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杜誼字漢臣,臺州黃巖人。事父母至孝。父剛嚴,誼獨失愛,惴惴不自容,伺顏色而后進。繼喪父母,號慟晝夜不絕,勺水不入口者累日。卜葬,徒跣負土為墳,往來十余里,日渡塘澗,泥水沒骭,雖大雨雪未嘗少止。手足皸裂血流,以漆涂之。每覆一畚,必三繞墳號而后去。既葬,遂茇舍墓旁,負土終喪,人往視之,輒遣去。日一飯,不葷。雖虎狼交于墓側,誼泰然無所畏。明年,吳越大水,山皆發洚,推巨石走十數里。臺州山最高而水又夜至,旁山之民,居廬、墓田、畜牧漂壞者甚眾,而獨不及誼。邑人狀其事以聞,詔書嘉獎。
事族父衍甚謹,衍愛之均諸子。以祖垂象蔭入官,至贊善大夫。嘗知永城縣,歲捐奉錢三十萬,以收瘞汴渠之溺死者凡四十余。又出奉錢率其下新文宣王廟,兩旁為學舍數十區,旦夕講學于其堂。永城父老稱誼之政為不可及。
誼生平敦厚,尚信義,有大志,家貧,不恤有無,常推以濟親友。后通判梓州,卒。子揆才十六歲,哭誼墓旁卒。
姚宗明,河中永樂人也。其十世祖棲云。當唐貞元中,調卒戍邊,棲云之父語其兄曰:"兄嗣未立,可無往。某幸有子,請代兄行。"遂戰沒塞上。時棲云方三歲,其母再嫁,棲云養于伯母。既長,事伯母如其母,伯母亡,棲云葬之。又招魂葬其父,痛其父死于邊,乃廬于墓次,終身哀慕不衰。縣令蘇轍以俸錢買地,開阡刻石表之。河中尹渾瑊上其事,詔加優賜,表其門,名其鄉曰孝悌,社曰節義,里曰敬愛。
棲云生岳,岳生君儒,君儒生師正。自岳至師正,四世廬墓。五世孫曰厚,六世曰雅,七世曰文,八世曰敬真,九世曰直,十世曰宗明。當慶歷初,有司以姚氏十世同居聞于朝,仁宗詔復其家。十一世孫用和,十二世孫士明,十三世孫德。自宗明至德又三世,自慶歷以后又五十余年,而其家孝睦不替。
姚氏世為農,無為學者。家不甚富,有田數十頃,聚族百余人。子孫躬事農桑,僅給衣食,歷三百余年無異辭者。經唐末、五代,兵戈亂離,而子孫保守墳墓,骨肉不相離散,求之天下,未或有焉。
鄧中和字祖德,開封長垣人。舉《三禮》。景祐、慶歷間喪親,廬墓終其喪,定省往來如事生者二十年,負土累墳高三丈。
毛安輿,嘉州洪雅人。年九歲父死,負土為墳,廬于其側三年。知益州張方平聞之,遺以酒餼,狀其事以聞。
李訪,韶州人,業進士。廬父母墓,有虎暴傷旁人而不近訪,又有白烏集墓上。
朱壽昌字康叔,揚州天長人。以父巽蔭守將作監主簿,累調州縣,通判陜州、荊南,權知岳州。州濱重湖,多水盜。壽昌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以告。盜發,驗船所向窮討之,盜為少弭,旁郡取以為法。
富弼、韓琦為相,遣使四出寬恤民力,擇壽昌使湖南。或言邵州可置冶采金者,有詔興作。壽昌言州近蠻,金冶若大發,蠻必爭,自此邊境恐多事,且廢良田數百頃,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詔亟罷之。
知閬州,大姓雍子良屢殺人,挾財與勢得不死。至是,又殺人而賂其里民出就吏。獄具,壽昌覺其奸,引囚詰之曰:"吾聞子良與汝錢十萬,許納汝女為婦,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動,則又擿之曰:"汝且死,書券抑汝女為婢,指錢為顧直,又不婿汝子,將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幾誤死。"以實對。立取子良正諸法。郡稱為神,蜀人至今傳之。
知廣德軍。壽昌母劉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劉氏方娠而出。壽昌生數歲始歸父家,母子不相聞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燒頂,刺血書佛經,力所可致,無不為者。熙寧初,與家人辭訣,棄官入秦,曰:"不見母,吾不反矣。"遂得之于同州。劉時年七十余矣,嫁黨氏有數子,悉迎以歸。京兆錢明逸以其事聞,詔還就官,由是以孝聞天下。自王安石、蘇頌、蘇軾以下,士大夫爭為詩美之。壽昌以養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數歲母卒,壽昌居喪幾喪明。既葬,有白烏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