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六十八
開成元年二月。中書門下奏。應諸州刺史。諸府少尹。次赤縣令。州府五品以上官。并常參官等。在任之例。約是三載。命代之后。遽即到京。人數既多。員缺常少。稍經時月。則訴饑寒。伏準漢法。免罷郡守。自非詔征。不得到京師。建中初。敕常參官及外五品以上。替后不得擅至京師。自今已后。請據舊章。刺史及五品以上常參官。在外應受替去任。非有征詔。不得到京。宜委所在州府。取其由歷。每兩月一度。附驛申中書門下。其初狀仍具前任政績。受代日月。申中書門下。準前置具員。量人才據缺除授。其有家在上都。因自歸止者。正衙見后。仍令京兆府依外州府例與申。敕旨。依奏。
其年閏五月。中書門下奏。伏準舊例。刺史授官后。皆于限內待延英開日。候對奏發日。詳度朝旨。蓋重治人之官。欲陛下觀其去就。察其言語。亦所以杜塞宰相陳情。故除刺史。并往往進狀便辭。蓋恐對奏之時。錯失乖誤。自今已后。除刺史并望延英對了。奏發日。地近限促。不遇坐日。亦望許于臺司通狀。待延英開日。辭了進發。敕旨。依奏。
其年八月。中書門下奏。致治親民。屬在守宰。朝廷近日命官。頗加推擇。從今已后。望令諸觀察使。每歲終。具部內刺史縣令。司牧方策。政事工拙上奏。其有教化具修。人知敬讓。賊盜逃去。遺賂不行。刑獄無偏。賦稅平允撫綏孤弱。不虐幼賤。奸吏黠胥。侵牟止絕。田疇墾辟。逃戶歸復。道路平治。郵傳修節。府無留事。獄去系囚。糾慝繩違。嫉惡樹善。以公滅私。絕去貨殖。夙興夜寐。宴戲省少。人無謗議。家有蓋藏。是謂循良之吏。愷悌君子。其能備此具美者。仰以其尤薦聞。朝廷特加褒賞。增秩改章。征受顯重。如或數科之中。粗有提舉。勤恪不怠。處事無闕者。仰以次等薦聞。量加寵賞。偕留未替。以候成績。其有昧此政經。所向無取。循資待錄。無補于治。散材凡器。長在人上。亦仰以實奏聞。當請移于散秩。如有貪殘黷貨。枉法受贓。冤訴不伸。拷笞無罪。有一于此。具狀以聞。當加峻刑。投諸荒裔。賞善懲惡。期于必行。掾曹邑佐。善惡特異者。亦仰聞狀請。頒示四方。專委廉察。仍令兩都御史臺。并出使郎官御史。及巡院法憲官。常加采訪。具以事狀奏申中書門下。都比較諸道觀察使承制勤怠之狀。每歲孟春。分析聞奏。因議懲獎。敕旨。依奏。
三年三月敕。新授刺史。如遇入闕申謝者。其日。各隨本班引入。候班退。刺史便接次對官立。候次對官班訖。通事舍人引至橫階前。通事舍人口奏云。新授某州刺史某人等申謝。如喚近前。即引上龍墀。如不喚。即各自奏發日訖。通事舍人即宣某人等申謝。如去。贊拜訖。使引出。
其年五月。中書門下奏。舊制。刺史已除。替人未到。依前管一應務。并給俸料。待替到交割。便聽東西。據山南道所奏。刺史得便令牒州停務。別差官知州事。待到交割。方可東西。臣以為刺史祿俸固薄。留滯可矜。又嶺南諸管。及福建黔府。皆是遠僻。須有商量。并請除到后未交割已前。據俸料雜給之中。三分支一。以資其停費。惟戒所由。不可比例。制可。
四年三月。中書門下奏。嶺南小州。多是本道奏散試官。及州縣官。充司馬知州事。不三兩考。便請正除。僥幸之門。莫甚于此。須作定制。令其得中。應奏授上佐知州事。起今已后。一周年在本任無破缺。即任奏請充權知刺史。宦途之內。猶甚徑捷。仍須事一周年考。不得將兩處相續。敕旨。依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