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何洵直圖上八廟異宮,引熙寧儀:僖祖正東向之位,順祖、宣祖、真宗、英宗南面為昭,翼祖、太祖、太宗、仁宗北面為穆,正得祖宗繼序、德厚流光之本意。又以晉孫毓、唐賈公彥言"始祖居中,三昭在左,南面西上;三穆在右,南面東上。"為兩圖上之。又援《祭法》,言:"翼祖、宣祖在二祧之位,猶同祖禰之廟,皆月祭之,與親廟一等,無親疏遠近之殺。順祖實去祧之主,若有四時祈禱,猶當就壇受祭。請自今二祧神主,殺于親廟,四時之祭,享嘗乃止,不及大烝,不薦新物。去祧神主,有禱則為壇而祭,庶合典禮。"又請建新廟于始祖之西,略如古方明壇制。有詔,俟廟制成日取旨。
三年,禮文所言:"古者宗廟為石室以藏主,謂之宗祏。夫婦一體,同幾共牢。一室之中,有左主、右主之別,正廟之主,各藏廟室西壁之中;遷廟之主,藏于太祖太室北壁之中,其埳去地六尺一寸。今太廟藏主之室,帝后異處,遷主仍藏西夾室,求之于禮,有所未合。請新廟成,并遵古制。"從之。二月,慈圣光獻皇后祔廟,前二日,告天地、社稷、太廟、皇后廟如故事。至日,奉神主先詣僖祖室,次翼祖室,次宣祖室,次太祖室,次太宗室。次太宗與懿德皇后、明德皇后同一祝,次享元德皇后。慈圣光獻皇后,異饌位、異祝,行祔謁禮。次真宗室,次仁宗室,次英宗室。禮畢,奉神主歸仁宗室。
元豐六年六月,孝惠、孝章、淑德、章懷四后升祔,準章獻明肅、章懿二后,升祔禮畢,遞享太廟,止行升祔享禮及祭七祀,權罷孟冬薦享,仍以配繼先后為序。八年,禮部太常寺言:"詔書定七世八室之制。今神宗皇帝崇祔,翼祖在七世之外,與簡穆皇后祧藏于西夾室,置石室中。"十一月丁酉,祔神宗神主于第八室。自英宗上至宣祖以次升遷。紹圣元年二月,祔宣仁圣烈皇后于太廟。
元符三年,禮部太常寺言:"哲宗升祔,宜如晉成帝故事,于太廟殿增一室,候祔廟日,神主祔第九室。"詔下侍從官議,皆如所言。蔡京議:"以哲宗嗣神宗大統,父子相承,自當為世。今若不祧遠祖,不以哲宗為世,則三昭四穆與太祖之廟而八。宜深考載籍,遷祔如禮。"陸佃、曾肇等議:"國朝自僖祖而下始備七廟,故英宗祔廟,則遷順祖,神宗祔廟,則遷翼祖。今哲宗于神宗,父子也,如禮官議,則廟中當有八世。況唐文宗即位則遷肅宗,以敬宗為一世,故事不遠。哲宗祔廟,當以神宗為昭,上遷宣祖,以合古三昭三穆之義。"先是,李清臣為禮部尚書,首建增室之議,侍郎趙挺之等和之。會清臣為門下侍郎,論者多從其議,惟京、佃等議異。二議既上,清臣辯說甚力,帝迄從焉。
六月,禮部請用太廟東夾室奉安哲宗神主。太常少卿孫杰言:"先帝神主,錯之夾室,即是不得祔于正廟,與前詔增建一室之議不同。昨用嘉祐故事,專置使修奉,請以夾室奉安神主,亦與元置使之意相違。請如太常前議,增建一室。"尚書省以廟室未備,行禮有期,權宜升祔,隨即增修,比之前代設幄行事者,不為不至。詔依初旨行之,乃祔哲宗神主于夾室。
崇寧二年,祧宣祖與昭憲皇后神主藏西夾室,居翼祖、簡穆皇后石室之次。五年,詔曰:"去古既遠,諸儒之說不同。鄭氏謂:'太祖及文、武不祧之廟與親廟四,為七。'是不祧之宗,在七廟之內。王氏謂:'非太祖而不毀,不為常數。'是不祧之宗,在七廟之外。本朝今已五宗,則七廟當祧者,二宗而已。遷毀之禮,近及祖考,殆非先王尊祖之意,宜令有司復議。"禮官言:"先王之制,廟止于七,后王以義起禮,乃有增置九廟者。"禮部尚書徐鐸又言:"唐之獻祖、中宗、代宗與本朝僖祖,皆嘗祧而復。今存宣祖于當祧之際,復翼祖于已祧之后,以備九廟,禮無不稱。"乃命鐸為修奉使,增太廟殿為十室。四年十二月,復翼祖、宣祖廟,行奉安禮,惟不用前期誓戒及亞、終獻之樂舞焉。
高宗建炎二年,奉太廟神主于揚州壽寧寺。三年,幸杭州,奉安于溫州。紹興五年,司封郎中林待聘言:"太廟神主宜在國都。今新邑未奠,當如古行師載主之義,遷之行闕,以彰圣孝。"于是始建太廟于臨安,奉迎安置。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