三十七◎幸臣
僧真容貌言吐,雅有士風。世祖嘗目送之,笑曰:"人何必計門戶,紀僧真常貴人所不及。"諸權要中,最被盼遇。除越騎校尉,余官如故。出為建武將軍,建康令。還除左右郎將,泰山太守。加先驅使。尋除前軍將軍,遭母喪,開冢得五色兩頭蛇。世祖崩,僧真號泣思慕。明帝以僧真歷朝驅使,建武元年,除游擊將軍,兼司農,待之如舊。欲令僧真治郡,僧真啟進其弟僧猛為鎮蠻護軍、晉熙太守。永泰元年,除司農卿。明帝崩,掌山陵事。出為廬陵長內史,年五十五,卒。
宋世道人楊法持,與太祖有舊。元徽末,宣傳密謀。升明中,以為僧正。建元初,罷道,為寧朔將軍,封州陵縣男,三百戶。二年,虜圍朐山,遣法持為軍主,領支軍救援。永明四年,坐役使將客,奪其鮭稟,削封。卒。
劉系宗,丹陽人也。少便書畫,為宋竟陵王誕子景粹侍書。誕舉兵廣陵,城內皆死,敕沈慶之赦系宗,以為東宮侍書。泰始中為主書,以寒官累遷至勛品。元徽初為奉朝請,兼中書通事舍人,員外郎。封始興南亭侯,食邑三百七十戶。帶秣陵令。
太祖廢蒼梧明旦,呼正直舍人虞整,醉不能起,系宗歡喜奉命。太祖曰:"今天地重開,是卿盡力之日。"使寫諸處分敕令及四方書疏。使主書十人書吏二十人配之,事皆稱旨。除羽林監,轉步兵校尉。仍除龍驤將軍,出為海鹽令。太祖即位,除龍驤將軍、建康令。永明元年,除寧朔將軍,令如故。尋轉右軍將軍、淮陵太守,兼中書通事舍人。母喪自解,起為寧朔將軍,復本職。
四年,白賊唐宇之起,宿衛兵東討,遣系宗隨軍慰勞,遍至遭賊郡縣。百姓被驅逼者,悉無所問,還復民伍。系宗還,上曰:"此段有征無戰,以時平蕩,百姓安怗,甚快也。"賜系宗錢帛。上欲修治白下城,難于動役。系宗啟謫役在東民丁隨宇之為逆者,上從之。后車駕講武,上履行白下城,曰:"劉系宗為國家得此一城。"
永明中,虜使書常令系宗題答,秘書書局皆隸之。再為少府,遷游擊將軍、魯郡太守。郁林即位,除驍騎將軍,仍除寧朔將軍、宣城太守。系宗久在朝省,閑于職事。明帝曰:"學士不堪治國,唯大讀書耳。一劉系宗足持如此輩五百人。"其重吏事如此。建武二年,卒官,年七十七。
茹法亮,吳興武康人也。宋大明中出身為小史,歷齋干扶侍。孝武末年作酒法,鞭罰過度,校獵江右,選白衣左右百八十人,皆面首富室,從至南州,得鞭者過半。法亮憂懼,因緣啟出家得為道人。明帝初罷道,結事阮佃夫,用為兗州刺史孟次陽典簽。累至太祖冠軍府行參軍。元徽初,除殿中將軍,為晉熙王郢州典簽,除長兼殿中御史。
世祖鎮盆城,須舊驅使人,法亮求留為上江州典簽,除南臺御史,帶松滋令。法亮便辟解事,善于承奉,稍見委信。從還石頭。建元初,度東宮主書。除奉朝請,補東宮通事舍人。世祖即位,仍為中書通事舍人。除員外郎,帶南濟陰太守。永明元年,除龍驤將軍。明年,詔曰:"茹法亮近在盆城,頻使銜命,內宣朝旨,外慰三軍。義勇齊奮,人百其氣。險阻艱難,心力俱盡。宜沾茅土,以甄忠績。"封望蔡縣男,食邑三百戶。轉給事中,羽林監。七年,除臨淮太守,轉竟陵王司徒中兵參軍。
巴東王子響于荊州殺僚佐,上遣軍西上,使法亮宣旨慰勞,安撫子響。法亮至江津,子響呼法亮,法亮疑畏不肯往。又求見傳詔,法亮又不遣。故子響怒,遣兵破尹略軍。事平,法亮至江陵,刑賞處分,皆稱敕斷決。軍還,上悔誅子響,法亮被責。少時,親任如舊。
郁林即位,除步兵校尉。延興元年,為前軍將軍。延昌殿為世祖陰室,藏諸御服。二少帝并居西殿,高宗即位住東齋,開陰室出世祖白紗帽防身刀,法亮歔欷流涕。除游擊將軍。高武舊人鮮有存者,法亮以主署文事,故不見疑,位任如故。永泰元年,王敬則事平,法亮復受敕宣慰。出法亮為大司農。中書勢利之職,法亮不樂去,固辭不受,既而代人已至,法亮垂涕而出。年六十四,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