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四年,王馀眛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馀眛後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馀眛之子僚為王。【集解】:吳越春秋曰“王僚,夷眛子”,與史記同。【索隱】:此文以為馀眛子,公羊傳以為壽夢庶子也。
王僚二年,【索隱】:計僚元年當昭十六年。比二年,公子光亡王舟,事在昭十七年左傳。公子光伐楚,【集解】:徐廣曰:“世本云夷眛生光。”敗而亡王舟。光懼,襲楚,復得王舟而還。【集解】:左傳曰舟名“馀皇”。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來饹,公子光客之。【索隱】:左傳昭二十年曰:“伍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于。杜預曰:州于,吳子僚也。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讎,不可從也。’員曰:‘彼將有他志,余姑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見鱄設諸焉,而耕於鄙。”是謂客禮以接待也。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索隱】:此文以為諸樊子,系本以為夷眛子。常以為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
八年,吳使公子光伐楚,敗楚師,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歸。因北伐,敗陳、蔡之師。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鍾離。【集解】:服虔曰:“鍾離,州來西邑也。”【索隱】:昭二十四年經曰:“冬,吳滅巢。”左傳曰:“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撫人而勞之,吳不動而速之。’吳人踵楚,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乃還也。”地理志居巢屬廬江,鍾離屬九江。應劭曰“鍾離子之國也”。初,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索隱左傳無其事。二女家怒相滅,兩國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取兩都而去。【正義】:兩都即鍾離、居巢。
伍子胥之初奔吳,說吳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為僇於楚,欲自報其仇耳。未見其利。”於是伍員知光有他志,【集解】:服虔曰:“欲取國。”乃求勇士專諸,【集解】:賈逵曰:“吳勇士。”【索隱】:專或作“剸”。左傳作“鱄設諸”。刺客傳曰“諸,棠邑人也”。【正義】:吳越春秋云:“專諸,豐邑人。伍子胥初亡楚如吳時,遇之於途,專諸方與人斗,甚不可當,其妻呼,還。子胥怪而問其狀。專諸曰:‘夫屈一人之下,必申萬人之上。’胥因而相之,雄貌,深目,侈口,熊背,知其勇士。”見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於野,以待專諸之事。【索隱】:依左傳即上五年“公子光客之”是也。事合記於五年,不應略彼而更具於此也。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索隱】:昭二十六年春秋經書“楚子居卒”是也。按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合在僚十一年。十三年春,吳欲因楚喪而伐之,【索隱】:據表及左氏傳止合有十二年,事并見昭二十七年左傳也。使公子蓋馀、燭庸【集解】:賈逵曰:“二公子皆吳王僚之弟。”【索隱】:春秋作“掩馀”,史記并作“蓋馀”,義同而字異。或者謂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賈逵及杜預及刺客傳皆云“二公子,王僚母弟”。而昭二十三年左傳曰“光帥右,掩馀帥左”,杜注彼則云“掩馀,吳王壽夢子”。又系族譜亦云“二公子并壽夢子”。若依公羊,僚為壽夢子,則與系族譜合也。以兵圍楚之六、灊。【集解】:杜預曰:“灊在廬江六縣西南。”使季札於晉,以觀諸侯之變。【集解】:服虔曰:“察彊弱。”楚發兵絕吳兵後,吳兵不得還。於是吳公子光曰:“此時不可失也。”【集解】:賈逵曰:“時,言可殺王時也。”告專諸曰:“不索何獲!【集解】:服虔曰:“不索當何時得也。”我真王嗣,當立,吾欲求之。季子雖至,不吾廢也。”【集解】:王肅曰:“聘晉還至也。”專諸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集解】:服虔曰:“母老子弱,專諸讬其母子於光也。”王肅曰:“專諸言王母老子弱也。”【索隱】:依王肅解,與史記同,於理無失。服虔、杜預見左傳下文云“我,爾身也,以其子為卿”,遂強解“是無若我何”猶言“我無若是何”,語不近情,過為迂回,非也。而兩公子將兵攻楚,楚絕其路。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柰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集解】:服虔曰:“言我身猶爾身也。”四月丙子,【索隱】:春秋經唯言“夏四月”,左傳亦無“丙子”,當別有按據,不知出何書也。光伏甲士於窟室,【集解】:杜預曰:“掘地為室也。”而謁王僚飲。【索隱】:謁,請也。本或作“請”也。王僚使兵陳於道,自王宮至光之家,門階戶席,皆王僚之親也,人夾持鈹。【集解】:音披。【索隱】:音披。劉逵注吳都賦“鈹,兩刃小刀”。公子光詳為【索隱】:上音陽,下如字。左傳曰“光偽足疾”,詳即偽也。或讀此“為”字音“偽”,非也。豈詳偽重言邪?足疾,入于窟室,【集解】:杜預曰:“恐難作,王黨殺己,素避之也。”使專諸置匕首【索隱】:劉氏曰:“匕首,短劍也。”按:鹽鐵論以為長尺八寸。通俗文云“其頭類匕,故曰匕首也”。於炙魚之中以進食。【集解】:服虔曰:“全魚炙也。”手匕首刺王僚,鈹交於匈,【集解】:賈逵曰:“交專諸匈也。”遂弒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闔廬乃以專諸子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