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八年夏,旱,應詔陳言,請省刑薄稅。略謂:“古者罪人不孥,今一事牽連佐證,或數人,或數十人。往往本犯尚未審明,而被累致死者已多。且或遲至七八年尚未結案,遂致力穡供稅之人,拋家失業。請敕部嚴禁。百姓之財,不過取之田畝。今正月已開徵,舊稅之逋甫償,新歲之田未種,錢糧從何辦納?請敕部酌議。自后徵賦,緩待夏秋。”下戶、刑二部議。刑部議,承審強盜、人命重案,限一年速結,不得牽累無辜,督撫及承審官隱漏遲延皆有罰。戶部議,春季兵餉不能待至夏秋,仍舊例便。得旨,俟國用充足,戶部奏請更定。戶部吏陳一魁冒領清苑等縣錢糧事發,溥言:“錢糧者百姓之脂膏也,其已輸在官,則朝廷之帑藏也。若任胥吏侵盜,職掌謂何?請嚴定所司處分,懲前毖后。”擢刑部尚書。十年,拜文華殿大學士。疏言:“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米麥豐收,穀價每斗值銀三四分。當此豐稔之時,宜廣積貯,以備兇年。”
先是,溥以衰病累疏乞休,上曰:“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自吳三桂反,軍事旁午,乃不敢復言。十四年,建儲禮成,內閣議恩赦,滿大臣以八旗逃人應不赦,溥不可,遂兩議以進。詔下閣臣畫一奏聞,有謂當從滿大臣議者,溥持之力,仍以兩議進,上卒從之。十七年,福建平,溥以年屆七十,復申前請,上仍慰留。二十一年秋,詔許致仕,遣官護行馳驛如故事。比將歸,詣闕謝,賜游西苑,內侍攜酒果,所至坐飲三爵。臨發,疏請清心省事,與民休息,言甚切,溫旨報聞。賜御制詩及“適志東山”篆章,命講官牛鈕、陳廷敬傳諭曰:“朕聞山東仕於朝者,彼此援引,造為議論,務有濟於私,又居鄉多擾害地方,朕審知其弊。馮溥久居禁密,可教訓子孫,務為安靜。”太宗實錄成,加太子太傅。三十年,卒,年八十三,謚文毅。
溥居京師,辟萬柳堂,與諸名士觴詠其中。性愛才,聞賢能,輒大書姓名於座隅,備薦擢。一時士論歸之。
王熙,字子雍,順天宛平人。父崇簡,明崇禎十六年進士。順治三年,以順天學政曹溶薦,補選庶吉士,授檢討。累遷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嘗疏請賜血卩明季殉難范景文、蔡懋德等二十八人,又議帝王廟罷宋臣潘美、張浚從祀,北岳移祀渾源,皆用其議。十八年,引疾解職。康熙十七年,卒,謚文貞。
熙,順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累遷右春坊諭德。召直南苑。譯大學衍義,充日講官,進講稱旨。累擢弘文院學士。時崇簡方任國史院學士,上曰:“父子同官,古今所罕。以爾誠恪,特加此恩。”十五年,擢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考滿,加尚書銜。時崇簡為尚書,父子復同官。十八年正月,上大漸,召熙至養心殿撰遺詔,熙伏地飲泣,筆不能下,上諭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條以進。尋奏移乾清門撰擬,進呈者三,皆報可。是夕上崩,圣祖嗣位,熙改兼弘文院學士。
康熙五年,遷左都御史。時三藩擁兵逾制,吳三桂尤崛強,擅署官吏,浸驕蹇,萌異志。子應熊,以尚主居京師,多聚奸人,散金錢,交通四方。熙首疏請裁兵減餉,略言:“直省錢糧,半為云、貴、湖廣兵餉所耗。就云、貴言,藩下官兵歲需俸餉三百馀萬,本省賦稅不足供什一,勢難經久。臣以為滇、黔已平,綠旗額兵亟宜汰減,即藩下馀丁,亦宜散遣屯種,則勢分而餉亦裕。”復疏言:“閩、廣、江西、湖廣等省官吏,挾貲貿易,與民爭利。或指稱藩下,依勢橫行。宜飭嚴禁。”又言:“近例招民百家送至盛京,得授知縣。不肖奸人,借資為市,貽害地方,宜改給散秩。現任官吏捐輸銀米,博取議敘,名出私橐,實取諸民,宜一切報罷。”上俱從之。
七年夏,旱,金星晝見,詔求直言。熙疏言:“世祖章皇帝精勤圖治,諸曹政務,皆經詳定。數年來有因言官條奏改易者,有因各部院題請更張者,有會議興革者,則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輕重。請敕部院諸司詳察現行事例,有因變法而滋弊者,悉遵舊制更正。其有從新例便者,亦條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畫一。”上命各部院條議,遵舊制,刪繁例,凡數十事。遷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