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沈宣,汝州梁人。母亡,既葬,不塞墓門三十有六月,晝負土,夜拊棺而臥,為墳廣百尺。妻高氏亦有孝行。
漸以下三人,元豐中,皆褒賜粟帛。
蘇慶文、臺亨,皆夏縣人。慶文事父母以孝聞。母少寡,慶文懼其妻不能敬事,每戒之曰:"汝事吾母,少不謹必逐汝。"妻奉教,母得安其室終身。
亨工畫,元豐中,朝廷修景靈宮,調天下畫工詣京師,選試其優者待詔翰林,畀以官祿,亨名第一。以父老固辭歸養,閭里賢之。
仰忻,字天貺,溫州永嘉人。力學,以篤行稱。年五十余,執母喪盡孝禮。躬自負土,廬于墓側,有慈烏白竹之瑞。紹圣中,郡守楊蟠表其里"孝廉坊"。大觀二年,以行取士,郡以忻應詔。未幾卒,特贈將仕郎。
趙伯深,字逢原。父子佪,宣和間為棣州兵官屬。會兵動燕云,子佪被檄往塞上。伯深時尚幼,與其母張留居棣州。既而金人渡河,伯深母子相失。子佪亦隔絕,建炎二年,始得南歸。子佪卒,伯深訪尋其母二十余年。一旦聞在滬南,伯深徒步入蜀,間關累年。紹興二十一年,乃得其母,相持號泣,哀感行路。曾慥在夔州,賦詩以美其孝。
彭瑜,字君玉,吉之安福人。熙寧間失其母,瑜朝夕焚香祈天,愿知母所在,如是十余年。俄有人言母為泰和倪氏婦,瑜竟迎以歸。
毛洵字子仁,吉州吉水人。天圣二年進士,又中拔萃科。性至孝,凡守四官,再以親疾解任,執藥調膳,嘗而后進,三月不之寢室。父應佺通判太平州,卒官,母高繼卒于池陽舟次。持鍤荷土以為墳,手胝面黔,親友不能識,廬于墓凡二十一月,朝夕哭踴,食裁脫粟。諸生請問經義,對之流涕,未嘗言文。抱疾歸,數日而卒。郡以孝聞,賜其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兄溥,字文祖,亦以哀毀卒于舟中。
李籌者,洵同縣人,字彥良。與弟衡字平國生同乳,二歲喪母,十歲喪父,兄弟每以不逮事親為恨。政和中,改葬其母于楊山,負土成墳,廬于墓左。未幾,廬所產木一本兩干,高丈許復合于一,至其末乃分兩干五枝,鄉人以為瑞。
有楊芾者,亦同縣人,字文卿,性至孝,歸必市酒肉以奉二親,未嘗及妻子。紹興五年大饑,為親負米百里外,遇盜奪之不與,盜欲兵之,芾慟哭曰:"吾為親負米,不食三日矣。幸哀我。"盜義而釋之。
楊慶,鄞人。父病,貧不能召醫,乃刲股肉啖之,良已。其后母病不能食,慶取右乳焚之,以灰和藥進焉,入口遂差,久之乳復生。宣和三年,守樓異名其坊曰"崇孝"。紹興七年,守仇悆為之請。十二年,詔表其門,復之。悆曰:"韓退之作《鄠人對》,以毀傷支體為害義。而匹夫單人,身膏草莽,軌訓之理未宏,汲引之徒多闕,而乃行成于內,情發自天。使稍知詩書禮義之說,推其所存,出身事主,臨難伏節死義,豈減介之推、安金藏哉!"
陳宗,永嘉人。年十六,母蔡病篤,刲股為餌,病愈。已而復病不救,宗一慟而絕。郡守陸德輿云:"陳宗自毀其體,哀慟傷生,雖非孝道之正,而能為人所難為之事,亦天性之至。"官為合葬,榜曰"陳孝子墓"。
郭義,興化軍人。早游太學,以操尚稱。年四十余,客錢塘,聞母喪,徒跣奔喪,每一慟輒嘔血。家貧甚,故人有所饋,不受。聚土為墳,手蒔松竹,而廬于其旁。甘露降于墓上,烏鵲馴集。郡上其事,詔旌表其閭,于所居前安綽楔,左右建土臺,高一丈二尺,方正,下廣上狹,飾白,間以赤,仍植所宜木。
申世寧,信州鉛山人。紹興六年,潘達兵襲鉛山,父愈年七十,未及出戶遇賊,賊意其有藏金,欲殺之。世寧年未冠,亟引頸愿代父死,賊感其孝,兩全之。
茍與齡字壽隆,滁州來安人。志尚高潔,事其親,生養死葬,力竭而禮盡,鄉黨稱之。母歿,廬墓側,有芝十九莖生于墓亭。郡縣以事聞,旌其門。
王珠字仲淵,吉州龍泉人,以孝謹聞。建炎間,居父憂,芝數本生墓側,倒植竹以為杙,復生柯葉。紹興間,再罹母喪,復有雙竹靈芝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