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三十六年,命如滄州勘運河,疏請改低壩基殺水勢,疏下流引河,移捷地閘,裁曲就直,疏減河使順流達海,上從之。遷工部尚書,命南書房行走。命督濬北運河。三十七年,又命督濬永定、北運諸河,疏言:“治河不外疏筑,而筑不如疏。直省近水居民與水爭地,水退即占耕,升科筑埝。有司見不及遠,以為糧地自當防護,逼水為堤埝埝,水乃橫決為災。請敕所司,淀泊毋得報墾升科,橫加堤埝,使水有所歸。”上降旨嚴禁。
三十八年四月,曰修病噎乞歸,上以“錢陳群嘗病此,以老許其歸;今曰修方六十,不當如陳群之引退。”賜詩慰之,屢遣存問,御醫視疾。旋加太子少傅。卒,謚文達。子行簡,自有傳。
吳紹詩,字二南,山東海豐人。諸生。雍正二年,世宗命京官主事以上、外官知縣以上,舉品行才猷備任使,即親戚子弟不必引避。時紹詩世父象寬官湖北黃梅知縣,遂以紹詩應詔,引見,分刑部學習。十二年,授七品小京官。乾隆初,累遷至郎中。外擢甘肅鞏昌知府,遷陜西督糧道。總督永常劾紹詩采兵米侵帑,奪職,下巡撫鍾音鞫治。紹詩以市米貴賤不齊,為中價具報,非侵帑。狀聞,發軍臺效力,以母病許贖。
二十二年,高宗南巡,紹詩迎蹕。起貴州督糧道。遷云南按察使。調甘肅按察使,就遷布政使。疏言寧夏駐防將軍以下官祿應給粳米,請改徵諸民應納粟米石者,改交粳米七斗,上命寧夏駐防官祿如涼州、莊浪例,改折價。又疏鎮番縣柳林湖招墾地,請如安西瓜州屯田例,升科納賦,較前此徵租歲計有盈,且民戶世業,俾可盡心耕耨,下總督楊應琚等議行。甘、涼諸縣旱,紹詩復疏言張掖、永昌、鎮番、碾伯、高臺五縣舊無城,撫彝廳、隆德、涇州城已損壞,請以時修筑,使饑民就工授食,下巡撫常鈞議行。旋以憂歸,三十一年,服除,擢刑部侍郎。
出為江西巡撫。以南昌、九江二衛屯田租過重,贛州、袁州、鉛山三衛所租重而田缺,疏請減租,下總督高晉詳勘量減。上猶產鐵砂,民爭取滋事,疏請募民淘采,募商設廠收镕,為之條例。九江關監督舒善、建昌府知府黃肇隆皆以不職為上聞,責紹詩不先事論劾,部議奪職,命寬之。三十四年,召為刑部尚書,未上,調禮部尚書。是歲南昌等縣被水,十月,紹詩將受代,始奏請緩徵。上諭曰:“災地收薄,小民豈能復事輸將?紹詩遷延不問,直至開徵將及一月,始以一奏塞責。現雖傳諭停緩,急公者納糧不免拮據,疲窘者徒受催科之累。此皆紹詩全不知以民事為重有以誤之也。紹詩累經部議降革,并從寬留任。此則玩視民瘼,難復曲貸。”因命奪職。
三十五年,起刑部郎中,三十六年,擢侍郎。皇太后八十萬壽,列香山九老,賜以宴賚。三十七年,調吏部侍郎。三十九年,乞致仕。四十一年,上東巡,迎蹕,加尚書銜。卒,年七十八,謚恭定。子垣、壇。
垣,自舉人入貲授兵部郎中,三十五年,特命調刑部。三十六年,紹詩為侍郎,上以垣本特調,命毋回避。三十七年,弟壇為侍郎,乃調吏部。遷監察御史,以憂歸。服除,補原官。遷給事中。以弟壇為巡撫,例不為言官,署吏部郎中。壇卒,復為給事中。五遷為吏部侍郎。四十九年,外授廣西巡撫。五十年,入覲,與千叟宴。調湖北巡撫。江夏等州縣旱,疏請緩徵平糶,募商赴四川買米。五十一年,卒,上賜恤,猶獎其實心治災賑也。
壇,二十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再遷郎中。三十一年,紹詩為侍郎,上以壇治事明敏,毋回避。三十二年,超授江蘇按察使,就遷布政使。江寧、蘇州兩布政所屬,互支官俸兵米,壇疏請更定;江蘇賦重甲諸行省,每遇奏銷,款目繁複,壇疏請分別總案、專案,以便察覈:皆議行。三十七年,內擢刑部侍郎。三十九年,太監高云從以泄道府記載誅,京朝諸臣從問消息者皆奪職,壇亦與。上謂:“不意壇竟至於此!念其練習刑名,廢棄可惜。左授刑部主事。”遷郎中。四十四年,授江南河庫道,遷江蘇布政使。四十五年,擢巡撫。疏言:“吳縣舊有公田萬二千五百畝,銀漕外歲納租息佐轉漕,逋租甚鉅。以非正賦,遇蠲免不得與。請并予豁除,災歉隨賦蠲緩。”又疏言:“江、河險處設救生船五十六,今裁存二十八。請增募四十,分泊京口、瓜州、金山諸處。”并從之。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