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未幾,徙并代路,給公使錢二千五百緡,普援例歲給錢三千緡,樞密院言無此例。又言李漢超守河朔時,歲給以萬計,今并代屯軍多,不足以犒軍,帝不納。改桂州觀察使、鎮州路總管,遷保平軍節度觀察留后,赴本鎮。帝祀汾陰,還至陜西,普請駐蹕城中。因賜詩,令扈從至西京。拜河西軍節度使、知河陽,徙許州。筑大流堰,引河通漕京師。上《軍儀條目》二卷、《用將機宜要訣》二圖。時方崇尚符瑞,而普請罷天下醮設,歲可省緡錢七十余萬,以贍國用,繇是忤帝意。
大中祥符九年,上言九月下旬日食者三;又言:"商賈自秦州來,言唃廝啰欲陰報曹瑋,請以臣所獻陣圖付瑋,可使瑋必勝。"帝以普言逾分,而樞密使王欽若言普欲以邊事動朝廷,帝怒,命知雜御史呂夷簡劾之。獄具,集百官參驗,九月下旬日不食。坐普私藏天文,下百官雜議,罪當死。議以官當。詔除名,貶賀州,遣使縶送流所。帝謂輔臣曰:"普出微賤,性輕躁,干求不已。既懵文藝,而假手撰述,以揣摩時事。聞在系所思其幼子,時時泣下,可聽挈家以行。"甫至賀州,授太子左清道率府副率、房州安置,增房州屯兵百人護守。
稍復為左千牛衛將軍,其妻表求普領小郡,遷左領軍衛大將軍。仁宗即位徙安州,遷左屯衛大將軍,徙蔡州。坐失保任,降本衛將軍。歷遷左千牛、左領軍衛大將軍,起知信陽軍,徙光州。以私用孔子廟錢,貶太子左監門率府副率,滁州安置。以左衛將軍分司西京,給官第居蔡州,遷大將軍,卒。
普倜儻有膽略,凡預討伐,聞敵所在,即馳赴之。兩平蜀盜,大小數十戰,摧鋒與賊角,眾推其勇。頗通兵書、陰陽、六甲、星歷、推步之術。太宗嘗曰:"普性剛驁,與諸將少合。"然藉其善戰,每厚遇之。后以罪廢,每太宗忌日,必盡室詣佛寺齋薦,率以為常。
張孜,開封人。母微時生孜,后入宮乳悼獻太子。孜方在襁褓,真宗以付內侍張景宗曰:"此兒貌厚,汝謹視之。"景宗遂養以為子。蔭補三班奉職、給事春坊司,轉殿直。
皇太子即位,遷供奉官、閣門祗候。為陳州兵馬都監,筑堤袁家曲捍水,陳以無患。五遷至供備庫使,領恩州團練使、真定路兵馬鈐轄,歷知莫、貝、瀛三州。轉運使名張昷之奏罷冀、貝驍捷軍士上關銀、鞵錢,事下孜議,孜言:"此界河策先鋒兵,有戰必先登,故平時賜予異諸軍,不可罷。"昷之猶執不已,遂奏罷保州云翼別給錢糧,軍怨果叛。
契丹欲背盟,富弼往使,命孜為副,議論雖出弼,然孜亦安重習事。以勞遷西上閣門使、知瀛州,拜單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并代副總管。河東更鐵錢法,人情疑貳,兵相率扣府欲訴,閉門不納。是日幾亂,孜策馬從數卒往諭之,皆散還營。遷濟州防御使、侍衛馬軍都虞候,又遷殿前都虞候,加桂州管內觀察使,遷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⒁肀滩恢谐,指揮使問狀,屈強不肯對,乘夜,十余人大噪,趣往將害人,孜禽首惡斬之然后聞。遷昭信軍節度觀察留后、馬軍副都指揮使。
孜長于宮禁中,內外頗涉疑似,言者請罷孜兵柄,乃出為寧遠軍節度使、知潞州,徙陳州。仁宗以其無他,復召為馬軍副都指揮使。御史中丞韓絳又言:"孜不當典兵,而宰相富弼薦引之,請黜弼。"弼引咎求罷政事。諫官御史皆言進擬不自弼。絳家居待罪,曰:"不敢復稱御史矣。"坐此謫知蔡州。而孜尋以罪罷,知曹州。卒,贈太尉,謚勤惠。孜初名茂實,避英宗舊名,改"孜"云。
許懷德,字師古,開封祥符人。父均,磁州團練使。懷德長六尺余,善騎射擊刺。少以父任為東西班殿侍,累擢至殿前指揮使、左班都虞候。
元昊寇邊,選為儀州刺史、鄜延路兵馬鈐轄,遷副總管。夏人三萬騎圍承平砦,懷德時在城中,率勁兵千余人突圍,破之。夏人復陣,有出陣前據鞍嫚罵者,懷德引弓一發而踣,敵乃去。屠金明縣,復進圍延州。懷德遽還,夜遣裨將以步騎千余人,出不意擊之,斬首二百級,遂解延州。遷鳳州團練使,專領延州東路茭村一帶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