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二十六
講武
武德元年十月四日詔。殺氣方嚴。宜順天時。申耀威武。可依別敕。大集諸軍。朕將躬自循撫。親臨校閱。至八年十一月十日。講武于同官縣。
貞觀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皇帝從太上皇。閱武于城西。
顯慶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講武于滍水之南。行三驅之禮。上設次于尚書臺以觀之。(許州長史封道宏奏。尚書臺本因漢南郡太守馬融講尚書于此。因以為名。今陛下親降此臺。以觀校習。請改為講武臺。從之。)
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講武于并州城北。上御飛龍閣。引群臣臨觀之。左衛大將軍張延師為左軍。左右驍武等六衛。左羽林騎士屬焉。左武候大將軍梁建方為右軍。領威武候等六衛。右羽林騎士屬焉。一鼓而示眾。再鼓而整列。三鼓而交前。左為曲直圓銳之陣。右為方銳直圓之陣。三挑而五變。步退而騎進。五合而各復其位。許敬宗奏曰。延師整而堅。建方敢而銳。皆良將也。李績曰。甲冑精新。將士齊力。觀之者猶震恐。況當其事乎。上曰。講閱者。安不忘危之道也。梁朝衣冠甚盛。文物亦多。侯景以數千人渡江。一朝瓦解。武不可黷。又不可棄。此之謂也。
麟德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講武于邙山之陽。上御北城樓以觀之。
圣歷二年十月。欲以季冬講武。有司稽緩。延入孟春。麟臺監王方慶上疏曰。謹按禮記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此乃三時務農。一時講武。以習射御。校才力。蓋王者常事。安不忘危之道。孟春之月。不可以講兵。兵者。干戈甲冑之總名。兵。金也。金性克木。春盛德在木。而舉金以害盛德。逆生氣也。孟春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蔡邕月令章句云。太陰新收。少陽尚微。而行冬令。以導水氣。故水潦至而敗生物也。雪霜大摯。折傷者也。太陰干時。雨雪而霜。故大傷首種。首種。謂宿麥也。麥以秋種。故謂之首種。入。收也。春為冱寒所傷。故夏至麥不成長也。孟春講武。是行冬令。陰政犯陽氣。害發生之德。臣恐水潦敗物。雪霜損稼。夏麥不登。無所收入也。伏望天恩。不違時令。至孟冬教習。以順天道。手制答曰。循覽所陳。深合典禮。若違卿意。此乃月令虛行。佇起直言。用依來表。
先天二年十月十三日。講武于驪山之下。征兵二十萬。戈鋋金甲。耀照天地。列大陣于長川。坐作進退。以金鼓之聲節之。三軍出入。號令如一。上體擐戎服。持大鎗。立于陣前。兵部尚書郭元振。以虧失軍容。坐于纛下。將斬之。宰臣劉幽求張說。跪于馬前諫曰。元振翼戴上皇。有大功于國。雖犯軍令。不可加刑。愿寬宥以從人望。乃舍之。配流新州。給事中知禮儀使唐紹。以董軍儀有失。斬之。(上既怒唐紹。左右猶望寬之。會有金吾衛將軍李邈。遽請宣敕斬之。時人痛惜紹而深咎邈。尋有制罷邈官。遂擯廢終身。)薛訥為左軍節度。眾以元帥及禮官得罪。諸部頗亦失敘。惟訥及解琬軍不動。上令輕騎召訥等。至軍門不得入。禮畢。特加慰勞。
開元八年八月敕。國家偃武教。修文德。百年于茲矣。自運屬清平。人忘爭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禮。我所未暇。且五材并用。誰能去兵。四方雖安。不可忘戰。故周禮以軍禁糾邦國。以搜狩習戎旅。不教人戰。是謂棄之。宜差使于兩京及諸州。揀取十萬人。務求灼然驍勇。不須限以蕃漢。皆放番役差科。惟令圍伍教練。辨其旗物。簡其車徒。習攻取進退之方。陳威儀貴賤之等。俾夫少長有禮。疾徐有節。將以伐叛懷服。將以保大定功。協于師貞。以宏武備。應須期集。及有蠲免。所司明為條制。仍別作優賞法聞奏。
至德二年八月。御鳳翔府門。大閱。三年正月。御翔鸞閣習武。(自后遂廢。)
大中六年五月敕。天下軍府有兵馬處。宜選會兵法能弓馬等人。充教練使。每年依禮教習。仍以其數申兵部。
箋表例
舊例上所及下。其制六(天子曰制。曰敕。曰冊。皇太子曰令。親王公主曰教。尚書省下州。州下縣。縣下鄉。皆曰符也。)下之達上。其制有六。(上天子曰表。其近臣亦為狀。上皇太子曰箋。啟于其長上公文皆為牒。庶人之言曰辭。)諸司相質問有三。曰關。(關通其事。)曰刺。(刺舉。)曰移。(移其事于他司。移則通判之官。皆曰連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