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三十五
太極元年二月二十八日。皇太子親釋奠。開講筵。國子司業(yè)褚無量執(zhí)經(jīng)。
開元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以貢舉人將謁先師。質(zhì)問疑義。敕皇太子及諸子。宜行齒冑禮。二十一日。皇太子謁先圣。皇太子初獻。亞獻終獻。并以冑子充。右散騎常侍褚無量講孝經(jīng)。并禮記文王世子篇。初。詔侍中宋璟為亞獻。中書侍郎蘇颋為終獻。及臨享。上思齒冑之義。乃改焉。
十一年九月七日敕。春秋二時釋奠。諸州府并停牲牢。惟用酒脯。自今已后。永為例程。
二十六年正月敕。諸州鄉(xiāng)貢見訖。令引就國子監(jiān)謁先師。學官為之開講。質(zhì)問疑義。有司設食。宏文崇文兩館學生。及監(jiān)內(nèi)舉人。亦聽參焉。遂為例程。每年行之。
二十八年二月五日敕。文宣王廟。春秋釋奠。宜令三公行禮。著之例程。二十日。國子祭酒劉瑗奏。準故事。釋奠之日。群官道俗。皆合赴監(jiān)觀禮。依故事著之例程。制可。
建中三年二月。國子司業(yè)歸崇敬奏。上丁釋奠。其日準舊例。合集朝官講論五經(jīng)文義。自大歷五年以前。常行不絕。其年八月以后。權停講論。今既日逼。恐須復依舊奏。
貞元二年二月。釋奠。自宰臣已下。畢集于國學。學官升講座。陳五經(jīng)大義及先圣之道。
九年九月。太常奏以十一月貢舉人謁先師。今與親享太廟日同。準六典。上丁釋奠。若與大祀同日。即用中丁。謁先師請別擇日。從之。
十五年四月。歸崇敬為膳部郎中。奏議每年春秋二時釋奠。祝版御署訖。北面而揖。臣以為其禮太重。按大戴禮。師尚父授周武王丹書。武王東面受之。請參酌輕重。庶得其宜。
元和九年十一月。禮部貢院奏。貢舉人見訖。謁先師。準格。學官為開講。質(zhì)定疑義。常參及致仕官觀禮。舊例。至時舉奏。詔。宜謁先師。余著停。后雖每年舉奏。并不復行。
經(jīng)籍
武德五年。秘書監(jiān)令狐德棻奏。今乘喪亂之余。經(jīng)籍亡逸。請購募遺書。重加錢帛。增置楷書。專令繕寫。數(shù)年間。群書畢備。至貞觀二年。秘書監(jiān)魏征。以喪亂之后。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書。數(shù)年之間。秘府粲然畢備。
干封元年十月十四日。上以四部群書。傳寫訛謬。并亦缺少。乃詔東臺侍郎趙仁本。兼蘭臺侍郎李懷嚴。兼東臺舍人張文瓘等。集儒學之士。刊正然后繕寫。
文明元年十月敕。兩京四庫書。每年正月。據(jù)舊書聞奏。每三年。比部勾覆具官典。及攝官替代之日。據(jù)數(shù)交領。如有欠少。即征后人。
景云三年六月十七日。以經(jīng)籍多缺。令京官有學行者。分行天下。搜檢圖籍。
開元三年。右散騎常侍褚無量。馬懷素。侍宴。言及內(nèi)庫及秘書墳籍。上曰。內(nèi)庫書。皆是太宗高宗前代舊書。整比日。常令宮人主掌。所有殘缺。未能補緝。篇卷錯亂。檢閱甚難。卿試為朕整比之。至七年五月。降敕于秘書省。昭文館。禮部。國子監(jiān)。太常寺。及諸司。并官及百姓等。就借繕寫之。及整比四部書成。上令百姓官人入干元殿東廊觀書。無不驚駭。
七年九月敕。比來書籍缺亡。及多錯亂。良由簿歷不明。綱維失錯。或須披閱。難可校尋。令麗正殿寫四庫書。各于本庫每部為目錄。其有與四庫書名目不類者。依劉歆七略。排為七志。其經(jīng)史子集。及人文集。以時代為先后。以品秩為次第。其三教珠英。既有缺落。宜依舊目。隨文修補。
十九年冬。車駕發(fā)京師。集賢院四庫書。總八萬九千卷。經(jīng)庫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二卷。史庫二萬六千八百二十卷。子庫二萬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庫一萬七千九百六十卷。其中雜有梁陳齊周。及隋代古書。貞觀。永徽。麟德。干封。總章。咸亨年。奉詔繕寫。
二十四年十月。車駕從東都還京。有敕。百司從官。皆令減省集賢書籍。三分留一。貯在東都。至天寶三載六月。四庫更造見在庫書目。經(jīng)庫七千七百七十六卷。史庫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九卷。子庫一萬六千二百八十七卷。集庫一萬五千七百二十卷。從三載至十四載。庫續(xù)寫又一萬六千八百四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