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徽宗皇后王氏,大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崩。尚書省言:"章穆皇后故事,真宗服七日。"從之。十月,太史局言:"大行皇后園陵斬草用十月二十四日斥,土用十一月十三日,葬用十二月二十七日。諸宗室合祔葬者,并依大行皇后月日時刻。"十一月,宰臣蔡京等請上謚曰靖和皇后。十二月,奉安梓宮于永裕陵之下宮,神主祔別廟。四年十二月,改謚曰惠恭。其后,高宗復改曰顯恭。
哲宗昭慈圣獻皇后孟氏,紹興元年四月崩。詔以繼體之重,當承重服。以遺誥擇近地權殯,俟息兵歸葬園陵。梓取周身,勿拘舊制,以為他日遷奉之便。六月,殯于會稽上亭鄉。欑宮方百步,下宮深一丈五尺,明器止用鉛錫。置都監、巡檢各一員,衛卒百人。生日忌辰、旦望節序,排辦如天章閣儀。虞主還州,行祔廟禮。
徽宗顯仁皇后韋氏,紹興二十九年崩,祔于永祐陵欑宮。
高宗憲圣慈烈皇后吳氏,慶元三年崩。時光宗以太上皇承重,寧宗降服齊衰期。四年三月甲子,權欑于永思陵。
孝宗成肅皇后夏氏,開禧三年崩,殯于永阜陵正北。吏部尚書陸峻言:"伏睹列圣在御,間有諸后上仙,緣無山陵可祔,是致別葬。若上仙在山陵已卜之后,無有不從葬者。其他諸后,葬在山陵之前,神靈既安,并不遷祔。惟元德、章懿二后,方其葬時,名位未正,續行追冊。其成穆皇后,孝宗登極即行追冊,改殯所為欑宮,典禮已備,與元德、章懿事體不同,所以更不遷祔。竊稽前件典禮,祇緣喪有前后,勢所當然,其于禮意,卻無隆殺。今來從葬阜陵,為合典故。"從之。
寧宗恭圣仁烈皇后楊氏,紹定五年十二月崩,祔葬茂陵。
濮安懿王園廟。治平三年,詔置園令一人,以大使臣為之。募兵二百人,以奉園為額。置柏子戶五十人。廟三間二廈,神門屋二所,及齋院、神廚、靈星門。其告祭濮安懿王及諸神祝文,并本宮教授撰。河南府給香幣、酒脯、禮物。太祝、奉禮則命永安縣尉、主簿攝,如闕官,以本府曹官。凡祭告及四仲饗,并依此制。奉安神主三獻,命西京差判官一員亞獻,朝臣一員終獻,攝。知園令出納神主。廟制用一品,夫人任氏墳域亦稱為園。
元豐詔曰:"濮安懿王,先帝斟酌典禮,即園立廟,詔王子孫歲時奉祀,義協恩稱,后世無得議焉。今三夫人名位或未正,塋域或異處,有司置而不講,曷足以彰明先帝甚盛之德,仰承在天之志乎?三夫人可并稱曰'王夫人',命主司擇歲月遷祔濮園,俾其子孫以時奉主與王合食,而致孝思焉。"禮官奏請,王夫人遷葬給鹵簿全仗,用鼓吹,至國門外減半。喪行與四時告享,并令嗣濮王主之。
南渡后,主奉祠事,以嗣濮王為之;園令一員,以宗室為之;祠堂主管兼園廟香火官一員,以武臣為之。紹興二年九月,詔每歲給降福建度牒一十道,充祠堂仲饗、忌祭。五年二月,嗣濮王仲湜言:"被旨迎奉濮安懿王神主至行在,今已至紹興府,欲權就本處奉安。"從之。先是,神主、神貌在廬州,嗣濮王士從乞奉遷于穩便州郡安奉故也。
十三年五月,知大宗正事、權主奉濮安懿王祠堂土夽言:"濮安懿王神貌、神主權于紹興府光孝寺,仲享薦祭,其獻官、牲牢、禮料并多簡略。乞令有司討論舊制。"行下禮部、太常寺令參酌,欲令土夽攝初獻,仍差士夽子或從子二人攝亞、終獻。其合用牲牢,羊、豕各一;籩、豆各十,設禮料。初獻合服八旒冕,亞獻、終獻合服四旒冕,奉禮郎、太祝、太官令服無旒冕,并以舊制從事。從之。二十六年二月,嗣濮王士俴言:"濮安懿王祠堂,外無門牖,內闕龕帳,別無供具,望下紹興府置造修奉。"淳熙五年四月詔:"濮安懿王祠堂園廟,自今實及三年,令本堂牒紹興府檢計修葺。"從嗣濮王士輵請也。
秀安僖王園廟。紹熙元年三月,詔秀王襲封等典禮。禮部、太堂寺乞依濮安懿王典禮,避秀安僖王名一字。詔恭依,仍置園廟。四月,詔:"皇伯滎陽郡王伯圭除太保,依前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嗣秀王,以奉王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