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七十四
六年二月詔。吏部續流選人新授官者。至來年二月之任。初。吏部侍郎劉滋李紓。以去冬選人無缺員。乃奏請代貞元五年授官計日成考者。三百五十員。令至今年八月之任。議者非之。于是諫議大夫韓章抗疏曰。竊見去年選授官者。多以六月七月方至任所。扶老攜幼。不遠數千里。以就一官。到纔經年。遂見停替。又見在留中人多者。有注貞元四年闕者。準格。至來年正月赴任。其續流人注五年缺者。遽以今年八月便任。一等用闕。兩等授官。五年闕者授替在前。四年闕者授仍在后。事皆非允。理實可矜。今制命已行。難于改易。其所授官人。請令至來年二月赴任。從之。
元和八年十二月。吏部奏。比遠州縣官。請量減選。四選五選六選。請減一選。七選八選。請減兩選。十選十一選十二選。各請減三選。伏以比遠處都七十五州。選人試后。懼不及限者。即狀請注擬。雖有此例。每年不過一百余人。其比遠州縣。皆是開元天寶中仁風樂土。今者或以俸錢減少。或以地在遠方。凡是平流。從前不注。至若勸課耕種。歸懷逃亡。其所擇才。急于近地。有司若不注授。所在唯聞假攝。編甿益困。田土益荒。請減前件選。敕旨。宜依。
十一年九月。中書門下奏。字人之官。從古所重。遂許聞薦。冀得循良。其或不依節文。虛指事跡。既開繆舉之路。是扇幸求之風。望自今已后。所舉人事跡與節文不同。及檢勘無據。并到官后不稱職。及有負犯等事。并請量輕重坐其舉主。輕則削奪。重則貶謫。伏以前后敕文。雖有條約。比來銓核。多務因循。今重申明。所期畫一。其舉人到省后。所司檢勘。如與節文不同。仰具事由并舉主名銜申中書門下。如所司鹵莽。便與判成。察知事狀違越。則所司與舉主同坐。從之。
寶歷二年十二月。吏部奏。伏以吏部每年集人。及定留放。至于注擬。皆約闕員。近者入仕歲增。申闕日少。實由諸道州府所奏悉行。致令選司士子無闕。貧弱者凍餒滋甚。留滯者喧訴益繁。至有待選十余年。裹糧千余里。累駁之后。方敢望官。注擬之時。別遇敕授。私惠行于外府。怨謗歸于有司。特望明立節文。令自今以后。諸司諸使天下州府。選限內不得奏六品以下官。敕旨。依奏。
太和七年五月敕節文。縣令。錄事。參軍。如在任績效明著。兼得上下考及清白狀陟狀者。許非時放選。仍優與處分。其余官見任。得上下考。與減三選。如本官兩選以下者同。非時人例處分。
開成二年四月。中書門下奏。天下之治。在能官人。古今以還。委重吏部。自循資授任。衡鏡失權。立格去留。簿書得計。比緣今年三月。選事方畢。四月已后。方修來年格文。五月頒下。及到遠地。已及秋期。今請起今月與下長定格。所在府州。榜門曉示。其前資官。取本任解黃衣。本貫解一千里內。三月十日解到省。二千里三千里遞加十日。并本州赍送。選人發解訖。任各歸家。其年七月十五日。齊于所住府。看吏部長榜。定留放。其得留人。并限其年十二月十日齊到省試注唱。正月內。銓門開。永為定例。如其年合用闕少。選人文書無違犯可較。則于本色闕內。先集選深人年長人。其余既無缺可集。南曹但為判成榜。示所住州府。許次年取本住州府公驗。便依限赴集。更不重取本住本貫解。舊格已久。不便更改。事遂不行。
四年四月敕。吏部去冬粟錯。及長名駁放選人等。如聞經冬在京。窮悴頗甚。街衢接訴。有可哀矜。宜委吏部檢勘。條流鈐轄。如非逾濫。正身不到。欠考欠選。大段瑕病之外。即與重收。以比遠殘闕注擬。不得用平留闕。如員闕不相當。不唱不伏官者。便任冬集。不復更論訴限。如未經中書門下陳狀。敕下后。不得續收。今冬已后。不得以為例。
會昌六年五月赦書節文。吏部三銓選士。祇憑資考。多匪實才。許觀察使刺史。有奇績異政之士。聞薦試用。
大中六年五月敕。大功以上親。連任停解。如已得資者。依本官選數集。如未得資。及未上并同非時人例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