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州郡二
睢陽令,漢舊名。孝武大明六年,改名壽春,八年復舊。前廢帝永光有義寧、寧昌二縣并睢陽。所治即二漢、晉壽春縣,后省。
蒙令。(別見)
虞令,漢舊名。
谷熟令,漢舊名。
陳令,前漢屬淮陽,后漢屬陳,《晉太康地志》屬梁。
義寧長,何無,徐有,宋末又立。
新汲令,漢舊名,屬潁川。
崇義令,《永初郡國》羌人始立。
寧陵(別見),徐志后所立。
晉熙太守,晉安帝分廬江立。領縣五,戶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去州陸八百,無水;去京都水一千二百,無陸。
懷寧令,晉安帝立。
新冶令,晉安帝立。
陰安令,漢舊名,屬魏郡,《晉太康地志》屬頓丘。
南樓煩令,《永初郡國》、何、徐志無。
太湖左縣長,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太湖、呂亭二縣,屬晉熙,后省,明帝太始二年復立。
弋陽太守,本縣名,屬汝南,魏文帝分立。領縣六,戶三千二百七十五,口二萬四千二百六十二。去州陸一千一百,去京都水(闕)。
期思令,漢舊縣。
弋陽令,漢舊縣。
安豐令,舊郡,晉安帝并為縣。
樂安令,新立。
茹由令,新立。
安豐太守,魏文帝分廬江立。江左僑立,晉安帝省為縣,屬弋陽,宋末復立。
安豐令,《前漢地理志》無,后漢屬廬江。
松滋令。(別見)
汝南太守。(別見)
上蔡侯相。(別見)
平輿令。(別見)
北新息令。(別見)
真陽令。(別見)
安城令。(別見)
南新息令。(別見)
臨汝令,漢舊名。(別見)
陽安令。(別見)
西平令。(別見)
瞿陽令。(別見)
安陽令。(別見)
新蔡太守。(別見)
鮦陽令。(別見)
固始令。(別見)
新蔡令。(別見)
東苞信令。(別見)
西苞信令,徐志南豫唯一苞信,疑是后僑立所分。
東郡太守(別見),《永初郡國》無萇平、父陽而有扶溝(別見);何無陽夏、扶溝,徐無陽夏。
項城令。(別見)
西華令。(別見)
陽夏令。(別見)
萇平令。(別見)
谷陽令。(別見)
南頓太守(別見),帖治陳郡。
南頓令。(別見)
和城令。(別見)
潁川太守。(別見)
邵陵令。(別見)
臨潁令。(別見)
曲陽令。(別見)
西汝陰太守,《永初郡國》、何、徐并無此郡。
汝陰令。(別見)
安城令。(別見)
樓煩令。(別見)
宋令。(別見)
汝陽太守。(別見)
汝陽令。(別見)
武津令。
陳留太守(別見),《永初郡國》無浚儀、封丘,而有酸棗,何、徐無封丘、尉氏。
浚儀令。(別見)
小黃令。(別見)
雍丘令。(別見)
白馬令。(別見)
襄邑令。(別見)
封丘令,漢舊名。
尉氏令。(別見)
南陳左郡太守,少帝景平中省此郡,以宋民度屬南梁、汝陰郡,而《永初郡國》無,未詳。孝建二年以蠻戶復立。分赤官左縣為蓼城左縣。領縣二。樂(疑)大明八年,省郡,即名為縣,屬陳左縣。
邊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茹由、樂安、光城、雩婁、史水、開化、邊城七縣,屬弋陽郡。徐志有邊城郡,領雩婁、史水、開化、邊城兩縣。大明八年,復省為縣,屬弋陽,后復立。領縣四,戶四百一十七,口二千四百七十九。
雩婁令,二漢屬廬江,《晉太康地志》云屬安豐。
開化令。
史水令。
邊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國》、何、徐并無。按《起居注》,大明八年,省光城左郡為縣,屬弋陽,疑是大明中分弋陽所立。八年復省,后復立。
樂安令。
茹由令。
光城令。此三縣,徐志屬弋陽。
豫州刺史,后漢治譙,魏治汝南安成,晉平吳后治陳國,晉江左所治,已列于前。《永初郡國》、何、徐寄治睢陽,而郡縣在淮西。徐又有邊城,別見南豫州。何又有初安、綏城二郡,初安領新懷、懷德二縣,綏城領安昌、招遠二縣,并云新立。徐無,則是徐志前省也。領郡十,縣四十三,戶二萬二千九百一十九,口一十五萬八百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