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四十八
西明寺 延康坊。本隋越國公楊素宅。武德初。萬春公主居住。貞觀中。賜濮王泰。泰死。乃立為寺。
慈恩寺 晉昌坊。隋無漏廢寺。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宮。為文德皇后立為寺。故以慈恩為名。寺內浮圖。永徽三年。沙門元奘所立。
青龍寺 新昌坊。本隋廢靈感寺。龍朔二年。新城公主奏立為觀音寺。景云二年改名。
崇敬寺 靜安坊。本隋廢寺。高祖為長安公主立為尼寺。高祖崩后。改為宮。以為別廟。后又為寺。
資圣寺 崇仁坊。本太尉長孫無忌宅。龍朔三年。為文德皇后追福。立為尼寺。咸亨四年。復為僧寺。
招福寺 崇義坊。本干封二年。睿宗在藩所立。其地本隋正覺廢寺。南北門額。并睿宗親題之。
崇福寺 林祥坊。本侍中楊恭仁宅。咸亨二年九月二日。以武后外氏宅立太原寺。垂拱三年十二月。改為魏國寺。載初元年五月六日。改為崇福寺。
光宅寺 光宅坊。儀鳳二年。望氣者言此坊有異氣。敕令掘。得石?。得舍利萬粒。遂于此地立為寺。
薦福寺 開化坊。半以東。隋煬帝在藩舊宅。武德中。賜尚書右仆射蕭瑀為園。后瑀子銳。尚襄城公主。不欲與姑異居。遂于園后地造宅。公主卒后。官市為英王宅。文明元年三月十二日。敕為高宗立為獻福寺。至六年十一月。賜額改為薦福寺也。
興唐寺 太寧坊。神龍元年三月十二日。敕太平公主為天后立為罔極寺。開元二十年六月七日。改為興唐寺。
永壽寺 永安坊。景龍三年。為永壽公主所立。
安國寺 長樂坊。景云元年九月十一日。敕舍龍潛舊宅為寺。便以本封安國為名。
章敬寺 通化門外。大歷二年七月十九日。內侍魚朝恩請以城東莊為章敬皇后立為寺。因拆哥舒翰宅。及曲江百司看屋。及觀風樓造焉。
寶應寺 道政坊。大歷四年正月二十九日。門下侍郎王縉。舍宅奏為寺。以年號為名。
龍興寺 寧仁坊。貞觀七年。立為眾香寺。至神龍元年二月。改為中興寺。右補闕張景源上疏曰。伏見天下諸州。各置一大唐中興寺觀。固以式標昌運。光贊鴻名。竊有未安。芻言是獻。至于永昌登封。創之為縣名者。是先圣受圖勒名之所。陛下思而奉之。不令更改。今圣善報慈。題之為寺閣者。是陛下深仁至孝之德。古先帝代。未之前聞。況唐運自崇。周親撫政。母子成業。周替唐興。雖紹三朝。而化侔一統。況承顧復。非謂中興。夫言中興者。中有阻閑。不承統歷。既奉成周之業。實揚先圣之資。君親臨之。厚莫之重。中興立號。未益前規。以臣愚見。所置大唐中興寺觀及圖史。并出制誥。咸請除中興之字。直以唐龍興為名。庶望前后君親。俱承正統。周唐寶歷。共協神聰。上納之。因降敕曰。文叔之起舂陵。少康之因陶正。中興之號。理異于茲。思革前非。以歸事實。自今已后。不得言中興之號。其天下大唐中興寺觀。宜改為龍興寺觀。諸如此例。并即令改。
天宮寺 觀善坊。高祖龍潛舊宅。貞觀六年立為寺。
天女寺 敦業坊。貞觀九年。置為景福寺。武太后改為天女寺。
敬愛寺 懷仁坊。顯慶二年。孝敬在春宮。為高宗武太后立之。以敬愛寺為名。制度與西明寺同。天授二年。改為佛授記寺。其后又改為敬愛寺。
福先寺 游藝坊。武太后母楊氏宅。上元二年。立為太原寺。垂拱三年二月。改為魏國寺。天授二年。改為福先寺。
長壽寺 嘉善坊。長壽元年。武后稱齒生發變。大赦改元。仍置長壽寺。
崇先寺 證圣元年正月十八日。以崇先府為寺。開元二十四年九月一日。改為廣福寺。
圣善寺 章善坊。神龍元年二月。立為中興。二年。中宗為武太后追福。改為圣善寺。寺內報慈閣。中宗為武后所立。景龍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制。東都所造圣善寺。更開拓五十余步。以廣僧房。計破百姓數十家。監察御史宋務光上疏諫曰。陛下孝思罔極。崇建佛寺。土木之功。莊嚴斯畢。僧房精舍。宴坐有余。禪宇道場。經行已足。更事開拓。奪人便利。貧者有溝壑之憂。富者無安堵之所。行非急切。何至于斯。況陽和發生。播植伊始。興役丁匠。廢棄農功。一夫不耕。必有饑者。三時之務。安可奪焉。臣聞失鬼神之心。可因巫祝而謝。失君長之心。可因左右而謝。失父母之心。可因親戚而謝。唯失百姓之心。不可解也。陛下以萬邦為念。何用傷一物之心。應須拓寺。請俟農隙。疏奏。上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