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州郡二
衛國令,《晉太康地志》有。
肥陽令,何志以前無。
陰安令,二漢屬魏。魏屬陽平,晉屬頓丘。
高陽太守,高陽,前漢縣名,屬涿,后漢屬河間。晉武帝泰始元年,分涿為范陽,又屬焉。后又分范陽為高陽。江左屢省置,孝武又僑立,何無。領縣五,戶二千二百九十七,口一萬四千七百二十五。
安平令,前漢屬涿,后漢屬安平,《晉太康地志》屬博陵。
饒陽令,前漢屬涿,《續漢》安平有饒陽縣,注云"故名饒,屬涿。"按《地理》,涿唯有饒陽縣,無饒縣。
鄴令,漢舊縣,屬魏郡。江左避愍帝諱,改曰臨漳。孝武始立,屬魏郡,大明七年度此。
高陽令。(已見)
新城令,前漢屬中山,后漢屬涿,《晉太康地志》屬高陽,并曰北新城。
勃海太守,漢高帝立,屬幽州;后漢、晉屬冀州。江左省置,孝武又僑立,何無。領縣三,戶一千九百五,口萬二千一百六十六。
長樂令,晉之長樂郡也。疑是江左省為縣,至是又立。
蓚令。(別見。何志屬廣川。徐志屬此。)
重合令,漢舊縣。
司州刺史,漢之司隸校尉也。晉江左以來,淪沒戎寇,雖永和、太元王化暫及,太和、隆安還復湮陷。牧司之任,示舉大綱而已。縣邑戶口,不可具知。武帝北平關、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領河南(漢舊郡)、滎陽(晉武帝泰始元年,分河南立。)、弘農(漢舊郡)實土三郡。河南領洛陽、河南、鞏、緱氏、新城、梁(并漢舊縣)、河陰(《晉太康地志》有)、陸渾(漢舊縣,屬弘農,《晉太康地志》屬河南。)、東垣(二漢、《晉太康地志》、何有垣縣。)、新安(二漢屬弘農,《晉太康地志》屬河東。)、西東垣(新立)凡十一縣。滎陽領京、密、滎陽、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成皋(并漢舊縣。屬河南。)凡九縣。弘農領弘農、陜、宜陽、黽池、盧氏(并漢舊縣)、曲陽(前漢屬東海,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無。)凡七縣。三郡合二十七縣,一萬六千三百六戶。又有河內(漢舊郡)、東京兆(京兆別見雍州,東京兆新立。)二僑郡。河內寄治河南,領溫、野王、軹、河陽、沁水、山陽、懷、平皋、(并漢舊名。)、朝歌(二漢屬河內,《晉太康地志》屬汲郡。晉武太康元年始立。)凡十縣。東京兆寄治滎陽,領長安(漢舊縣)、萬年(別見)、新豐(別見)、藍田(別見)、蒲阪(二漢、《晉太康地志》屬河東。)凡六縣。合十六縣,一千九百九十二戶。少帝景平初,司州復沒北虜。文帝元嘉末,僑立于汝南,尋亦省廢。明帝復于南豫州之義陽郡立司州,漸成實土焉。領郡四,縣二十,去京都水二千七百,陸一千七百。
義陽太守,魏文帝立,后省,晉武帝又立。《太康地志》、《永初郡國》、何志并屬荊州,徐則南豫也。明帝泰始五年,度郢州,后廢帝元徽四年,屬司州。領縣七。戶八千三十二,口四萬一千五百九十七。
平陽侯相,前漢無,后漢屬江夏曰平春,《晉太康地志》屬義陽,晉孝武改。
鄳令,二漢屬江夏,《晉太康地志》屬義陽,并作鄳,音盲。《永初郡國》、何并作鄳。
鐘武令,前漢屬江夏,后漢、《晉太康地志》無,《永初郡國》屬義陽。
寶城令,孝武孝建三年,分鄳立。
義陽令,《晉太康地志》有,后省。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陽立。
平春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陽立。
環水長,《永初郡國》、何、徐并無。明帝泰始三年,度屬宋安郡,后省宋安,還此。宋安,本縣名,孝武大明八年,省義陽郡所統東隨二左郡立為宋安縣,屬義陽。明帝立為郡。
隨陽太守,晉武帝分南陽義陽立義陽國,太康年,又分義陽為隨國,屬荊州。孝武孝建元年度屬郢,前廢帝永光元年度屬雍;明帝泰始五年還屬郢,改為隨陽;后廢帝元徽四年,度屬司州。徐志又有革音縣,今無。領縣四,戶四千六百。去京都三千四百八十。
隨陽子相,漢隨縣屬南陽,《晉太康地志》屬義陽。后隨國與郡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