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集解】:孔安國曰:“周公既致政成王,恐其怠忽,故以君臣立政為戒也。”以便百姓。百姓說。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集解】:徐廣曰:“衛世家云管叔欲襲成周,然則或說尚書者不以成周為洛陽乎?諸侯年表敘曰‘齊、晉、楚、秦,其在成周,微之甚也’。”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正義】:括地志云:“周公墓在雍州咸陽北十三里畢原上。”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風雷,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索隱】:據尚書,武王崩後有此雷風之異。今此言周公卒後更有暴風之變,始開金縢之書,當不然也。蓋由史遷不見古文尚書,故說乖誤。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集解】:徐廣曰:“一作‘簡’。”骃案:孔安國曰“所藏請命策書本也”。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集解】:孔安國曰:“二公倡王啟之,故先見書也。史百執事皆從周公請命者。”鄭玄曰:“問者,問審然否也。”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執書以泣,集解鄭玄曰:“泣者,傷周公忠孝如是而無知之者。”曰:“自今後其無繆卜乎!【集解】:孔安國曰:“本欲敬卜吉兇,今天意可知,故止。”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國家禮亦宜之。”【集解】:王肅曰:“亦宜襃有德也。”【正義】:孔安國云:“周公以成王未寤,故留東未還。成王改過自新,遣使者逆之,亦國家禮有德之宜也。”王、孔二說非也。按:言成王以開金縢之書,知天風雷以彰周公之德,故成王亦設郊天之禮以迎,我國家先祖配食之禮亦當宜之,故成王出郊,天乃雨反風也。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集解】:孔安國曰:“郊,以玉幣謝天也。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也。”馬融曰:“反風,風還反也。”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集解】:徐廣曰:“筑,拾也。”骃案:馬融曰“禾為木所偃者,起其木,拾其下禾,乃無所失亡也”。歲則大孰。於是成王乃命魯得郊【集解】:禮記曰:“魯君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祭文王。【集解】:禮記曰:“諸侯不得祖天子。”鄭玄曰:“魯以周公之故,立文王之廟也。”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襃周公之德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索隱】:周公元子就封於魯,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其馀食小國者六人,凡、蔣、邢、茅、胙、祭也。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集解】:徐廣曰:“一本云‘政不簡不行,不行不樂,不樂則不平易;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又一本云‘夫民不簡不易;有近乎簡易,民必歸之’。”【索隱】:言為政簡易者,民必附近之。近謂親近也。
伯禽即位之後,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興反。【集解】:孔安國曰:“淮浦之夷,徐州之戎,并起為寇。”於是伯禽率師伐之於肸,作肸誓,【集解】:徐廣曰:“肸,一作‘鮮’,一作‘狝’。”骃案:尚書作“粊”。孔安國曰“魯東郊之地名也”。【索隱】:尚書作“費誓”。徐廣云一作“鮮”,一作“狝”。按:尚書大傳見作“鮮誓”,鮮誓即肸誓,古今字異,義亦變也。鮮,狝也。言於肸地誓眾,因行狝田之禮,以取鮮獸而祭,故字或作“鮮”,或作“狝”。孔安國云“費,魯東郊地名”,即魯卿季氏之費邑地也。曰:“陳爾甲胄,無敢不善。無敢傷牿。【正義】:古毒反。牿,牛馬牢也。令臣無傷其牢,恐牛馬逸。馬牛其風,臣妾逋逃,【集解】:鄭玄曰:“風,走逸。臣妾,廝役之屬也。”勿敢越逐,敬【集解】:徐廣曰:“一作‘振’。”復之。【集解】:孔安國曰:“勿敢棄越壘伍而求逐也。眾人有得佚馬牛,逃臣妾,皆敬還。”無敢寇攘,逾墻垣。【集解】:鄭玄曰:“寇,劫取也。因其失亡曰‘攘’。”魯人三郊三隧,【集解】:王肅曰:“邑外曰郊,郊外曰隧。不言四者,東郊留守,故言三也。”歭爾芻茭、糗糧、楨榦,【集解】:孔安國曰:“皆當儲歭汝糧,使足食;多積芻茭,供軍牛馬。”馬融曰:“楨、榦皆筑具,楨在前,榦在兩旁。”【正義】:糗,去九反。楨音貞。無敢不逮。我甲戌筑而征徐戎,【集解】:孔安國曰:“甲戌日當筑攻敵壘距堙之屬。”無敢不及,有大刑。”【集解】:馬融曰:“大刑,死刑。”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