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初,御史劉安國請察隱占田畝,州縣利有升敘,多捏報累民。元文力言其弊,謂名為加稅,實耗糧戶。請飭督撫檢舉,復條列近時督撫四弊。時部例捐納官到任三年后稱職者,具題升轉;不稱職者,罷之。既,復令捐銀者免其具題,又生員得捐納歲貢。元文言捐納事例,系一時權宜,請於收復滇南之日,降詔停止,言甚剴切。
云南平,告廟肆赦,廷臣多稱頌功德。元文獨言:“圣人作易,於泰、豐、既濟諸卦,垂戒尤切。景運方新,原皇上倍切咨儆。兼諭大小臣工,洗心滌慮,毗贊大業。勿狃目前之淺圖,務培國家之元氣。振紀綱以崇大體,核名實以課吏材,崇清議以定國是,厲廉恥以正人心,端教化以圖治本,抑營競以儆官邪,敦節儉以厚風俗,正名分以絕奸萌,并當今急務。”上俞之。
時方嚴窩逃之禁,杭州將軍馬哈達以民間多匿逃人,請自句攝,勿移有司。元文曰:“是重擾民也。無已,當令督撫會同將軍行之。”京師奸人,多掠平民賣旗下,官吏豫印空契給之,屢發覺,元文疏請禁止。又八旗家人投水、自經,報部者歲及千人,疏請嚴定處分。上俱從之。京察計典罷官者,謀入貲捐復,元文力持不可,遂罷議。先后疏劾福建總督姚啟圣縱恣譎詐,杭州副都統高國相縱兵虐民,兩淮巡鹽御史堪泰徇庇貪官,御史蕭鳴鳳居喪蔑禮,俱讞鞫得實,惟啟圣辨釋。二十二年,以會推湖北按察使,坐所舉不實,鐫三秩調用。尋命專領史局。二十七年,復代其兄乾學為左都御史,遷刑部尚書,調戶部。二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掌翰林院事。
上南巡,幸蘇州,以江南浮糧太重,有旨詢戶部。元文考宋、元以來舊額官田、民田始末及前明歷代詔書以聞。元文在內閣,上復諭及之,元文頓首曰:“圣明及此,三吳之福也。”因下九卿議,有力尼之者,事遂寢。
元文兄乾學,豪放,頗招權利,坐論罷;而元文謹禮法,門庭肅然。二十九年,兩江總督傅拉塔劾乾學子侄交結巡撫洪之杰,招權競利,詞連元文,上置不問,予元文休致回籍。舟過臨清,關吏大索,僅圖書數千卷,光祿饌金三百而已。家居一年卒。乾學自有傳。
弟秉義,字彥和,舉康熙十二年進士第三,授編修,遷右中允。乞假歸。乾學卒,召補原官。累遷吏部侍郎。命偕刑部侍郎綏色克如陜西,讞糧鹽道黃明受賄,擬罪失當,左遷詹事。擢內閱學士,乞歸。上南巡,賜御書“恭謹老成”榜額。五十年,卒。
論曰:康熙初葉,主少國疑,滿、漢未協,四輔臣之專恣,三藩之變亂,中國臺灣海寇之趒蕩,措置偶乖,皆足以動搖國本。霨、廷銓、立德、溥當多事之日,百計匡襄;熙預顧命,參軍謀;正治等入閣,值事定后,從容密勿,隨事納忠;伊桑阿、阿蘭泰推誠布公,受知尤深。康熙之政,視成、宣、文、景駕而上之,諸臣與有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