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戚弢言,字魏亭,浙江德清人。父麟祥,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坐事戍寧古塔,弢言從,備艱苦。麟祥遣令歸就試,成雍正八年進士,除福建連江知縣,勤其官。乾隆初,赦流人,麟祥不得與,弢言深痛之。總督郝玉麟將入覲,弢言刺指血為書求赦父,詣玉麟乞代上,玉麟難之。弢言叩首持玉麟裾號泣,引佩刀欲自裁,玉麟乃許之。詣京師,以弢言書上,高宗憫之,赦麟祥。麟祥就弢言養連江,明年卒。弢言持喪還,哀甚,亦卒。
李敬躋,字翼茲,云南馬龍州人。父盛唐,雍正八年進士,官四川松茂道,以所部有罪坐監臨官,戍卜魁。卜魁距云南萬四千里,敬躋三往省。嘗遇暴水,喪其仆馬,徒步行,路人哀之,與之食,導使詣盛唐,盛唐輒令還侍祖母,迫使歸。敬躋成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授福建將樂知縣,計贖盛唐還。盛唐死戍所,敬躋遂發病,日嗚嗚而啼,未幾亦死。
卜魁有范杰者,與盛唐善,盛唐倚以居二十年,至是歸其喪。閩人吳阿玉嘗欲從敬躋之官,盛唐喪過京師,吳為送還云南。
張大觀,河南偃師人。乾隆二十六年秋,伊、洛水溢。灌偃師,民避水奎星樓上,大觀奉母亦登焉。水撼樓,樓傾,柱壓大觀手,臂折,奮入水求母。望母髻露水中,得之,負出水,攀樹以上,泳而求食以食母。水退,負母歸其室,即夕創重死。
同時有楊璞,與其弟奉母居。水至,弟以筏載其妻逃山上,母呼不應。璞棄妻子背襁母,浮水至神堤灘,或援之,得登。頃之,有婦抱子從水下,母遙望,呼曰:“吾婦與孫也!”拯之,皆不死。而弟乘筏即至山下,樹折壓筏沉,夫婦俱死。
又有蔡應泰,居母喪,柩在堂。水至,以繩系母柩,跪而負之,入水中疾駛,亦至神堤灘。村民以長鉤引至岸,舁以上。日暮,其妻、子亦得救。
張士仁,江南昆山人。六歲,母有疾,泣禱請代,母良愈。十三從父寢,仇伏榻下,露刃出。士仁呼父未應,手捍之,指欲墮,涕泣語仇請代,仇為感動,呼其父醒,曰:“爾有此子,吾不忍殺爾。”父惶遽,良久始定,與矢天日,釋怨。母喪盡禮,后母虐士仁,士仁孝敬無稍渝,后母亦感悟。火作,負父出,復入火負后母,后母抱幼子,幾不勝,風反得無恙。居父及后母喪如喪母,里或忤父母,必泣勸之,悔乃已。
潘瑂,浙江錢塘人。父出遠游,家遇火,母出篋令瑂負以行,及門回視,不見母,委篋復入,家人自火出,止瑂毋入,瑂不可,入與母俱死。瑂女兄珠姑嫁范氏,歸寧,亦在火中,家人欲掖以出,珠姑揮之曰:“汝男子,何可掖我!我從我母死耳。”火熄,瑂與母、姊三尸相環結,時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望。瑂聘妻王,家江干,聞喪來歸,事舅以孝聞。
劉希向,江南山陽人。火,其父入火中求先人木主遺像。希向自外歸,突火入,求其父不得,號而出;復入,火方盛,救者以為劉氏父子死矣。俄而墻圮,顧見庭樹下人影往來,乃爭入負其父出,左奉像,右握木主,希向牽父衣,額半焦矣。后數年,父病,希向為割股,良愈。希向年六十,病噎,其子亦割股,刀鈍,肉不決,剪之,乃下,然希向竟不瘳。
沈嗣綬,字森甫,江陰人。父翟鋆,湖北通判,咸豐二年死於寇。嗣綬奉母還,寇至,徙避江船,高不可攀,展被以其母登。至通州,轉徙山東、河南,結繩床舁母,步從之,千數百里,不去左右。未至蘭山,道遇寇。嗣綬涕泣乞免,寇感其孝,遣四騎護行。至蘭山,方閉城拒寇,嗣綬求入城,守者疑諜也,趣縛之,涕泣言其故,乃得釋。既,亦得官湖北,以母病不赴。侍養十六年,進湯藥,夜起,慮履聲驚母,雖嚴寒必跣。凡事婉曲稱母意,見者感嘆。
謝君澤,江蘇武進人。父祜曾,事母以孝聞。寇亂,為賊虜,君澤冒死依護。父齒豁,不能食,恒嚼以哺。賊欲戕之,則號泣乞代父死,賊首感動,并釋之。
馮福基,代州人。父焯,為安徽潛山天堂司巡檢。咸豐七年,寇至,福基年十四,匿母他所,藏利刃,計伺隙殺賊,不可得。日夜涕泣從至黃梅,市毒藥置飯中,斃賊十七,亦吞藥死。巡撫李續宜奏言:“福基以童穉之年,護母陷賊,計殺兇黨多人,從容就義。奇節至性,深可嘉愍!”被旨旌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