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五行二
恒旸:魏明帝太和二年五月,大旱。元年以來,崇廣宮府之應也。又是春,晉宣帝南禽孟達,置二郡;張郃西破諸葛亮,斃馬謖。亢陽自大,又其應也。京房《易傳》曰:"欲德不用,茲謂張。厥災荒。其旱陰云不雨,變而赤煙四際。眾出過時,茲謂廣。其旱不生。上下皆蔽,茲謂隔。其旱天赤三月,時有雹殺飛禽。上緣求妃,茲謂僣。其旱三月大溫亡云。君高臺府,茲謂犯。陰侵陽,其旱萬物根死,數有火災。庶位逾節,茲謂僣。其旱澤物枯,為火所傷。"太和五年三月,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是春,諸葛亮寇天水,晉宣王距卻之,亢陽動眾。又是時二隅分據,眾出多過時也。《春秋》說曰:"傷二谷,謂之不雨。"
魏齊王正始元年二月,自去冬十二月至此月不雨。去歲正月,明帝崩。二月,曹爽白嗣主,轉晉宣王為太傅,外示尊崇,內實欲令事先由己。是時宣王功蓋魏朝,欲德不用之應也。
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正月,自去秋至此月旱。時晉文王圍諸葛誕,眾出過時之應也。初,壽春秋夏常雨潦,常淹城,而此旱逾年,城陷乃大雨。咸以為天亡。
吳孫亮五鳳二年,大旱,民饑。是歲閏月,魏將文欽以淮南眾數萬口來奔;孫峻又破魏將曹珍于高亭。三月,朱異襲安豐,不克。七月,城廣陵、東海二郡。十二月,以馮朝為監軍使者,督徐州諸軍,軍士怨叛。此亢陽自大,勞民失眾之罰也。其役彌歲,故旱亦竟年。
吳孫皓寶鼎元年春夏旱。是時皓遷都武昌,勞民動眾之應也。
晉武帝泰始七年五月閏月,旱,大雩。是春,孫皓出華里,大司馬望帥眾次于準北。四月,北地胡寇金城西平,涼州刺史牽弘出戰,敗沒。泰始八年五月,旱。是時帝納荀勖邪說,留賈充不復西鎮,而任愷稍疏,上下皆蔽之應也。又李喜、魯芝、李胤等并在散職,近欲德不用之謂也。泰始九年,自正月旱,至于六月,祈宗廟社稷山川,癸未雨。去年九月,吳西陵督步闡據城來降,遣羊祜統楊肇等眾八萬救迎闡。十二月,陸抗大破肇軍,攻闡滅之。泰始十年四月,旱。去年秋冬,采擇卿校諸葛沖等女,是春五十余人入殿簡選。又取小將吏女數十人,母子號哭于宮中,聲聞于外,行人悲酸。是殆積陰生陽之應也。
晉武帝咸寧二年五月,旱,大雩,及社稷山川。至六月,乃澍雨。
晉武帝太康二年,自去冬旱,至此春平吳,亢陽動眾自大之應也。太康三年四月,旱。乙酉,詔司空齊王攸與尚書、廷尉、河南尹錄訊系囚,事從蠲宥。太康五年六月,旱。此年正月,天陰,解而復合。劉毅上疏曰:"必有阿黨之臣,奸以事君者,當誅而不赦也。"帝不答。是時荀勖、馮紞僣作威福,亂朝尤甚。太康六年三月,青、涼、幽、冀郡國旱。
太康六年六月,濟陰、武陵旱,傷麥。太康七年夏,郡國十三旱。太康八年四月,冀州旱。太康九年夏,郡國三十三旱。太康九年六月,扶風、始平、京兆、安定旱,傷麥。太康十年二月,旱。
晉武帝太熙元年二月,旱。自太康以后,雖正人滿朝,不被親仗;而賈充、荀勖、楊駿、馮紞憐等,迭居要重。所以無年不旱者,欲德不用,上下皆蔽,庶位逾節之罰也。
晉惠帝元康元年七月,雍州大旱,殞霜疾疫。關中饑,米斛萬錢。元康七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故其年氐羌反叛,雍州刺史解系敗績。是年正月,周處、盧播等復敗,關西震亂。交兵彌歲,至是饑疫薦臻,戎、晉并困,朝廷不能振,詔聽相賣鬻。元康七年九月,郡國五旱。
晉惠帝永寧元年,自夏及秋,青、徐、幽、并四州旱。是年春,三王討趙王倫,六旬之中,大小數十戰,死者十余萬人。十二月,郡國十二又旱。
晉懷帝永嘉三年五月,大旱。襄平縣梁水淡淵竭,河、洛、江、漢皆可涉。是年三月,司馬越歸京都,遣兵入宮,收中書令繆播等九人殺之。此僣逾之罰也。又四方諸侯,多懷無君之心,劉淵、石勒、王彌、李雄之徒,賊害民命,流血成泥,又其應也。永嘉五年,自去冬旱至此春。去歲十二月,司馬越棄京都,以大眾南出,多將王公朝士,及以行臺自隨,斥黜禁衛,代以國人。宮省蕭然,無復君臣之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