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三十七年,與伊桑阿俱以年老善忘奏解閣務,上曰:“大學士重任,必平坦雍和、任事謹慎者方為稱職。至於記事,可令學士任之。”明年,卒。方病劇,上欲臨視,遣皇子先往,而阿蘭泰已卒。上為輟朝一日,遣皇子及內大臣奠醊,贈太子太保,加贈少保,謚文清。
阿蘭泰操行清謹,處政府遠權勢,人莫敢干以私,以是為上所重。后上與大學士論內閣舊臣,稱阿蘭泰能強記,且善治事云。
子富寧安,初襲其從祖尼哈納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自侍衛歷官正黃旗漢軍都統,改授左都御史,遷吏部尚書。富寧安內行修篤,事親至孝,圣祖亟稱之,又嘗諭廷臣曰:“富寧安自武員擢用,人皆稱其操守,是以授為吏部尚書。今部院中欲求清官甚難,當於初為筆帖式時,即念日后擢用,可為國家大臣,自立品行也。”
五十四年,策妄阿喇布坦侵哈密,命富寧安赴西寧視師,許以便宜調遣。賊旋遁,詔緩進兵,回駐肅州,經理糧馬。五十六年,授靖逆將軍,駐軍巴里坤,與將軍傅爾丹等分路規賊。旋率兵襲擊厄魯特邊境,進屯烏魯木齊,屢敗賊。五十九年,進兵烏蘭烏蘇,遣侍衛哲爾德等分道襲擊,斬獲甚眾;別遣散秩大臣阿喇納等諭降辟展回人,進擊吐魯番,降其酋長,獲駝馬無算。時策妄阿喇布坦挾所屬吐魯番回人偕徙,中道多遁歸,命富寧安收撫其眾。未幾,賊復來犯,遣將援剿,自率兵進駐伊勒布爾和碩,調遣策應。會阿喇納連敗賊,竄走,乃還駐巴里坤。六十一年,疏言:“嘉峪關外、布隆吉爾之西,為古瓜、沙、敦煌地。昔吐魯番建城屯種,遺址猶存,若駐兵屯牧,設總兵官一人統之,可扼黨色爾騰之路。”又請專遣大臣領屯田糧儲及牧駝運糧事,上可其奏。
世宗即位,授武英殿大學士,管軍務如故。雍正四年,還朝,賜御用冠服、雙眼花翎、黃轡鞍馬,并諭王大臣:“富寧安端方廉潔,年來領兵將軍聲名無出其右者。”授世襲侯爵。尋進一等侯,加太子太傅,署西安將軍。六年,坐事奪爵,仍留大學士任。是年卒於西安,謚文恭,與父阿蘭泰同祀賢良祠。
徐元文,字公肅,江西昆山人。初冒姓陸,通籍后復姓。少沉潛好學,與兄乾學、弟秉義有聲於時,稱為“三徐”。
元文舉順治十六年進士第一,世祖召見乾清門,還啟皇太后曰:“今歲得一佳狀元。”賜冠帶、蟒服,授翰林院修撰。從幸南苑,賜乘御馬。嘗奉命撰孚齋說,孚齋,世祖讀書所也,上覽之稱善,命刊行。康熙初,江南逋賦獄起,元文名麗籍中,坐謫鑾儀衛經歷,事白,復原官。丁父憂,居喪行古禮。起補國史院修撰,累遷國子監祭酒,充經筵講官。
元文閒雅方重,音吐宏暢,進講輒稱旨。元文疏請“敕直省學臣間歲一舉優生,鄉試仍復副榜額,俱送監肄業”。并著為令。復請永停納粟,章下所司。居國學四年,端士習,正文體,條教大飭。其后上語閣臣:“徐元文為祭酒,規條嚴肅。滿洲子弟不率教者,輒加撻責,咸敬憚之,后人不能及也。”十三年,遷內閣學士,改翰林院掌院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教習庶吉士。
先是熊賜履在講筵,累稱說孔、孟、程、朱之道,上欲博覽前代得失之由,命詞臣以通鑒與四書參講。元文因取朱子綱目,擇其事之系主德、裨治道者,采取先儒之說,參以臆斷,演繹發揮,按期進講。尋以母憂歸。十八年,特召監修明史,疏請徵求遺書,薦李清、黃宗羲、曹溶、汪懋麟、黃虞稷、姜宸英、萬言等,徵入史館,不至者,錄所著書以上。尋補內閣學士。時有議遣大臣巡方者,元文言於閣中曰:“巡方向遣御史,以有臺長約束,故僨事者鮮。若遣大臣,或妄作威福,誰能禁之?”因入告,事得寢。
明年,擢左都御史。會師下云南,吳三桂之徒多率眾歸附,耗餉不貲。元文疏言:“三桂遺孽,旦夕伏誅。凡脅從之眾,恩許自新。若仍留本土,既非永久之規;移調他方,亦多遷徙之費。統以別將,則猜疑未化,終涉危嫌;攝之歸旗,則放恣既久,猝難約束。請以武職及入伍者,與綠旗一體錄用。馀俱分遣為民,以裕餉需。至耿精忠、尚之信、孫延齡舊隸將弁,尤宜解散,勿仍藩旗名目。”又請“革三藩虐政,在粵者五:曰鹽埠,曰渡稅,曰總店,曰市舶,曰魚課;在閩者四:曰鹽稅,曰報船,曰冒擾驛夫,曰牙行渡稅;在滇者四:曰勛莊,曰圈田,曰礦廠,曰冗兵。”疏入,俱下所司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