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十五年,入覲,以母老乞終養,允之。會浙江巡撫蔣攸銛疏劾鹽政弊混,命維甸按治。明年,召授軍機大臣。維甸疏陳母病,請寢前命,允其留籍侍養。十八年,丁母憂,遣江寧將軍奠醊。未幾,教匪林清謀逆,李文成據滑縣,奪情起署直隸總督,維甸自請馳赴軍營剿賊,會那彥成督師奏捷,允維甸回籍守制。二十年,卒於家。上以維甸忠誠清慎,深惜之,贈太子少保,謚勤襄,賜其子傳穆進士。
董教增,字益甫,江蘇上元人。乾隆四十五年,南巡,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五十一年,成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散館改吏部主事,累遷郎中。嘉慶四年,以道員發四川,明年,授按察使。峨眉、雷波二廳銅鉛各廠,毗連夷地。奸民與爭界,焚夷巢,倮夷糾涼山生番為變,教增率兵往,議者多主剿,教增不可,廉得漢奸構釁者十一人,夷匪首事者六人,集眾誅之,夷情帖然。仁宗以教增不煩兵力,而遠夷心服,諭獎有加。尋調貴州。九年,遷四川布政使。
十二年,擢安徽巡撫。寧國、池州、廣德各屬,舊有棚民,植雜糧為業。戶部慮妨民田,議遣回籍。教增言:“棚民既立室家,難復遷徙。且所種多隙壤,於民田無損,於民食有益,第約束之而已。”從之。又言:“徽、寧等府巨室,向有世仆,出戶已久,告訐頻仍,請嚴杜妄訟,凡世仆以現在是否服役為斷;其出戶及百年者,雖有據亦開豁為良。”得旨允行,著為例。
十五年,調陜西。興安七屬,舊食河東引鹽。乾隆間,課攤地丁,其后復歸商運。地介川、楚,土鹽侵礙,運艱費重,引課多虧。教增請循鳳翔例,改食花馬池鹽,引歸民運,課按丁攤,以恤商力。又榆林、綏德、吳堡、米脂四州縣,向食土鹽,官給票銷售。前撫方維甸請用部引,以二百斤為率,凡萬一千三百馀引,民力難勝。教增規復其舊,由州縣頒發小票,每票五十斤,民皆便之。時南山善后倚漢中知府嚴如熤,能盡其才,不拘文法,歲歉請賑,逾限破例,上陳得允。
十八年,調廣東。先是百齡銳意滅海寇,曾貽教增詩云:“嶺南一事君堪羨,殺賊歸來啖荔支。”既而張保仔就撫,教增報書曰:“詩應改一字為‘降’賊歸來也。”百齡愧之;至是承其后,諸降人桀驁,為閭閻害,懲治甚力,然未嘗妄殺。廣州府有死囚,值赦減等改軍而逃,獲之,論重辟,按察使持之堅,教增以律不當死,龂龂與辯,此囚卒免死。
二十二年,擢閩浙總督。先是海寇未平,禁商民造船高不得逾一丈八尺,小不任重載,難涉風濤,沿海多失業。教增以寇平已久,請免立禁限,以從民便,允之。福清武生林彌高者,健訟包糧,阻眾不納,邑令躬緝,為其黨邀奪,官役并傷,令文武往捕獲,彌高嗾其黨劫持,通縣抗徵。教增親鞫得彌高罪狀,立斬以徇,諸郡忄習懼,強宗悍族抗欠者,皆輸納如額。奏入,詔嘉其能。臨海民糾眾毆差,致釀大獄。巡撫楊頀坐褫職,命教增兼權浙撫,鞫治之。漳、泉兩郡多械斗殺人,官吏往往不能制。龍溪令姚瑩捕渠魁五人,杖斃之。巡撫疑其違制,教增曰:“刑亂國宜用重典。”優容之,悍俗稍戢。張保仔就撫后,改名寶,官至澎湖副將,時論猶指斥。教增責令捕盜,奔走海上,盜平而寶亦死。二十五年,入覲,乞病未允,道光元年,乃得請歸。二年,卒,賜恤,謚文恪。
教增有識量,強毅不阿。官四川時,力矯豪奢,崇節儉,宴集不設劇。總督勒保以春酒召,聞樂而返;亟撤樂,乃至,盡歡。嘗言“刻於己為儉,儉於人為刻”,時嘆為名言。
論曰:吳熊光忠讜任重,有大臣風。汪志伊、陳大文矜尚廉厲,或矯或偏。熊枚勤於民事,晚誚模棱。名位雖皆不終,要為當時佼佼。裘行簡、方維甸,名父之子,特被恩知。董教增有為有守,建樹閎達,蓋無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