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三十
建中元年九月。將作監言。請修內廊。是歲孟冬。為魁罡。不利修作。太史請卜佗時。上曰。啟塞從時。詭妄之書。勿信。乃命修之。
貞元三年十二月。初作元英門觀于大明宮北垣。
玉華宮
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造玉華宮于坊州宜君縣之鳳凰谷。正門曰南風門。殿名玉華殿。皇太子所居。南風門東。正門曰嘉禮門。殿名暉和殿。正殿瓦覆。余皆葺之以茅。意在清涼。務從儉約。至永徽二年九月三日。廢玉華宮以為佛寺。苑內舊是百姓田。并還本主。至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太宗以新造離宮。務從卑儉。終費人力。謂侍臣曰。唐堯茅茨不剪。以為儉德。不知堯之時。無瓦為蓋。桀紂之為。若于無瓦之晨。為茅茨者。未為儉德。不翦之言。蓋書史粉飾之耳。朕今構采椽于椒風之日。立茅茨于有瓦之時。將為節儉。自當不謝古者。昔宮室之廣。人役之勞。切以此再思。不能無愧。其月。徐充容上表曰。妾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竊見土木之工。不可兼遂。北闕初見。南營翠微。曾未逾時。玉華復興。因山藉水。非無架筑之勞。損之又損。頗有工力之費。終以茅茨示約。猶興木石疲民。假使和僦取人。不無煩擾之弊。是以卑宮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瑤臺。驕主之所麗。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愿陛下使之以時。則力不竭矣。用而息之。則人斯悅矣。
二十二年四月。太宗御制玉華宮銘。詔令皇太子已下并和。
九成宮
永徽二年九月八日。改九成宮為萬年宮。至干封二年二月十日。改為九成宮。三年四月。將作大匠閻立德。造新殿成。移御之日。謂侍臣曰。朕性不宜熱。所司頻奏。請造此殿。既作之后。深懼人勞。今既暑熱。朕在屋下。尚有流汗。匠工暴露。事亦可愍。所以不令精妙者。意祗避炎暑耳。長孫無忌曰。圣心每以恤民為念。天德如此。臣等不勝幸甚。
五年三月。幸萬年宮。上謂太尉無忌曰。此宮非直涼冷宜人。且去京不遠。朕離此十年。屋宇無多損壞。昨者不易一椽一瓦。便已可安。不知公等得安堵否。曹司廨署周足否。乃親制萬年宮銘并序。七百余字。群臣請刊石。建于永光門。詔從之。
奉天宮
永淳元年七月。造奉天宮于嵩山之南。仍置嵩陽縣。監察御史李善感諫曰。自古帝皇。莫不以登封告成為盛事。天皇以封泰山。告太平。致群瑞。則與三皇五帝比隆矣。但數年以來。菽粟不稔。百姓餓死。道路相望。兼之四夷交侵。日有征發。天皇恭默思譴。方便營造宮室。勞役不已。天下聞之。莫不失望。臣聞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臣忝任御史。是國家耳目。竊以此為憂。上雖優容之。竟不納。(其時承平已久。諫諍殆絕。善感既進諫書。時人甚稱美之。)
宏道元年十二月。遺詔廢之。
文明元年二月。改為嵩陽觀。
三陽宮(興泰宮附)
圣歷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造三陽宮于嵩陽縣。
久視元年七月三日。左補闕張說。以車駕在三陽宮。不時還都。上疏曰。陛下屯萬乘。幸離宮。暑退涼歸。未降還旨。愚臣固陋。恐非良策。請為陛下陳其不可。三陽宮去洛城一百六十里。有伊水之隔。崿阪之峻。過夏涉秋。水潦方積。道壞山險。不通轉運。河廣無梁。咫尺千里。扈從兵馬。日費資給。連雨彌旬。恐難周濟。陛下太倉武庫。并在都邑。紅粟利器。蘊若山丘。奈何去宗廟之上都。安山谷之僻處。是猶倒持劍戟。示人鐏柄。夫禍變之生。在人所忽。故曰。安樂必誡。無行所悔。今國家北有胡寇覷邊。南有夷獠騷僥。關西小旱。耕稼是憂。安東近平。輸漕方始。臣愿陛下及時旋軫。天下群生。莫不幸甚。
長安四年正月二十二日。毀三陽宮。取其材木。造興泰宮于壽安縣之萬安山。左拾遺盧藏用上表諫曰。臣愚雖不達時變。竊嘗讀書。見古帝王之跡眾矣。臣聞土階三尺。茅茨不翦。采椽不斲者。唐堯之德也。卑宮室。菲飲食。盡力乎溝洫者。大禹之行也。惜中人十家之產。而罷露臺之制者。漢文之明也。并能垂名無窮。為帝皇之烈。豈不以克念徇物。博施濟眾。以臻于仁恕哉。今陛下崇臺邃宇。離宮別館。亦已多矣。更窮人之力。以事土木。臣恐議者。以為陛下不愛人。務奉己也。左右近臣。多以順意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忤為患。至令陛下不知百姓失業。百姓亦不知左右傷陛下之仁也。小臣固陋。不識忌諱。敢冒死上聞。乞下臣此章。與執政者議其可否。