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兼考功郎。復因對言:"國家長育人才,猶天地之于植物,滋液滲漉,待其既成而后足以供大廈之用。今士大夫皆有茍進之心,治功未優,功能尚薄,而意已馳騖于臺閣,不稍有以扶持正飭之,其敝將甚。"又言:"武舉及軍士比試,專取其力,臨敵難以必勝。唐世取人由步射、弓弩以至馬射,各以其中之多寡為等級,宜采取行之。"韓侂胄與孟傳故,嘗致侂胄意,孟傳謝曰:"行年六十,去意已決。"侂胄慚而退。請外,知江州,獄訟止息。侂胄不悅。丐歸,復知處州。
遷廣西提點刑獄,改江東提舉常平,移福建。詔入對,首論用人宜先氣節后才能,益招徠忠讜以扶正論。故人有在政府者,折簡問勞勤甚,孟傳逆知其意,即謝曰:"孤蹤久不造朝,獲一望清光而去,幸矣。"對畢即出關。至閩,大饑,發廩勸分,民無流莩。侂胄誅,就遷提點刑獄,移江東,又辭。丞相史彌遠,其親故也,人謂進用其時矣,卒歸使節,角巾還第。再奉祠,以倉部郎召,又辭。
遷浙東提點刑獄,未數月,申前請,章再上,加直秘閣,移江東,不赴,主管明道宮。進直寶謨閣,致仕,卒,年八十四。常誡其子孫曰:"安身莫若無競,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則福至,求祿則辱來。"有《磐溪集》、《宏詞類稿》、《左氏說》、《讀史》、《雜志》、《記善》、《記異》等書行世。
論曰:古之君子,出處不齊,同歸于是而已。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何異篤實君子,而切諫光宗朝重華宮。柴中行寧不校臨川之試,終不肯自言非程頤偽學。劉爚表章朱熹《四書》以備勸講,衛道之功莫大焉。李孟傳所立不愧其父。至于劉宰飄然遠引,屢征不起,所謂鴻飛冥冥者耶。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