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二十
寶歷二年二月。太常奏。追尊孝敬皇帝以下四陵。宜停朝拜事。(孝敬皇帝恭陵。讓皇帝惠陵。奉天皇帝齊陵。承天皇帝順陵。)前件四陵。昔年追尊大號。皆是恩制。緣情而行。當時已不合經(jīng)典。今乃二時朝拜。上擬祖宗。竊以情禮之差。過猶不及。謹按禮記及歷代禮文。并國朝故事。皇帝旁親無服。又云。五代而親屬盡。伏以四陵親非祖宗。事無功德。緣情權(quán)制。禮合變更。有司因循。尚為常典。況今宗廟之上。遷世已遠。尊卑降殺。朝謁須停。敕旨依奏。
親謁陵(自開元十七年后。無親謁陵事。)
貞觀十三年正月一日。太宗朝于獻陵。先是日。宿衛(wèi)設(shè)黃麾仗。周衛(wèi)陵寢。至是質(zhì)明。七廟子孫。及諸侯百寮。蕃夷君長。皆陪列于司馬門內(nèi)。太宗至小次。降輿納履。哭于闕門。西面再拜。慟絕不能興。禮畢。改服入于寢宮。親執(zhí)饌。閱視高祖及先后服御之物。匍匐床前悲慟。左右侍御者。莫不欷歔。(初。甲辰之夜。大雨雪。及太宗入陵。悲號嗚咽。百辟哀慟。有頃。云出于丘陵之上。俄而彌布。天地晦冥。禮畢。太宗出自寢宮。步過司馬門。泥行二百余步。于是風靜雪止。天色開霽。咸以為孝感之所致焉。)
永徽六年正月一日。親謁昭陵。文武百官。宗室子孫并陪位。上降輦易服。行哭就位。再拜擗踴。禮畢。又改服。奉謁寢宮。(其崇圣宮妃嬪。大長公主以下。及越趙紀三國太妃等。先于神座左右侍列。如平生。)上入寢。哭踴。絕于地。進至東階。西面再拜。號慟久之。乃進太牢之饌。加珍羞具品。引太尉無忌。司空績。越王貞。趙王福。曹王明。及左屯衛(wèi)大將軍程知節(jié)。并入執(zhí)爵進俎。上至神座前。拜哭奠饌。閱先帝先后衣服。拜辭訖。行哭出寢北門。乃御小輦還宮。
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上朝于橋陵。(陵在奉先縣。)至壖垣西闕。下馬悲泣。步至神午門。號擗再拜。悲感左右。禮畢還。下詔曰。黃長軒臺。漢尊陵邑。名教之地。因心為則。宜進奉先縣職望班員。一同赤縣。所管萬三百戶。以供陵寢。即為永例。十二日。朝于定陵。如橋陵之禮。(陵在富平縣。)時每發(fā)行宮。將謁。天尚未曉。給事中劉彤上疏諫曰。將事發(fā)軫。路猶曛黑。紅塵四合。白刃交馳。往來不相知。左右不相識。假令有敗車逸馬。枯木朽株。則變在不慮。患生所忽。不可輕也。伏愿慮及細微。以安宗社。拜陵之日。必假朝光。凡百歡心。普天幸甚。制曰。朕夙敬之志。惟在昧爽。卿重慎之誠。欲及辨色。國體宜爾。用納良言。然要須早朝。稍盡夜漏耳。十三日。朝于獻陵。十六日。朝于昭陵。(陵在醴泉縣。掌事者仿像遙觀。太宗立神游殿前。及上入寢宮。聞室中謦咳之音。上又令寢宮門外設(shè)奠。以祭陪陵功臣將相。蕭瑀房元齡等數(shù)十人。如聞其抃蹈之聲。)十九日。朝于干陵。(陵在奉先縣。)諸陵各取側(cè)近六鄉(xiāng)百姓。以供養(yǎng)寢陵之役。
公卿巡陵
顯慶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上以每年二月。太常卿少卿分行二陵。事重人輕。文又不備。鹵簿威儀有闕。乃詔三公行事。太常卿少卿為副。太常造鹵簿事畢。則納于本司。仍著于令。
景龍二年三月。左臺御史唐紹。以舊制元無諸陵起居之禮。惟貞觀式文。但以春秋仲月。命使巡陵。太后遂行每年四季之月。及忌日降誕日。遣使往諸陵起居。準諸故事。元無此禮。遂上表曰。臣伏以既安宅兆。禮不祭墓。所謂送形而往。山陵為幽靜之宮。迎精而返。宗廟為享薦之室。但以春秋仲月。命使巡陵。鹵簿衣冠。禮容必備。自天授以后。時有起居。因循至今。乃為常事。起者以起動為稱。居者以居止為名。參候動止。蓋非陵寢之法。豈可以事生之道。行之于時。望停四季及忌日降誕日并節(jié)日起居陵使。但準二時巡陵。庶得義合禮經(jīng)。陵寢安謐。手敕答曰。干陵每歲正旦冬至寒食遣外使。去二忌日遣內(nèi)使去。其諸陵并依來表。
開元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敕每年春秋二時。公卿巡陵。初發(fā)準式。其儀仗出城。欲至陵所十里內(nèi)。還具儀仗。所須馬。以當界府驛馬充。其路次供遞車兩。來載儀仗。推輅三十人。余差遣并停。所司別供。須依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