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七十四
十一載十一月。楊國忠為右相。兼吏部尚書。奏請兩京選人。銓日便定留放。無長名。于宅中引注。虢國垂簾觀之。或有老病丑陋者。皆指名以笑。雖士大夫亦遭詬恥。故事。兵部注官訖。于門下過。侍中給事中省不過者。謂之退量。國忠注官。呼左相陳希烈于坐隅。給事中列于前曰。既對注擬。即是過門下了。希烈等腹非而已。侍郎韋見素張倚。皆見衣紫。與本曹郎官。藩屏外排比案牘。趨走諮事。乃謂簾中楊氏曰。兩個紫袍主事何如。楊乃大噱。選人鄭昂等。附會其旨焉。二十余年。人率銓于勤政樓設齋簾。為國忠立牌于尚書省南。所注吏部三銓選人。務專鞅掌。不能躬親。皆委與令史及孔目官為之。國忠但押一字。猶不可遍。
貞元九年正月。御史中丞韋貞伯劾奏。稱吏部貞元七年冬以京兆府逾濫解送之人。已授官總六十六人。或有不到京銓試。懸授官告。文按選格銓狀。選人自書。試日書跡不同。即駁放殿選違格文者。皆不覆驗。及降資不盡。或與注官。伏以承前選曹乖誤。未有如此。遂使衣冠以貧乏待缺。奸濫以賄賂成名。非陛下求才審官之意。由是。刑部尚書劉滋以前吏部尚書。及吏部侍郎杜黃裳。皆坐削階。
太和二年三月。都省奏。落下吏部三銓注今春二月旨甲內超資官洪師敏等六十七人。敕。都省所執是格。銓司所引是例。互相陳列。頗似紛紜。所貴清而能通。亦由議事以制。今選已滿。方此爭論。選人可哀。難更停滯。其三銓已授官。都省落下者。并依舊注。重與團奏。仍限五日內畢。其如官超一資半資。以今授稍優者。至后選日。量事降折。尚書侍郎注擬不一。致令省都以此興詞。鄭絪丁公著。宜罰一季俸。東銓所落人數較少。楊嗣復罰兩月俸。其今年選格。仍分明標出近例。冀絕僥求。時尚書左丞崔宏景。以吏部注擬。多不守文。選人中僥幸者眾。糾案其事。落下甲敕。選人輩惜已成之官。經宰相喧訴。故特降此勒。
吏曹條例
總章二年四月一日。司列少常伯裴行儉。始設長名榜。引銓注期限等法。又定州縣升降官資高下。以為故事。仍撰譜十卷。
其年十一月。吏部侍郎李敬元。委事于員外郎張仁祎。仁祎有識略吏干。始造姓歷。改修狀樣銓歷等程序。敬元用仁祎之法。銓綜式序。仁祎感國士見委。竟以心勞嘔血而死。
開元十八年四月十一日。侍中兼吏部尚書裴光庭奏。用循資格。至二十一年。光庭薨。中書令蕭嵩與光庭不協。以循資格取士不廣。因奏事言之。六月二十八日詔。古者。諸侯舉士。必本于鄉曲。府庭署吏。亦先于行能。所以人自檢修。官無敗政。及乎魏承漢弊。權立九品。今之吏部。用是因循。入仕寖多。為法轉密。然于濟治求才。未聞深識。持衡處事。徒具繁文。朕寤寐永懷。每以惆悵。夫琴瑟不調者。改而更張。法令不便者。義復何異。頃者。有司限數。及拘守循資。遂令銓衡。不得揀拔天下賢俊。屈滯頗多。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從事。更造格限。分品為差。若如所制之文。六十尚不離一尉。有材能者。始得如此。稍敦樸者。遂以終身。由是取人。豈為明恕。自今以后。選人每年。總令赴集。依舊以三月三十日為限。其中有才優業異。操行可明者。一委吏部臨時擢用。貴于取實。何限常科。雖遠郡下寮。名跡稍著。亦須甄拔。令其勸勉。俾人思為善之利。俗知進取之途。朕所責成。實在吏部。可舉其大略。令有所依。比者。流外奏甲。仍引過門下。簿書堆盈于瑣闥。胥吏填委于掖垣。豈是合宜。過為煩碎。自今以后。亦宜依舊。
二十八年八月。以考功貢院地置吏部南院。以置選人文書。或謂之選院。其選院本銓之內。至是移出之。東都至二十一年七月。以太常園置之。
二十二年七月六日。吏部尚書李嵩奏曰。伏見告身印與曹印文同。行用參雜。難以區分。望請準司勛兵部印文。加告身兩字。從之。
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敕。王子未出合者。侍講。侍讀。侍文。侍書。并取見任官充。經三周年放選。與處分。習藝館諸色內教。通取前資及常選人充。經二年已上。選日。各于本色量減兩選與處分。左右衛三衛及五品以上子弟。經七年。雜衛三衛經八年。勛官經九年。并放選。與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